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育价值与现实路径
程茹
摘 要:抗“疫”精神的形成具有其特殊“逻辑密码”,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以教师主体作用、学生客体需求、课程内容作为融入契机,重点创新研究了其融入思政课的教育价值与方式方法,以期为抗“疫”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提供整体思路和可行路径。
关键词:抗“疫”精神; 融入; 高职; 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1? ? ? ?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1-144-002
革命先驱李大钊讲到:“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的。[1]”中华民族在刚刚历经的没有硝烟的抗“疫”战斗中孕育形成了伟大的抗“疫”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是助力中华儿女打赢此次战“疫”的最强精神力量。
一、抗“疫”精神之精神内涵
(一)抗“疫”精神形成的“逻辑密码”
恩格斯提到:“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的灾难不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2]”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伟大的中华民族来说是伟大斗争中的一场转折,也是抗“疫”精神形成的关键逻辑密码,正是“疫”情灾难给新时代中国精神提供了淬炼契机。面对此次战“疫”大考,全国人民生动的抗“疫”实践成为了抗“疫”精神诞生的沃土,是抗“疫”精神形成的实践逻辑密码。
(二)抗“疫”精神的精神蕴含
在这次伟大的抗“疫”斗争中,孕育并诞生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具有深刻而又丰富的内涵,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动力。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医护人员所表现出来的迎难而上,舍己救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武汉人民和湖北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自觉配合“疫”情防控工作,这正是14亿中国人民坚持同心合力,众志成城的团结协作精神;科技研发人员充分应用科学技术,无论针对病原鉴定还是病毒基因分析,不断地去完善诊疗防控方案,加速“疫”苗的研发,都体现了科研人员以人为本,科学防治的人文理性精神;更有人民解放军“若有战、召必回”的誓言与坚持人民至上、闻令而动的勇于担当精神;中国派出29批次医疗专家组向80多个国家及世卫组织提供紧急援助,药物和“疫”苗的联合研发,中国制造的防护物资的输送等等,都是中国在践行自己的抗“疫”担当,同国际力量一起携手抗“疫”,体现的是中国一直坚持与倡导的“命运共同体”。
二、抗“疫”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时代价值
习总书记有一系列的论断“常学常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3]等,要求思政课教师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统一,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做到因时制宜,把握前沿性问题的研究。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供给侧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最鲜明的是其强调职业性,突出专业性,重视实践性,关注时效性,为国家和社会大量输送具有新型技术与高技能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开设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并在教学中融入专业元素。同时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思政教育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发展,展开深入的研究,总结学生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警惕出现“灌输式”的、“大而全”的宣讲,“破”除传统的知识灌输,“立”新式的开放教学。不同专业学生面对的思想困惑与实践问题也不会一样,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对学生进行引导及精心培育,引导学生在学中知,在知中行,知行合一。
(二)抗“疫”精神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中华儿女勠力同心携手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孕育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对大学生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
1.厚植高职学生的家国情怀。中华民族历来都注重家国大义。当春节举家团圆碰到了爆发的“疫”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支援一线的医护与解放军,半月建成的“火神山”“雷神山”,充足的防“疫”物资等等,正是这让人难以忘怀的场景,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舍小家为大家”,这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展,更是中国精神的时代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4]”
2.培养高职学生的责任与担当。许多国内外人士思考:为什么中国能短期内控制住严峻的“新冠”疫情?答案很简单,因为中国人民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有一篇文章是这样论述:“罗马尼亚的驻华记者在《自由報》上刊登了一篇报道,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到,为防控‘疫情,中国的大人孩子不再走亲串友、不再旅游度假,一夜之间变成了不出门的‘宅男宅女。[5]”突发的“疫”情,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防控工作,到老百姓自觉隔离,从基层党员、人民警察、社区工作者以及志愿者坚守工作岗位,做好登记,测温放行,到复工复产保障生活……这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责任与担当,筑起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严密战“疫”防线。习总书记说过:“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就应该肩负时代责任,高扬理想风帆,静下心来刻苦学习,努力练好人生和事业的基本功。[6]”这就亟需高职学生不断地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真材实料的历练和积累中将自己养成“好工匠”。
3.锻造高职学生的求真与务实。托之空言,莫如见之实行。求真务实应该是每个技能人都具有的品质,作为高职学生,要想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就应该坚持苦干实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说不做,眼高手低。[7]”回顾抗“疫”历程,从微观角度剖析抗“疫”中的科研人员,在专业领域的默默付出、埋头苦干是尊重生命、追求科学,这是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精神体现。“疫”苗研发人员,在实验室战斗,近距离接触病毒样本,一次又一次探索与试验。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应该把求真务实的理念贯穿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与专业实践中,坚持在岗位上学习好新技术、新业务、新实践。
三、抗“疫”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现实路径
教育部出台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明确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8]”当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偶遇”中国精神的时代表现抗“疫”精神,给新时代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的开展与实施提出了重大课题。
(一)“用好”主渠道“唱响”主旋律
1.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9]”“用好”主渠道不是只强调课堂的形式,而是指整个的思政课堂教学,最核心最关键的是此次思政课堂教学的效果怎样?学生是否能够有知识的获得,情感的体验等。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学校的传统教育受到了限制,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需要进行线上教学,就必须要引入现代化、信息化等新的教学手段或者借助相应的网络学习平台开展教学活动。这就进一步要求思政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精彩的课程导入、得体的个人形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使用学生喜爱的话语表达方式。这样才能用好主渠道,让思政课不再“枯燥”,成为学生真正喜欢的、有价值品味的优质课。
2.唱响当代中国主旋律。用好主渠道是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理直气壮上好思政课所努力迈出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踏出第二步“唱响”主旋律。学生在校努力学习是为了获得知识与提升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具备厚实的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品德修养、伟大的奋斗精神,能够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具有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面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学生成长突出的新问题和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新的特征,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实施时,就要坚持“八个相统一”与遵循“三大规律”[10]。把握好思政教育的特殊规律,同时也要兼顾教书育人与学生成长的一般规律,要坚持将理论武装这一“法宝”放在首位;把思政教育特殊规律寓于在日常的教学和学生成长的一般规律之中,同时以思政教育的特殊规律来体现教书育人和学生的成长的一般规律;要求思政教师能够结合“时代因子”,将其科学的融入到思政教学的全过程,让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放射出更加炫丽的色彩。
(二)把握规律找准最佳“契合点”
1.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中有机融合。抗“疫”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品质,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与现实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属性决定既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获得感,对教学内容的具体应用能力又要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指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其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应该具有侧重点,主要是为了要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使学生树立爱岗敬业、求真务实、责任担当的精神境界。抗“疫”实践的具体行动中凝聚并显现出来的抗“疫”精神,是中华民儿女面对危难时,在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指引下的责任担当、求真务实的时代特征。高职思政教师目前最重要的时代课题,是要如何引导新时代的青年,掌握了解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在生活中去践行。教学内容涉及到抗“疫”元素,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教授,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教学效果。挖掘丰富的抗“疫”思政元素与相关职业元素,选择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案例故事,以典型案例、榜样引领示范等方式来开展教学。教学的设计要科学,做到立意有高度、内容有深度、范围有广度的,将思政教育元素与学生职业发展元素相联系,创新应用信息化教学的手段,着眼于学生的专业热点问题,选择例如“在线视频访谈”等独特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感受抗“疫”精神内涵,以专业领域的榜样为目标,引导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让学生去体验、感受思政课的魅力,推动思想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统一。
2.思政教育与高职校本文化的有机融合。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要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11]”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特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全过程育人,需要做到以文化人,坚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将抗“疫”中的思政元素与高职院校的校本文化与进行有机统一,尤其是将抗“疫”精神中所涉及到团结、责任、担当等精神品质潜移默化的转变成高职学生的内心意志。正可谓:“文化是育人之本”,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党的意识形态主阵地的优势,将抗“疫”精神的丰富蕴含与人才培养目标有机融合,影响校园里的每一位学生。因此不仅要“用好”主渠道“唱响”主旋律,也要注重思政课教学内容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统一。努力的去挖掘校园中观念、物质、制度等不同形态的先进校本文化中所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其与抗“疫”元素进行有机结合。同时也要多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校本文化宣传工作,尤其各级校本文化的宣传部门以及团干部和学生干部,学生对校本文化宣传工作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抗“疫”精神与校本文化的有机融合成效。
3.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指出∶“要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效果。[12]”这就要求新时代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定要注重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将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这就需要思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科背景以及思政课的实际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去感悟社会、理解专业、提升思想,在实践教学中去完成知行合一。[13]”思政课程的社会实践主要是通过两种载体来进行的,一种是隐性载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设计到的环境,信息,行为等因素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或者教育;另一种是显性载体,依靠的是“听”“说”“度”“写”这些方式开展的一种教学形式。因此在思政教育环节中可以设置情景体验,例如针对抗“疫”的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具体的感受抗“疫”一线环境的艰苦,現场访问参与抗“疫”行动的英雄人物,听他们的抗“疫”故事分享,与他们进行交流互动,让学生从中感悟抗“疫”实践中所蕴含的伟大的精神品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抗“疫”精神,懂得什么是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以及未来对社会的贡献,深层次的引领学生,爱课程,爱专业,爱学校。把抗“疫”精神中体现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职业精神引入专业课程实践中,启发引导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学思践悟,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李大钊全集》第四卷,第375页,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49页
[3]《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人民日报》2019年3月2日。
[4]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见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503/c1024-29961468.html
[5]《万众一心打赢“人民战争”——携手全球抗“疫”彰显中国担当》,《人民日报》,2020年5月11日
[6]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科技大学时强调,见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427/c1024-28306743.html
[7]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见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503/c1024-29961468.html
[8]《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教职成[2015]9号),教育部網站,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cxfz/201511/t20151102_216985.html
[9]《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10]《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2月28日
[12]《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教社科[2018]2号),教育部网站,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
[13]冯刚:《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