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学校教育科研新模式

    周汉平

    摘要:教育科研工作是中小学教育中最常见的、也是重要的活动。但是在一线教师中依然存在一些误区,我们要努力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学校教育科研新模式,让教育科研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日常工作,有效解决自身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促进教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关键词:新时代;学校教育科研;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1-017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抓手,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言之,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新的未知的规律,以解决新问题、新情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各种信息传播迅捷,大数据早已进入人们日常生活,教育科研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而冷静下来看繁华,其背后还存在种种与时代不相适应的现象。

    1.公开课成为滋生特权现象的温床。

    衡量一名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上好一堂课是基础。目前各级名优教师评选标准中,公开课是一项必要指标,而且有级别和数量的要求。而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一所学校一年组织校级以上的活动的次数有限,教师获得高级别公开课的概率很低。再加上学科差异,语数外教师人数多,如果轮流转,8到10年才能轮一次;而政史地等小学科教师人数少,2到3年就轮一次。更不用说评优课,还有年龄等限制,机会就更少。这就滋生了特权现象,往往学校里的县级、市级乃至省级公开课,学校领导居多,与领导关系好的居多,为了评选名优教师的居多。这样,作为教育科研样本的公开课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2.课题研究成为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教研课题因其研究内涵深刻、成果显著而受教育研究者的青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科研水平。而且,申报一项课题并且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才能成为规划课题。研究周期长,费时费力,不太容易,而课题研究带给一线教学多少帮助就难说了。更重要的是,课题研究以理论为主,少数研究者追求用词佶屈聱牙,对实际教学工作来说,往往成为“空中楼阁”,鲜有转化成为教育教学的内驱力。

    3.论文成为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绊脚石。

    作为教师都知道,不管身在何处,写论文是避不开的痛。评职称、晋升岗位、参评名优教师等都少不了。更有佼佼者,能著书立说,成为某一领域的研究翘楚,外出讲学,名利双收。实际情况是,往往这类精英钟情于论文,花在教学上的功夫就会大大减少,成为课堂教学的弱者也不在少数。而不善撰文者,东拼西凑、剪贴模仿写成的文章又有何价值。许多工作认真、潜心教学的教师,就因为论文而止步于优秀教师、特级教师门外。

    我们不能否认教育科研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但如果偏离了其初衷,则会阻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尤其面临新一轮高考改革,更要不忘初心,努力让教育科研回到其应有的轨道上,并且能不断创新,适应新时代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1.教育科研应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日常。

    要摈弃教学和科研“两张皮”的现象,教育科研就必须放低身段。正如知名教育学者李镇西认为:“把难题当课题,是最真实也是最有价值的教育科研。科研不是做给谁看的,因为它就是教育本身。”真正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寻找着力点,扎实开展研究,进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而不是用故作高深来装扮本应通俗易懂的实际问题,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的日常工作。每一次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能通过研讨解决大家的共性问题,或者相互间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供参考。我们可以要求教师开展校级课题研究,通过数据调研来确定研究成果的实际效应,对教师进行业务考核。教科研工作可以列入新时期“教学六认真”考核内容,可以有效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提高总结反思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益。

    2.教育科研的重点永远是课堂教学。

    教育教学质量永远是学校的生命线,这是毋庸置疑的。而课堂教学理应成为教育科研的重点研究对象。理念再新、方法再佳,面对课堂的不同群体,是否适应是个问题。不是每一所学校都适合“翻转课堂”,不是每一堂课都适合“自主学习”。教育大师们提出的各类创新方式,一线教师应该“取其精华”运用到课堂中去,所以日常课堂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教师,尤其是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应该深入学校课堂,寻找研究课题,指导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我们不仅仅要做课题研究,而且要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展更为多样化的研究方式,即与教学反思、课堂观察、教育案例、教育叙事、读书心得、教育日记等研究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这些研究方式都是我们教师所需要的,是个人专业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宝”。

    3.教育科研工作的终极目标是成果的转化。

    作为教育研究成果,其出发点是教学,其落脚点也应该回归到教学活动中,接受实践的检验,并给教学活动以更多的理论支持和科学指导。教科研的理论成果的抽象性可能造成理解的偏差,如果能将其转换成教学案例则可能使教师设身处地体会其内涵,也便于教师在实践中进行借鉴和模仿。教育理论结合教学实践并糅合一线教师的经验,可以形成科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可以很好地承载教科研的成果,为教学活动提供规则引导和模式支持。教科研成果是个人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如果将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科学的转化,让其回归到教学实践,则能在教师成长和教学效率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事实上,作为一线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是真正的科研行为,其主要目的是解决自身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不应该把研究工作复杂化,不必要在理论问题上过于纠结,课题研究尽量简单化,而不是另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搞所谓的“研究”工作。“为研究而研究”,这是中小学教师应该杜绝的行为。我们只有走出教育科研的误区,努力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学校教育科研新模式,积极开展基于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问题的研究,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任建宝.中小学教师教科研成果转化的三种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8(10).

    [2]胡定荣.教师教育科研观的误区与出路[J].教师之友,2004(06).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江苏 南通2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