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公信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王庆怡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公信力是政府取信于社会公众的能力,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制建设程度。如果政府不能致力于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就会容易失去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失去信用,损害其在民众心中的形象,甚至会威胁到自身的执政地位。近年来政府公信力问题已经日益凸显,这其中尤其是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问题更为突出,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发展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信力;信任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0-0075-02
一、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职能定位模糊不清
国务院的“三定”方案已经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职能,“三定”分别是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所以,现在职能是有的,但是并不是有了职能,各个部门就能完全履职,在实践过程中仍有空白之处。某些地方政府对市场监管不严,使得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由于信用制度也尚未健全,导致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伪劣产品,对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政策缺乏连续性
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政府取信于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少地方领导从自利性原则出发,政策执行准备不足,缺乏紧迫感,政策随意性比较强。政策缺乏连续性的表现可以总结为三句话:新官不理旧账;计划赶不上变化;变化追不上想法。这三句话可以说是政策反复无常的一个最佳体现。而且这种现象,越到基层政府,表现的越为明显。
(三)政府与民众信息沟通不畅
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在实施一些惠民政策时,不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对民意的重视程度不足。这种行为,使得老百姓怨声载道。面对舆情,特别是网络舆情时,政策执行准备不足,缺乏紧迫感。在一项政府决策或信息发布之后,公众往往对其不认同,并进行分析、判断,發表个人看法。在网络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老百姓可以通过网络十分方便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很容易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地方政府必须与时俱进,追求并实现地方政府公信力与网络民意的互动双赢。
二、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一)理念方面原因
1.人治社会思想根深蒂固
我国根深蒂固的人治思想是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统治中逐渐形成的,直至今日还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产生着影响。以地方政府的施政为例,现在我国地方政府在施政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习惯“拿主意”“缺乏有效沟通”“个人意识”,严重的问题。施政过程中缺乏多元的参与主体,压力和矛盾都集中在地方政府身上,使政府极其容易陷入被动。人治思想严重阻碍了法治政府的建立,影响了民主化程度的提高。
2.全能政府理念积重难返
政府职能转变方面,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差距较大,远不及在经济发展领域的转型步伐,缺乏探索精神。大多数地方政府仍然没有从全能政府的思维中解放出来,在施政过程中事无巨细,牵扯了过多的精力,承担了过多的压力,但办事效率却没有明显提高,全能政府理念仍然积重难返。
(二)体制机制方面原因
1.职责同构
职责同构使政府在机构设置上职能重叠,实际上增加了政府的运行成本,同时对政府公信力有一定影响。由于政府间权责划分不科学,导致同一件事情不同层级政府部门共同管理,不同层级政府之间还存在着层级关系,管理权限就更加难以落实。最终的结果就是各层级政府共同处理所有问题,管理同样的问题,所有出现的问题在各层级政府间都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缺乏有效的管理。由于法律机制的不健全,职责同构在无形中加大了政府的管理与运行成本,这种低效率、高成本的管理模式是导致政府公信力和信誉下降的重要原因。
2.责任体系不明确
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不是一个部门的问题,而是地方政府各个部门相互交叉协作的结果,如果责任体系不明确,会导致各部门相互推诿责任的局面。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效,但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合理的施政目标是衡量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一把尺子,我国政府采取目标管理模式,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把施政总目标层层分解,各层级政府分摊到不同的任务目标。但是对于一部分地方政府和一些基层政府来讲,单靠政府自身是不可能完成其相应的任务目标的,有时甚至不得不进行违规操作以保证目标的达成。施政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就会被老百姓质疑,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就在这种情况下不知不觉下降了。
(三)政策方面原因
1.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地域性差异
中央政府在政策出台之前,经过大量的调研,征求多方意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并且综合考虑到了各地方政府的情况。但由于各地方政府之间经济发展水平良莠不齐,社会民情各有不同,政策执行与落实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问题,使政策执行目标难以实现,政策执行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偏差,直接影响到了地方政府公信力。
2.地方政府开出的“空头政策”
所谓地方政府的“空头政策”,其实就是地方政府为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政策目标盲目地开展工作,在没有经过广泛的征求意见,深思熟虑的情况下,急于推行政策,由于政策出台的太过草率,政策中对群众的承诺无法兑现,使得政府失信于民,政府公信力就会受到影响。
三、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一)加强诚信文化建设
政府公信力与政府执行力,主要是通过公务员的自身品性来表现的。能够贯彻落实诚实守信、公正法治、服务于民、肯于奉献的公务员队伍才是老百姓信得过的队伍,才能更好的代表政府为民众办事。行政管理需要以文化建设为依托,要明确公务员队伍的文化素质、诚信程度、奉献精神,这直接关系到政府形象的树立。
1.树立“以人为本”思想
各级政府在出台和执行政策过程中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身为领导干部就要讲究自身的官德,必须脚踏实地,诚信办事,践行求真务实的办事作风,做群众信得过的领导干部,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无论领导干部还是一线公务人员都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提高政府公信力。
2.树立责任意识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公信力评价体系,把责任制考核落到实处。创新评价体系,使公信力评价指标多元化,将人民群众的评价与满意度纳入责任制考核体系,成为刚性评价指标,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评价体系的建立要将责任制考核的结果运用到公务员的表彰奖励与选拔任用之中,与公务员的切身利益相结合,使考核方式更加科學化,考核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以责任制考核体系与考核结果推动责任的落实,促进各级政府部门自身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
(二)建设两型政府,提高地方政府诚信
1.建设法制政府,提高政府诚信
建设法制政府要从思想上实现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政府作为依法行政的最基础性单位,其执政效果如何,是否能够做到依法行政在很大程度上对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起着最根本的作用。就目前而言,建设法制政府,提高政府诚信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基层政府入手,加快基层政府转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第一,要加强依法行政的宣传,营造法治化环境的氛围。第二,把责任落到实处。落实责任就是要明确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部门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与此同时要明确各级政府内部各个岗位公务人员的行政责任,使地方政府真正做到依法行政,提高政府诚信。
2.建设服务型政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关键在于地方政府要做到讲真话、办实事、重落实,真正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目的就是为了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注最多、反映最多的问题,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政府要实现角色的转变,由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公共服务的购买者,使更为高效和专业的社会组织参与到公共服务中来。这样可以把政府从单向的行为模式中解放出来,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如何服务好人民群众中去,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地方政府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过程中最准确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公共问题解决方案议程设置的制定者、重要的参与者和中间人,地方政府的重点是促成公共问题的解决。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政府管理模式,是地方政府适应发展的需要。行政体制改革的实质是政府职责的合理分配。地方政府要贯彻落实好公共服务组织者、协调者和提供者的角色定位,这样才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良性互动。
3.增强政策执行效果
政策的执行决定着政策方案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必须重视政策执行的效果。提高政策执行力,首先就要做到保证政策方案的科学性,政策方案与目标要符合实际。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政府,要更为注重公共服务的建设,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要把精力更多的放在关注民生上。其次,要把政策执行与政府绩效考核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考核更多元化。最后,要时刻注重维护政府形象,要及时将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化解。
4.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和权力约束体系,对各级各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行为进行依法监督,通过强化对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扩大依法监督的行为主体,要更为重视党的监督、司法部门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以及媒体的监督。与此同时更要增加人民群众的参与度,通过窗口单位多与老百姓打交道,多了解人民群众最根本的需求,增强地方政府的服务意识,定期面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切实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赵爱玲.当代中国政府诚信建设[M].山东:山东人民 出版社,2007.
[2]韦春艳,王琳.我国公共政策公信力危机及消解对 策[J].党政论坛,2009,(3).
[3]刘晓玉.政府公信力的内在价值与提升路径[J].理论 学习,2017,(4).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