施心理教育之长?溯预防欺凌之策
张越 胡静娴 黄恺玮
〔摘要〕从2018年开始,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局在落实校园安全的工作中,特别提出要做好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维护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基于北仑区义务段校园欺凌现状,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深入剖析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探索义务段学校如何开展校园欺凌预防工作。
〔关键词〕校园欺凌;预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03-0027-04
校园欺凌目前已经成为困扰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2017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明确了校园学生欺凌的界定:学生欺凌指的是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一方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司法学者王大伟也曾提出,校园欺凌不是人际冲突,它有三大显著特征:长期性(多次持续发生)、危害性(身心伤害),以及单方面指向性(强者对弱者的凌辱)。在欺凌过程中,欺凌行为常披着“游戏打闹”的外衣,欺凌者往往认识不到自己错误的行为,受欺凌者不敢或无力反抗。
青少年期,特别是青春发育期的孩子,其主要矛盾是成人感与心理尚未成熟的矛盾。他们强烈要求展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的价值,但是在行事過程中又经常因为考虑不周而遭受挫折,甚至导致矛盾激化。于是,在遭遇人际冲突事件时,缺乏自控能力的青少年在社交媒体的负向诱导及繁重课业负担的压力下,便容易走向敌对和欺凌的歧途。此外,部分家长倾向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贴标签”式的评判,采用简单粗暴的打骂教育,为此学生常感到压抑,往往会在校园中另寻途径宣泄情绪。
2016年5月,浙江省教育厅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的要求,开展了全省中小学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从2018年开始,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局在落实校园安全的工作中,特别提出要做好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维护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本文基于北仑区义务段校园欺凌现状,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深入剖析校园欺凌发生的原因,探索义务段学校如何开展校园欺凌预防工作。
一、现象揭示
(一)学生对校园欺凌的防范意识较强,但认识不够全面
学生对校园欺凌中身体欺凌认识较为全面,但是对言语欺凌、关系欺凌等形式较为隐蔽、不易察觉的欺凌行为缺乏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网络欺凌这种新形式也逐渐出现在校园中。大部分学生因对校园欺凌的形式缺乏了解,在受到伤害后不懂得保护自己,或忽视了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伤害,而导致不良后果。
1.欺凌的发生与学生在校人际情况密切相关
通过了解学生在校朋友数量、课间受到排斥等情况发现:北仑区47.49%的义务段学生都有6个及以上的朋友,44.35%的学生有2~5个朋友,4.18%的学生只有1个朋友,有3.97%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里没有朋友,而正是这部分少有甚至没有朋友的学生饱受排斥之苦,多次受到同学排挤。
2.校园欺凌学段及性别差异特点明显
分析发现,北仑区小学阶段学生受到欺凌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初中阶段,这与浙江省的调研结果一致[1]。这可能是因为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有能力去解决校园生活中的问题,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结合访谈发现,相比小学段,初中段学生的欺凌程度和频率更高,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防范欺凌专题教育、心理辅导活动课和个体心理辅导。此外,不论是小学阶段还是初中阶段,男生相比于女生更多地受到欺凌。
3.校园欺凌类型多样、场所集中
北仑区义务段的校园欺凌常见类型由多到少依次是辱骂、踢、推、打。辱骂即言语欺凌,欺凌者通过起绰号、讥讽等方式攻击被欺凌者。踢、推、打即身体欺凌,欺凌者通过身体攻击对被欺凌者造成伤害。这与张文新等[2]的研究结果一致,中小学生的主要欺凌方式为言语欺凌[3]。校园欺凌的高发场所分别为教室(47.83%)和操场(22.61%)。进一步了解发现,在教室里被同班同学欺凌的比例最高。可见,在下课时间的班级教室里,欺凌常以隐蔽的、不易察觉的方式发生。在学校纪律的约束下,学生多采用言语辱骂、嘲笑对身边的同学表达愤怒、不满和攻击[4]。
4.欺凌事件的角色及处理方式
在遭遇欺凌后,选择求助老师或家长及挺身而出帮助被欺凌者的学生有81.59%。这些学生是欺凌行为的抵制者,会在很大程度上阻止欺凌行为的恶化和再次发生。选择默默走开、做自己的事的学生有12.55%。这些学生是欺凌行为的局外人。选择看热闹甚至参与欺凌的学生有5.86%,他们是欺凌行为的推动者,是特别要引起重视的人群。以往研究表明,旁观者的沉默和煽动会在无形中加剧并升级欺凌事件的严重程度,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尽管这并不是他们预先所期望的[5]。以上数据说明,目前北仑区针对旁观者群体的防范欺凌教育尚处于空白,此现象需引起区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我们还发现,当自己受到欺凌或者看到他人受到欺凌时,与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研究结果[1]不同的是,北仑区义务段的学生更多地选择将欺凌事件报告给老师而不是朋友,这可能是因为北仑区义务段学校的欺凌投诉渠道较为畅通,也可能是因为学生认为告诉老师可以让欺凌者更快地受到批评和处理。进一步调查的结果显示,66%的欺凌者曾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处罚,而63.22%的欺凌者曾受到家长的批评和处罚。因此,大多数学生会向老师和父母求助,这一结果从侧面反映出,北仑区义务段学校的教师及家长在欺凌事件的处理上,得到了学生的初步认可和信赖。
(二)学校对校园欺凌处理和控制及时,但有效性有待提高
大部分的义务段学校都有良好的预防及应对校园欺凌措施。一是学校重视对教师的校园欺凌专题培训,尤其是对班主任的培训。二是68.00%的受访教师所在学校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帮助家长了解防止青少年卷入校园欺凌事件的相关知识,增强监护责任意识,提高家长的防范能力。三是学校开展了人际沟通、道德教育、法律知识和安全知识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严厉惩处校园欺凌事件。因此,当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时,学校都能够及时地做出回应,但在设置防范欺凌预案、旁观者的教育指导、研制防治欺凌手册及成立反欺凌学生组织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空白。
(三)教师对欺凌的关注度和处理意识较强,但专业度欠缺
54%的义务段校长认为自己的学校没有发生过校园欺凌事件,这可以说明两种情况:一种是学校确实没有欺凌事件发生,另一种就是隐秘发生了但校长不知晓。在确认欺凌事件发生的教师中有39%的人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间的交流得知,21.7%的人通过学生主动報告得知。得知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应该把学生双方家长都请到学校来,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44.9%的教师及校长认为校园欺凌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不当,另外还有法制教育缺失、自身性格问题、同学关系不和谐、社会氛围不良。这说明,北仑区教师及校长的反校园欺凌意识较强,得知校园欺凌事件的途径也多种多样,表明学校对于校园欺凌的觉察和把控较有效。尽管如此,但还是有不少学生采用了不科学的方式面对欺凌,因此,加强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培训,提高教职工有效防治欺凌的责任意识和能力水平,同时开设与校园欺凌相关的心理培训和心理辅导课十分必要。
二、预防校园欺凌“六维合一”的路径
(一)树立正面典型,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
欺凌常始于言语层面,进而发展到关系层面,如果学校的文化环境还对此进行纵容,那么,在没有人制止或干预的情况下,言语欺凌有可能升级为身体欺凌。因此,校园的管理者不仅要研制防治学生欺凌的指导手册,建立防治欺凌的规章制度,完善对欺凌事件的处理制度,而且要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强调对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让学生们用相互尊重的态度和健康的人际行为替代原有的敌对态度和攻击行为。例如,设立校级或班级的“友善日”,发放反欺凌手环,关爱和支持受到欺凌的同学;开展“和平缔造者”活动,倡导言语有温度,引导学生学会鼓励和赞美他人,意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并加以改善;开展“来自陌生人的温暖”活动,鼓励学生在学校做出温暖善良的行为;积极关怀特殊学生,在提供资助时注意保护当事人的自尊,让他们感受到师生、同学之间的平等与尊重。
(二)疏通应对渠道,加强教师专题培训
首先,要完善欺凌匿名举报系统,制作欺凌报告卡,可以与心理信箱进行功能合并,并做好如何使用的培训,合理运作举报系统。其次,设立校园应对欺凌专员,以保障处理过程的正式性、专业性,注意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最后,开设防治欺凌专题讲座和研讨,引导教师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处理一般学生矛盾和欺凌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提升教师处理问题、解决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三)修补首扇“破窗”,实施同伴支持计划
在所有的欺凌形式中,最难以觉察的是社交欺凌或关系欺凌。中学时期是社交欺凌发生的高峰期。有些青少年会通过对弱小者实施言语、身体或关系欺凌,来提升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弱小者也十分渴求并努力试图融入同龄群体当中,同伴的孤立和排斥,会带给他们难以平复的心理创伤。与男生相比,女生的欺凌行为常具有群体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多为社交欺凌,除非升级为身体欺凌,否则很难被老师及家长发现。
社交欺凌还有一个极端形式——“同意的”欺凌,被欺凌者为了寻求群体归属感,期望加入某个群体而主动被欺凌。因此,为了避免破窗效应带来的群体模仿,学校必须在事情发生之初就予以重视,如营造对欺凌“零容忍”的校园氛围,成立抵制校园欺凌学生联盟。与此同时,还可以实施同伴支持计划,筹建学生咨询小组,由心理教师对他们进行特别培训,以帮助遭受欺凌的同伴。
(四)不再冷眼旁观,鼓励学生阻止欺凌
当整个群体的人都愿意对欺凌行为说“不”,欺凌的循环就可以被彻底打破[6]。在对旁观者的访谈中,我们发现,除了“害怕报复”以外,“不知所措”是最常听到的不干涉欺凌的理由,因为缺乏清晰的正面导向,他们不仅不知道到哪里、也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而且还担心老师可能不相信或不会处理。长此以往,内心的恐惧会转化为冷漠,冷漠的环境最易滋生轻蔑,而轻蔑,就是欺凌的实质,会给被欺凌者带来二次伤害。因此,正如欺凌是一种习得的行为一样,学生们也需要习得如何阻止欺凌,并勇敢地站出来抵制欺凌。要让目睹欺凌事件的学生既有助人之心,也有助人之为,同时还要有自我保护之力。
(五)利用家长学校,扣紧家庭教育一环
家长对欺凌问题的重视程度和处理态度,是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在欺凌事件发生后,监护人的爱与支持,是孩子最安全的庇护所。因此,在北仑区全面创建“父母成长学院”的大背景下,必须将识别和预防欺凌、合理应对欺凌等内容,融合贯穿到家长课堂中。特别要指出的是,家庭教育不仅要对被欺凌者的关怀照顾和欺凌者的批评惩罚,同时也要对频繁欺凌他人的青少年付出更多的爱与关心,避免他们将压抑情绪转嫁到弱小同学上。欺凌者常常也是被欺凌者,他们缺乏和他人沟通交流的纽带,需要回归到家庭中补上这一课。
(六)未雨先绸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国内研究者发现,一些追求高升学率的城区学校反而是校园欺凌发生率高的学校,这是因为,这类学校普遍存在着升学竞争压力,将成绩作为优胜劣汰的单一评价机制,使得成绩不良的学生常受到冷落或嘲笑。这些处于学业边缘地位的学生,常常游走于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之间。此外,糟糕的同伴关系和过于繁重的学业压力,会改变发育中的大脑激素,释放出皮质醇,诱发行为的冲动和情绪的发泄;而同理心缺乏和不良的社交技巧,则使欺凌者更频繁地做出欺凌行为。那些长期受到欺凌的学生离家、逃学、成绩滑坡,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击,最终甚至丧失对生存的渴求。因此,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心理辅导活动课以及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同情心和观点采择能力,既是使学生拥有健康同伴关系的核心,也是防范校园欺凌的绸缪之策。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杜绝校园欺凌,更应该是让学生将彼此尊重、相互接纳当作一种人生习惯。义务段是学生从少年逐渐走向青年的社会化过程。我们作为教育者,应在他们尚不会为自己发声的时候,成为他们的辩护者和疏导者;在他们通过狂妄傲慢来确立自我的时候,帮助他们克服嫉妒对内心的侵蚀,明白与人协作才是社会的本质,学会尊重差异,包容合作。从本质来讲,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位学生都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和技能,才是让校园欺凌“销声匿迹”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庞红卫,王燕春.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调研及对策研究——以浙江为样本[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6):4-12.
[2]张文新,王益文,鞠玉翠,等.儿童欺负行为的类型及其相关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12-17.
[3]张文新,王丽萍,宫秀丽,等.儿童对待欺负问题态度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2(2):226-227.
[4]薛玲玲,王纬虹,冯啸.校园欺凌重在多元防控——基于对C市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的调查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8(3):24-29.
[5]王中杰,刘华山.校园欺负中的欺负/受欺负者和旁观者群体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92-96.
[6]张文新.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J].心理学报,2002(4):387-394.
(作者单位:1.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局教科所,宁波,315800;2.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霞浦学校,宁波,315800)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