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讨
余洵
摘要:与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网络媒体无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和辅助手段,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与机遇。但不能忽视的是网络媒体自身存在缺陷型性,同时,大学生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如何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去粗取精将网络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契合起来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从网络媒体本体、网络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用性、以及所带来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网络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影响
中图分类号:D64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5-0071-02
21世纪,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步入了信息化时代。网络媒体凭借着其自身传播范围广、及时性强、信息数据庞大,开放性强,传播速度快等优势获得无数大学生青睐,大学生在享受着一系列由网络媒体带来的资源的同时,网络媒体也在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思维方式,生理心理进行各种有形无形的渗透。在高等学校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一个不可或缺,有着重要意要的意义。
一、网络媒体本体及其在当代大环境下的特征
网络传媒承载着人们的信息交流与情感交流,早已渗透进人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一方面,网络媒体凭借其强大的信息和流通速度将触角伸到了大众生活的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流意识的形成与传播,影响着社会价值的共享。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媒体自身的局限性让我们不得不对之进行防范,其导致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网络媒体走进高校教育之后,毫无疑问的与大学生思想政治进行了碰撞。
正如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曾经说过:“构成网络媒体的基本要素是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所,构成的三个无限,即需求无限、传输无限、生产无限,这是社会生产关系层面进行的阐释与结构。新媒体的概念以及它赖以生存的土壤互联网的问世以及普及所产生的影响不亚于四大发明中纸的产生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影响。
网络媒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网络媒体的开放性,这是它的本质特征,从而进入网络媒体,以便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打破了信息资源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第二,平等性,每一个都有使用网络媒体的权利,再加上网络媒体匿名的一些特点,人们可以相对自由地使用网络,在其使用过程中受到外界的影响,同时自己也是影响的制造者,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第三,个性化,每个使用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上传和下载信息,这种自由的方式正是网络媒体的魅力之一;第四,网络文化的兼容并包,作为时代最大的传声筒,网络承载着各种意识流、各种阶层价值观思维方式的回声。由于这些原因,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时,网络媒体强势的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二、网络媒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一)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教育方式
作为一种新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媒体无疑有着极大的优势与吸引力。高校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素养培育的同时,并没有放松对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培养全面发展、和谐的个性过程在于教育者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谐的特征,都是由某种主要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部分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德育手段的选择与使用,不仅要受到教育目标的制约,而且是为德育目标而存在的。当今世界,各种国家都十分重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在中国各大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这一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大学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占了全部课程的很大比重。大一新生要学习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基本课程。
(二)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和海量资源,能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大量的知识
目前,高校教学依托视频、图像、文字、声音等丰富的表现形式,使充分的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动起来以一种学生更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们,更难能可贵的是,网络媒体在横向上打破了知识的时间限制,在短时间内将海量信息进行整合,有利于大学生学到所需的各种知识,在纵向上打破了教育资源在空间上的限制,能够使各种政治文件、纲领、思想迅速在大学生中,使主流意识的辐射圈面积更大。
(三)网络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媒体的融入,不仅仅是教育手段的革新,更是教育观念更新的标志,人类社会逐渐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逐渐出现了远程教育、终身教育的现象,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服务于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各大高校组织工作的重点之一。媒体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整合,不仅丰富了高校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也为高校教师增强自身知识与修养,提高科研水平提供了较为方便的平台,而教师整体思想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将知识传递给他们的受众大学生,使高校教育充满生命力。网络媒体由于自身的隐蔽性与自发性,广大学生可以暂时抛开传统教师威严的震慑,平等地自由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发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非是单一的,其包含的内容是极其繁多与复杂的,作为教育的重大版块,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更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息息相关,并且处于不断更新补充中。其内容上至天文地理,哲学、科技、军事、政治、生物学、物理学,下至社会热点,时尚前沿,民生百态无所不包。传统教育模式下,以教师传授方式容易使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隔膜,无法做到深入浅出,其趣味性和互动性不足,很难吸引学生进行深一步的自主学习。而网络媒体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平台和海量的教学资源,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在这个全方位,全民开放的信息系统中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立体思维,去帮衬学生培养科学的、健康的、全面的世界观、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相对混乱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零乱、无序中形成一种系统的整体的观念。一方面,大学不断接受新的知识与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整合吸收消化,另一方面,则可以查漏补缺、与时俱进,淘汰已经落后于时代的陈旧的知识。重构新的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政治知识系统,实现大脑知识储备的最大化。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同大学生之间的沟通程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在传统的思想治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往往难以处于一种完全平等的状态,这也极大影响了双方交流沟通的效果,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对此,高校可以利用一些在网络媒体,例如论坛、微博、手机、校园网等网络媒体工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够隐蔽自己的相貌、角色、性别和身份,交流双方的障碍就会降到最低,虚拟的角色和环境不仅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同时也缩短了双方的时空距离,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度,也容易形成轻松融洽的交流氛围,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都提升。
三、网络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一)大学生自身的特性
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期,然而大学生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象牙塔内缺少与外界的沟通,无法形成一个完整地系统的思维观,由于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可能导致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吸收程度不够。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传统的价值和信仰体系难以理解许多新的社会现象,导致部分社会群体信仰真空的出现。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之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对思想信仰有着本能的需求。处于半社会化阶段的大学生,受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其价值观念也呈现非常多元的状态,思想和价值的多元如果没有主流的引导,就会形成放任和混乱的状况,发展下去就会造成一代青少年精神成长上的迷茫和迷失。由于大学生的这些特性就决定了大学生在海量的网络资源面前可能无法辨析从而深受其害。因此,网络媒体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
(二)网络的开放性可能触发大学生思维混乱
网络媒体给大学生带来外界的知识是大量的、层次不一的、良莠不齐的。而大学生因为自身的特性有可能会造成价值混乱。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报告数不胜数,究其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点:从网络媒体方面而言,网络媒体信息的丰富性、身份的匿名性、行为的随意性、功能的齐全性使广大学生欲罢不能;从学生主体方面而言,则与大学生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自身的人格缺陷等相关联。根据网络调查,大学生最常使用的新媒体是QQ、飞信、微博、微信等聊天工具,百分之六十的人每天花在网络上的时间超过3小时,百分之二十的人居然超过5小时。而大学生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学习的人占少数,大部分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娱乐活动,比如聊天、打游戏,不能不说是对网络资源的极大浪费。几乎没有人能在一天中不使用新媒体,很多大学生已经被新媒体绑架了生活。
(三)网络媒体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
由于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一些不法分子可以在网络上传播一些色情、暴力信息,而极端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也在网络上流传,高校大学生大多心理生理素质不成熟缺乏抵御诱惑分辨信息的能力,极其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有可能造成大学生的道德流失,与社会主流旋律渐行渐远,不利于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结语:
网络媒体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当前,网络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媒形式,网络已遍布于各个领域和角落,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产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网络媒体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不论何种情况,教育者都必须要重视网络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认清其机遇和挑战,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降低其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丁宏.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J].高校理论战线,2013,(6).
[2]乔永忠,葛雅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探索,2014,(6).
[3]王保义.网络监控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J].安徽理工人学学报,2006.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