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植物日科普活动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蔺万煌 黄志刚 贺利雄 苏益 萧浪涛
[摘 要]植物科学对于社会、环境和生态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植物日”是由国际植物理事会和欧洲植物科学组织共同发起的全球同步公益性科普宣传活动,旨在向社会公众传播植物科学知识,提高公众了解植物和植物科学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自2012年起,湖南农业大学已连续7年开展了“国际植物日”(湖南区)科普主题活动。实践表明,科普活动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国际植物日科普活动不仅提高了公众对植物世界的认知,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大学生学习植物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关键词]国际植物日 科普活动 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在我国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需要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也需要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既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必须作为国家的长期任务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抓紧抓好。如果我们的公民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社会就不可能是理性的、和谐的,我们正常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1]。高等学校肩负着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历史使命,在科普教育和宣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丰富的科普资源和科教经验。因此,高等院校作为我国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在科普教育、科普宣传、科普人才队伍培养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
国际植物日(Fascination of Plants Day)是由国际植物理事会(The Global Plant Council,GPC)和欧洲植物科学组织(European Plant Science Organization,EPSO)共同发起的全球性植物科学科普活动,每年5月18日前后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同步举办[3]。我国是国际植物理事会发起国之一,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作为中国协调方,积极组织了国际植物日中国系列科普活动[3-4]。在高校广泛开展国际植物日科普活动,对于营造良好学科学、爱科学的校园文化,增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国际植物日科普活动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
(一)科普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含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批判进取的创新精神、互助共进的协作精神[5]。特定的科普实践活动是以具体的科普内容为主题开展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群体性活动。大学生作为科普活动的直接参与者,需要认真学习所传播的科普知识并向公众加以讲解。组织一次科普活动,学生必须熟悉所进行科普活动主题的背景、目的意义和活动的形式,并进行广泛的宣传发动,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需要协调多方关系等。因此,科普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参与活动的大学生来说是展现给公众的一次主题鲜明的科学大餐,是学生基本素质和发展素质的集中体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实践活动,以通俗易懂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方式在大学生中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对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崇尚科学、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相对常规思维而言的,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6]。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上,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飞跃[7]。科普活动可以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消除各学科间的孤立和脱节现象。因此,大学生在进行科普活动能力培养过程中,可以拓宽知识视野,增加本专业以外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增强科学意识[8]。在校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就不再仅仅是科普知识的接受者,还可以成为科普知识的传播者,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提高科学实践能力[9]。开展科普实践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深厚兴趣,让大学生在亲身践行和体验的基础上感悟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从而实现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加强科普教育工作也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抓手[10]。
(二)国际植物日科普活动能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我们所生活的地球环境中,植物起着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17年8月在深圳举办的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深刻影响着地球的生态环境”。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提供氧气、食物和能量供用,因此保护绿色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身。此外,植物还可以起到杀菌防疫、调节气候、除尘固沙、保持水土和净化水源等作用[11]。
在国际植物日科普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向学生或学生向公众宣传植物、自然、生态环境及保护的基本知识,介绍人与生态、人与自然的关系,将环保教育贯穿于科普活动中,让更多的人知道保护植物、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國际植物日(湖南区)科普实践活动的主题及成效
(一)科普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科普活动是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应当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湖南农业大学自2012年首届国际植物日开始,已连续7年举办了“国际植物日”湖南区系列科普活动工作。主题内容包括“爱植物、爱生活”(2012年)、“植物科学与生态建设”(2013年)、植物科学与人类生活(2014年)、“植物生长与人类健康”(2015年)、“植物生物多样性和环境”(2016年)、“植物激素与绿色革命”(2017年)和“植物·家庭·社会”(2018年)等。活动形式则以展板、视频和发送资料等宣传相关主题内容,开展了“植物生理与人类生活”“植物激素与绿色革命”“转基因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 “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和“毒蘑菇的识别”等专题讲座,举办了“爱生活爱植物”“热爱植物科学和建设生态文明”“关注生物安全和关爱人类健康”“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家园”等主题签名活动,大学生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技能大赛、自然植物与餐桌美食DIY文化才艺大赛、中小学生树叶DIY标本制作和绘制我心中的绿色世界主题创作竞赛活动等。
(二)科普活动的效果与评价
国际植物日科普活动提高了参与公众对植物世界的认知。如2013年开展主题为“植物科学与生态建设”国际植物日科普活动,从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植物科学与都市农业、植物转基因技术与人类生活等方面向大众宣传植物科普知识,了解植物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明确植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消除了人们对转基因植物产品安全性的担忧,进一步阐明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及对其规范合理地利用。主题为“植物激素与绿色革命”的2017年国际植物日科普活动,向公众展示了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展示了植物激素在矮秆作物品种的选育和杂交水稻育种等“绿色革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宣传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安全应用知识,消除了参与公众对“西瓜爆炸”“毒针西瓜”“乙烯香蕉”“避孕药黄瓜”等公共事件的误解,提高了部分民众对植物激素安全性的认识。2018年的国际植物日科普活动,提醒民众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让亲子家庭走进实验室体验植物科学研究的奥秘。
國际植物日科普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植物科学的兴趣。7年来的实践证明,国际植物日科普活动的开展,不仅能让公众感受植物和植物科学的魅力,更重要的在于培养了大学生热爱植物科学并积极参加科普活动的双重作用。近年来,参加植物学科创新实验项目和做毕业论文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报考植物学方向的研究生的人数增多。
国际植物日科普活动的影响和社会效益逐年扩大。我国作为“国际植物日”活动发起国之一,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中国植物学会共同组织主办我国国际植物日科普活动。湖南农业大学作为湖南区国际植物日活动组织协调方,先后已有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省植物学会、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长沙市科技局、长郡中学、长沙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湖南松雅湖国家湿地公园和长沙洋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单位共同参与承办。随着该活动的广泛宣传发动,国际植物日活动必将吸引更多的单位参与其中。
目前,我们已将“国际植物日”科普活动与学生专业教育和兴趣培养紧密结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该活动在湖南区的直接参与人员累计达到近千人,相关媒体如央视7频道、团中央中国青年网、红网等进行了跟踪报道,社会影响和效益得到进一步扩大,已成为湖南农业大学乃至湖南省的科普品牌活动,2013年被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授予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三、思考与启示
国际植物日科普活动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公益性宣传活动,为使国际植物日科普活动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通过总结7年来我校承办国际植物日(湖南区)科普活动情况,笔者认为以下方面值得思考和借鉴。
(一)选择贴近大众现实生活的主题内容和形式
科普工作应以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宗旨。国际植物日科普活动宗旨在于向社会公众传播植物科学知识,提高人们对植物科学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认识以及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4]。为使国际植物日科普活动易于被社会公众接受并得到广泛认同,选择活动主题时必须考虑主题鲜明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内容是民众日常生活中普遍关心的问题,只有这样,民众才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应该采取多样化的科普活动形式,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采取不同的形式。在活动中,增加科技体验和互动环节,或将娱乐融入到科普实践活动中去,有意识地让民众亲身感受科技活动带来的魅力。
(二)需要大力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中国科协科普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普事业发展离不开科普人才的支撑”。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关键性基础工作,必须进一步增强科普人才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强国际植物日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兼职队伍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通过学校科协或学生团体,积极组织发动离退休教师和大学生注册成为国际植物日科普活动的志愿者。建立健全在校大学生参加科普工作的组织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已有的激励作用,并在《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设置规定》中增设科普活动学分。
(三)加强国际植物日科普活动信息化建设
加大宣传力度,扩展信息渠道,全力打造“国际植物日”科普活动品牌,建立“互联网+科普”平台,搭建网络科普互动空间,开展网上科技教育、网上科技培训、网络科普活动,把线下科普设施、科普资源连上互联网,丰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手段和内容[12]。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扩大国际植物日科普活动的影响力,以新媒体和自媒体形式将国际植物日活动内容推出校园,走近公众。以湖南农业大学成功举办国际植物日科普活动的成功经验,以湖南省植物学会和湖南省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筹)为湖南省国际植物日科普活动推广示范协调方,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搭建国际植物日科普活动信息服务和交流平台,向湖南省具有生物学专业相关高校进行推广示范,可大大增加受益学生和公众人数。
总之,为使国际植物日科普活动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必须进行专题研究,建立健全科普工作长效运行机制,从制度、经费、队伍和信息化等方面强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韩启德.做好人才与科普工作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J].中国科技产业,2010(11):19-21.
[2]郭春光,王海茵,尚国营.地方高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与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6(19):187-188.
[3]Fascination of Plants Day. http://www.plantday.org/hom
e.htm
[4]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第一届国际植物日大型科普活动举行[J].科学与生活,2012(11):51-52.
[5]王为正.关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106-110.
[6]朱砚.浅谈美术创新思维的培养[J].赤子,2013(5):117.
[7]姚本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
[8]赵大中.对加强高校科普工作的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45-48.
[9]王宇良,沈瑶琴,戚敏.高校大学生科普及其研究的几点启示[J].科普研究,2008,14(3):29-34.
[10]杨志增.高校科普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J].科教文汇, 2017(24):26-27.
[11]萧浪涛,王三根.植物生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2]周丽,冷冰,郑亚洁.科技新态势下学会科普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学会,2016,327(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