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夫先路 智慧鼓励
许添
摘要:语文教师要做智慧学习的引路人,明确语文教学的方向,克服模块化知识讲解带来的思考怠惰。在教学中想出好方法,让学生思考起来;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树立学习自信,拥有大语文世界。学习需要思考,教书需要智慧,教师要让语文回归本色,让学生学习中有语文,生命中存语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思考怠惰;智慧学习
面对考试的沉重压力,学生不断“刷题”,成绩依然难以提高。学生把答题模式铭记于心,却发现阅读理解千变万化;学生把作文格式牢记心间,结果发现题目依然难以理解;……教条教语文,是不作为的表现。因此,教师要坚持教育理想,把握教育方向,教书要有“作为”,展现语文本色,以智慧“道夫先路”,以鼓励助力上下求索。
一、远离思考怠惰
高三年级常见的答题模式归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不知道回答什么的困境,但是如果矯枉过正,就会造成阅读的依赖性。模块化答题让学生的思维僵化,失去个性思考,解读就没有“美”的欣赏。
例如,诗歌鉴赏辛弃疾《南歌子·山中夜坐》“是中无有利和名。因甚山前未晓、有人行”表达的情感和方式。阅读时,如果注意到天亮之前早行之人出没在山中,就可因之想到名利场上奔波的人,哪怕在深山中依旧能够见到。在诗歌情感的理解上,学生对于答案要点,如愤愤不平、壮志难酬、遭际失落等都有很好的解读,但是面对诗句解释却出现了胡乱解释、词不达意、逻辑不通等问题。
这引起了笔者对诗歌教学的反思:过分执着于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的解读,学生的深层表达成了固定套路的反射,并不是从景、事、人、情中体悟而得。学生无法进行较为连贯的场景化描述,表面分数一片大好,却掩盖了理解的不足,加剧了学生的思考怠惰。
教学的方向是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进而有独立的思想。在课堂上,笔者坚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诗歌内容,克服思考怠惰,展现个性理解和体会。
二、智慧激活思考
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经常会遇到“笔记课堂”,幻灯片承载着无尽的笔记,课堂充满着“念书”的气息,没有灵动的交流。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的印象会刻板化。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课堂,课堂思考越多,收获就越多,学习劲头就越足。
首先,切入要灵活。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3(必修)》(以下统称“必修3”)《祝福》这篇课文时,笔者舍弃了常规问题——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因为问题范围太大,祥林嫂的部分形象特点很难与小说批判的主题紧密联系起来,所以进行了修改:祥林嫂勤劳善良,但是为什么命运这么不公平?勤劳、善良对学生来讲不难看出,通过分析命运背后的原因,可以看到祥林嫂被夫权、族权、神权、政权压迫,写祥林嫂勤劳、善良更反衬出社会的黑暗。找准切点,层层推进,游刃有余。
其次,活动设计要巧妙。要用多种方式来增加学生课堂体验的丰富性。例如,在教学必修3《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尽快熟悉文章,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笔者选择了让学生课上创作四格漫画。全班学生都热情高涨,将“临危受命”“智退秦师”等词语的含义用简洁的语言、夸张的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对着漫画讲故事比翻译更加生动。巧妙的活动设计让枯燥成了幽默,让知识、能力与画面、解说融为一体。
最后,评价要有策略。例如,在教学必修3《谏太宗十思书》网课时,笔者从“十思”开讲,从“怎么办”,再回到前两段讲“为什么这么办”。结果,学生的疑问瞬间跳满了笔者的屏幕:只讲第三段?此中有真意!……笔者讲完第三段后,连线一些质疑的学生让他们说说“真意”。学生思考后发现提出“十思”的背后,是繁华的贞观之治下深藏的危机,同时也明白了魏征坚持“固本培源”国策的意义,了解了笔者的讲解思路,这时笔者通过网络“鼓掌”表扬。后来,笔者看到学生评价网课,写到“老师的表扬让我觉得自己的问题很有价值”。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不能平淡如水,而要甘之如饴。
三、鼓励加速思考
鼓励,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克服学习的困境,增长学习的能力。鼓励,能加速思考的过程,让学生加快走进属于自己的语文大世界。
首先,鼓励学生自信。笔者教过一名学生,他的作文多次在模拟考试中分数都比较低,导致语文成绩一直落后。笔者对比了他写的几篇文章,写得非常有特点,但是在现象和原因之间无法构建桥梁,显得彼此脱节。班级选读优秀作文,笔者一直以他的文章为例,鼓励学生写有自己观点的文章,并指出只要解决了这一问题,肯定是佳作。后来,这名学生与笔者交流,当时他认为自己的写作已经无法改变,但是听了笔者的话后,不断思考改进“那座桥”,终于提高了自己的作文水平。
其次,鼓励学生独特。为改变学生做任务的心态,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笔者把答案印给学生,然后鼓励学生补充自己的答案和解析。有的学生对201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小哥儿俩》中的问题“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的答案做了补充,指出“孩子的英雄气、不服气、爱淘气才是小大人的感觉,现行的参考答案一点也不天真可爱”。甚为有趣,颇有创见。
最后,鼓励学生拥有一个语文世界。例如,在讲解名著阅读《呐喊》时,笔者鼓励学生找到自己阅读名著的方法,不能停留在“记忆题目”。笔者布置读后感命题作文——《那个年代,谁在呐喊》,学生写得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提到了洋务运动的李鸿章、实业家张謇等,指出了呐喊的并非只有鲁迅,而是一个时代的每一面都在呐喊,每个时代都会有呐喊,使语文超越了学科的界限,用人文、历史、科学等构织了一个大世界。名著阅读不再是“干巴巴”的记忆,而是与生活的结合。博学善思、真知灼见,大语文跃然纸上。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学习需要思考,教学需要智慧。智慧,让语文生动起来;鼓励,让学生加速打开语文世界的大门。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