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聚力教师队伍建设 推进合肥教育高质量发展
李仲生
摘要: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是影响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从教育现代化的角度审视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可以发现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之间仍存在不小的矛盾和差距。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全面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必须坚持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摆在首要位置,围绕中心,通过改革释放教师创新创造活力,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关键词:党的全面领导?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师风?教书育人能力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建议》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方向,明确提出,“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對“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明确要求。全面落实重大战略部署,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需要先行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把牢方向,坚持党对教师工作的全面领导
教师队伍建设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说:“中国基础教育已进入以质量为核心的新阶段,必须站在国家立场、人民立场、党的立场来讨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
第一,强化政治属性。思想政治武装头脑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特征,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把握了教育的政治属性,我们就能更自觉地去理解“立德树人”,把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方向,切实把教育的政治功能发挥好。在完善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上多下功夫,在大中小学贯通培养上多做探索,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第二,强化组织体系。坚持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职能部门和组织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把教师工作纳入基层党建、意识形态、教学管理、人才工作、职务聘任、评优评奖、绩效考核、科研管理、培训培养、交流合作等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把好方向之舵,领好前进之航,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教师牢记党的宗旨,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统一思想,凝心聚力,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第三,强化党建引领。抓住党员教师这个“重点半数”,带动全体教师这个“最大多数”。推进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坚持“像培养学科骨干一样培养党支部书记”。鼓励教师党员把身份亮出来,把党的旗帜竖起来,健全党员教师立足岗位做贡献的长效机制。坚持在优秀青年教师、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思政课教师中发展党员,建立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教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
二、加强培训,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
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直接关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建立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能为教师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第一,落实立德树人。建立涵盖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的培训体系。根据教师成长规律和职业特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师更好发展为目标,设计全阶段的教师发展规划,建立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提高培训、名优教师高端研修为一体的教师培训体系,使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岗位序列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的各个关键时间段,都能够获得教书育人所需要的发展支持。
第二,把握两个规律。建立服务教师全方位发展的监测体系。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在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能力、专业能力、育人能力、教育领导力等教师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质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站、教师培训基地、教科研基地、名师领航工程等培训平台,尝试建成不同层级教师发展的监测载体,丰富现代化治理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发展活动,搭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阶梯,满足教师全面素质提升和教育发展需求。
第三,注重创新机制。建立激励教师全员参与的保障体系。完善教师队伍发展保障机制,建立教师发展电子档案,形成针对每个教师个性需求的“菜单式”培训方案,把教师发展与教师管理、团队建设、骨干培养、教育质量提升等工作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推荐选派教师参加培训、进修、研修、访学等活动,帮助教师补短板、补不足,激发教师内在成长动力,真正使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三、改革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是评价教师的根本标准。建立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教师评价机制,激励引导广大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践行初心使命。
第一,完善师德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放在评价的第一位。继续完善合肥市“1+3+1”师德文件,构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开展年度师德工作述职暨教师师德考核,坚持从教学、科研、服务等日常工作中准确把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表现,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的首要要求。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大力宣传新时代广大教师阳光美丽、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改革创新的新形象,深入推进有偿补课专项治理,实现师德师风建设的常态化、长效化。
第二,完善发展评价。坚持把教学实绩作为评价的关键点。引导广大教师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将学前教育教师的日常保教水平、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述评情况、普通高中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以及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实操技能等作为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教师加大学科研究,提升教学质量,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更好地服务各学段学生。
第三,完善育人评价。坚持把服务学生融入评价的全过程。学生健康成长是教师评价的生命线,学校要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重学业轻健康等现象。依托大数据,将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指导学生课外学习、生涯教育、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心理辅导、实习实训、就业引导、家校共育等工作纳入教师育人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做好思想关心和价值引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围绕中心,提升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发展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是广大群众共同的期盼。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最关键的问题是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最关键的是教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关注教师,不断提升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人是自然、社会、自身的主体,人类社会的所有活动都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为主要目的。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其终极目标是 “人的教育”: 教一个大写的“人”,育一个完整的“人”。“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在教育中,它表现为充分开发学生个体潜能,除了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培养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关注引导学生学习,既要培养优秀群体的孩子,也要培养大众化的孩子,把他们都培养成未来的、优秀的幸福公民。
第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有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在一起。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智力组合,不能简单地拿这个学生的优势领域和另一个学生劣势领域进行对比。既然每个学生的智力组合方式不一样,那么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但都是平等的。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平等积极的学生观和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尊重学生差异,了解家长诉求,倾听家长心声,与家庭共担育人使命。
第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社会的发展需要多样化、层次化和结构化的人才群体。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心理和综合素质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发展学生的优势领域,促进学生成为各自领域的人才。另一方面,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引导社会、家长对成人成才的正确认识,坚决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頑疾,切实贯彻合肥市中小学办学行为“十不得”,落实“五育并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管培俊.中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2]孙尧.努力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J].上海教育,201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