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常态下价格管理模式创新的路径选择

    刘江涛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的价格管理模式也随着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价格体系也日趋合理,管理模式趋向科学。逐步形成了市场调节为主,国家宏观调控为辅的价格管理模式。在新常态背景下,价格管理也面临着新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工业发展水平急剧提升,各类产业的发展也趋于稳定,经济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必然会带来全新的价格管理模式。故此,本文主要探讨新常态下价格管理模式的创新,以期能够提供些许理论借鉴。

    我国自改革开放后,进入市场经济以来,价格管理便一直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其核心问题在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类产业的纵横交错,在实现价格管理时,便容易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故此影响到市场的稳定运行。而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到稳步发展期,也成为了世界顶尖的经济强国之一,当前环境一方面对价格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也意味着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全新机遇。故此,本文主要就新常态下价格管理模式创新展开研究,以期能够为相关领域提供些许理论支持。

    一、我国价格管理模式的演变及特征

    我国的价格管理模式自改革开放以来可以分为双轨制和市场价格两个阶段,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价格管理体系、模式也不断进行完善,体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

    (一)改革开放以来价格管理模式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价格管理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特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演变过程以1992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78年到1992年为政府定价和市场定价并存的“双轨制”阶段,1992之后为市场价格阶段。第一阶段产生于1977年4月,当时,为了调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激发经济内在活动,采用能够反映产品价值和供求关系的价格体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决策推动了价格体系的改革,对于市场逐渐放开,政府定价的范围缩小,市场定价的范围增大。这一时期,形成了政府定价和市场定价并存的“双轨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发展。第二阶段1992年的时候,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巨变,中国的改革开放遭受到了严重的挫折。价格体制改革中市场定价的范围扩大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忧。邓小平1992年南方考察并发表一系列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其中,对于市场和计划的论断,为价格管理的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10月,中国十四大召开,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价格管理的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突破了计划经济对价格的束缚,由此逐渐形成了市场价格模式。

    (二)价格管理模式演变的特征

    1.改革目标发生实质性变化

    1992年以前,价格管理模式的改革目标在于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下,完善价格管理体制,更好的完善计划经济,因此这一时期的价格管理模式管理的目标使建立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价格管理体系。1992年之后,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有了更为准确的判断。价格管理模式改革的目标转变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系,让市场在价格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

    2.价格形成机制发生变化

    第一阶段的价格体系并不能充分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产品价值,因为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模式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造成价格体系的扭曲。第二阶段由于中国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价格较为充分的反映了产品的价值和市场的需求,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价格体系趋向科学、合理。

    3.定价主体发生变化

    第一阶段的定价主体主要是政府,价格的定位主要有政府通过进行测算,结合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制定。这种国家直接定价的方式,手段比较单一,不利于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第二阶段的定价主体转换为市场,企业根据产品价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可以自行调节商品价格,定价成为企业内部的行为。政府对商品价格的干涉主要通过政策、财政、法律等手段进行间接引导,对于商品本身并不直接定价,而是通过宏观调控的模式,优化价格运行环境,保障价格秩序的稳定。

    二、新常态下价格管理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转型升级,经济增长的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展的要求质量更高,经济的增长点需要从传统转向创新,经济发展的模式向高质量方面进行调整。因此,价格管理面临着新形式、新任务、新特征,管理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价格运行面临的新困境

    我国在近年来的经济增速趋于稳定,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高速发展的减缓,也意味着工业上游出现了问题。事实上,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急剧下降,债务水平开始提升,资本市场活跃度降低,投资周期拉长。一系列的全球经济问题,对我国市场经济也产生了巨大的刺激,其中主要表现在部分企业反应不及时,导致产能过剩,工业成本及大宗商品价格处于低位,再结合美国贸易战的加剧,产品价格严重制约到国内的经济生产。而从国内来看,由于产能导致的金融风险,造成了资本市场的矛盾,国内经济动力出现不足,依靠国家补贴的部分产业忽视经济状况而过度生产,其中不仅包括钢铁等传统工业,风电、光伏等方面也出现了产能过剩。在该背景下,必然会因为工业产品价格的持续低位,而影响整个市场的有序运作。更为重要的是,地方财政由于无法得到税收回报,已然出现的偿债困难的问题,贵州省一县级单位独山县便出现400亿的高債,政府财政问题的出现,必然会加剧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与此同时,我国近年来逐步放开各类市场的管控,如药品等。宏观市场的不确定性开始加剧,管理难度提升。而市场经济本身的制度不健全,缺乏法律法规依据的情况下,诚信问题逐渐暴露,以及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都导致了当前价格运行的复杂程度。

    (二)新常态下价格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价格管理的首要问题便是操作难度变高,因为市场经济以及商品化时代的特征,产品之间产生了联动机制,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管理价格过程中,必须参考更多的因素,并对风险进行评估。而这样的背景,也要求管理者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以及真正意义采取科学化的手段调节价格。例如当前遇到的猪肉价格问题,便难以直接通过控价稳定市场,否则便会直接导致猪肉供应链不足而彻底崩盘。所以,价格本身的市场需求与价格的市场价值产量矛盾,当特定民生产品出现价格低于价值的时候,便意味着一整条生态链出现问题,其下游便可能出现亏损的问题。而民生产品本身的敏感度较高,若提高价格便意味着一定程度破坏社会稳定,由此也有违价格管理的初衷。与此同时,价格宏观调控在近年来也遇到了难题,主要在于跟随市场经济建立之初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政策体制,在目前环境下暴露出严重的弊病,导致在具体管理时缺乏依据。其中主要表现在,当市场出现恶性竞争时,缺乏有效的干预机制,难以短时间内进行调控。而恶性竞争便是资本竞争,反应不够及时,便可能由此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状况。

    三、新常态下价格管理体制与模式创新的路径选择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价格管理模式的创新需要在坚持市场为主导的情况之下,提升政府的服务职能,加强对企业定价的引导,充分利用市场调节作用,进一步创新发展。

    (一)准确界定政府职能,完善政府定价制度

    政府想要有效对市场行为进行干预,必须明确其自身的权力,并构建相应的制度。否则,在没有规范制度的情况下,也极有可能出现胡乱干预的状况。故此,政府职能部门主要应进行如下工作:第一,构建清单式管理制度,明确价格的浮动范围,从而对市场形成督促机制,也能够让销售环节实现自我监督和民众监督;第二,优化价格制定机制,避免“一刀切”。“一刀切”的管理既属于懒政,定价机制必须灵活,亦要科学,只有如此才能够满足价格的合理性。

    (二)完善企业内部价格管理制度,引导企业价格行为合理化

    积极促进企业内部价格管理,无疑是对市场价格管理闭环的重要督促机制。政府只能部门应该合理的引导企业,具体在于:第一,构建企业内部价格管控的相关机构,针对此类型价格管理设置相应的岗位,以及招聘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才;第二,明确审核机制和流程,构建完整的管理框架,实现快速价格审批机制;第三,确立服务型管理模式,管理的本质是依法督促,管理的行为是依据法律对企业对象展开服务。可以理解为,管理并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基于实现结果为需求的服务关系。

    (三)突破价格改革瓶颈,发挥市场应有作用

    市场经济之下应当避免过度管控,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市场作用,也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具体在于:第一,明确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要注重各环节的成本,以及售价对生产者发展的影响,避免过度条件而导致产业链崩坏;第二,推进能源资源价格市场化。政府部门应当有效管控能源市场的发展,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确保能源的有效利用率,这也是对不可再生资源实现保护的重要基础;第三,市场化医疗服务价格。医疗服务价格的干擾因素较多,如医保、新农合等,由于报销比例的存在,其价格一直处于高位,这也导致产业内的腐败滋生。由此,应当遵循市场机制,透明化医疗成本,彻底改变医疗价格高位的局面。

    四、结语

    本文主要就新常态下价格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并对新常态背景下价格关林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服务,引导企业价格行为规范化以及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等具体的改进措施。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