翊教女中:近代北京女学的佼佼者
杨剑利
受“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女子教育素来不受重视,晚清随着男女平等思想的兴起,女性受教育的权力逐渐被重视,女学兴起。但在近代教育发端之初,不仅女性争取受教育的权力历经坎坷,而且大多只能进入专门设立的女子学校,才能接受教育。当时男女分校,一是不能做到男女社交公开,防范男女自由交往。二是,男女受教育的程度,以及女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国民良母”,其受教育的课程自有女子的特色。即使男女同校,也是男女分班授课。因此,自清末北京出现女子教育之后,直到民国初年,女子学校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1925年,北京地方政府为推动所属各县女子教育,曾先后在大兴、宛平等县增设女校四十余处。这其中有一所今人多已陌生,但在当时是与贝满、慕贞、春明等女子中学齐名的私立女子学校——北京翊教女中。
一、翊教女中的创办与发展
翊教女中成立于1926年秋,创办者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陈垣,因位于北京城内西四北沟沿的翊教寺(位于今育教胡同)而得名。其办学宗旨,以辅翊教育之义,发扬女学,兼重德育。校址原为北京平民中学,其创办者也是陈垣,1926年秋季,平民中学迁至西四帅府胡同(今天的西四北二条,即今北京市四十中学)西口后,陈垣等人便利用留下的校址创建了翊教女中。不仅弥补了平民中学原来只收男生的遗憾,而且改善了北京西北城区中学稀少的状况,这在当时北京城内女校多为教会创办的情形下实属不易。
在翊教女中成立之前,北京的女子中学有北京女高师附中、公立第一女子中學、公立第二女子中学,还有慕贞中学、贝满女中、孔德女学等诸多私立女子中学校。翊教女中虽然成立时间在后,但后来者居上,发展迅速。一方面,翊教女中为陈垣创办,其办教育的成绩有口皆碑,新设女校,报名者颇为踊跃。另一方面,翊教女中直接继承了原来平民中学的校址,校园面积虽只有二十余亩,洋式房屋三百余间,但大礼堂、体育场、手工室、图画室、教室、寄宿舍、办公室等设施基本完备,还有图书馆藏书十万卷,以及各类教育仪器。校园内树木荫翳,房屋高爽。网球场、篮球场等及运动器具之设置,也为数不少,其设备之完善,实为北京中等学校之不可多得者。
成立之初,学校只招收了初中一、二、三3个年级,共计数十人。次年,班次增多,至1928年秋季,翊教女中因学生逐渐增加,再增设班次,添设高中普通科、师范科,成为完整的初、高中三三制女子中学。为推广班次,扩充学额,便于城内各处学生上课,1929年秋季,翊教女子中学迁至前门内顺城街原中国大学故址,1930年又迁至煤渣胡同三号为新校址。此时在校学生已达四百余人,每一级都分成甲乙两班,每班三十余人。
在校长陈垣、教务长陈仲益(后担任校长)等人的努力之下,翊教女中发展迅速,颇得社会好评。但在民国时期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从小学毕业升入初中者,因原校特殊情形,学生往往参差不齐。同时,各大学之间也没有统一的入学考试标准,这也为高中教育带来很多困难。为解决教育的衔接问题,翊教女中一面从事调查北京市公私立小学课程,制作《小学校最高年级课程表》,分发各校进行统计;一面又派专员调查各公私立大学的入学考试标准,征求历年试验题目。[1]在调查评估的基础上,翊教女中参酌教育部颁行之中学课程暂行标准,根据自身情形,拟定初高中各年级标准课程,以便逐步推行。翊教女中统一课程标准的做法,为当时教育体系的完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效果也很明显。1930年7月翊教女中第一届高中生毕业后,绝大部分被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及各公私立大学录取。
同时,为加强北京私立女子中学之间的联络,促进女子教育发展,经翊教女中倡议,于1929年成立了北平特别市私立立案女子中学联合会,[2]当年10月在府右街培根女学校召开全体成立大会,推举翊教、怀幼、培根、春明、笃志等五校代表为执行委员,贝满、若瑟、两级女中为监察委员,会址设于翊教女中。
二、办学宗旨与教学特色
翊教女中成立之初,即制定本校宗旨是宣扬女学,兼重德育,并提倡社会服务及家事教育。翊教女中成立之初董事长为陈垣,后来长期担任校长的是北京大学毕业的陈仲益。
翊教女中实行学分制,设有课程三十余种,国文、算术、英文与理科、历史、地理,以及家事游艺等课程同时并重。职教员以女职教员为主,均系国内外有名大学毕业生,英文教学则一般由外籍教师担任。成绩考查,注重平日。翊教女中还利用暑假,开设夏令学校,分为若干级,讲授国文、英文、数学等主要学科,自高小毕业以至初中肄业各女生,愿在暑假期内补习功课,预备升学升级者皆可参加,一般为期六周。
平时教学注重知识学习与实践结合。例如,法学班学生曾前往当时的北平地方法院旁听民事、刑事庭开庭审讯案件,以作平时研究法学之参考。为服务社会及实地练习,1927年9月,依靠翊教女中学生创立平民夜校一所,收容附近失学儿童百余人,分初级一、二、三、四4个年级,每个年级约四十人,无学费,且发书纸笔墨。这样既发挥了在校学生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也有助于推广教育,提升民众文化素质。学校还曾设立专科夜校,助力女子职业发展,分设国文、英文、法文、算术学四科,后又陆续添打字、速记、新闻速成班。学生毕业后,由该校发给毕业证书,并向各银行、会社推荐职业。
为促进学校教学互动,翊教女中设有定期的师生谈话会,调动学生关心学校建设与发展。定期召开校务、教务、训育联席会议,对事关学校的各项重要事务做出决议。
三、举办公开讲演,推动女性解放
翊教女中虽属中学教育,但为启迪学生知识,推动女性解放,自创立以后,便经常邀请社会名流或著名学者到校公开讲演,这对于推动当时的女子教育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以1927年为例,先后有北京大学教授罗膺中、刘半农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耀翔、钱玄同等人在翊教女中做学术报告。1929年秋迁到新校址后,校方将这一活动定期化,规定每星期六下午举办学术讲演。
翊教女中的学术演讲信息,一般都会提前在《晨报》《益世报》或《新中华报》上刊登预告。例如,《新中华报》在刊登鲁师曾的讲演预告时说:“北平翊教女子中学,素日对于女权运动,热心提倡,努力指导,以求发展女子本性天能。自中央立法院公布女子继承权后,凡关女子应享之权,更为进一步之研求,期与男子平等,于上月请法学院谢院长(瀛洲)演讲女子继承权后,颇有心得。近又拟请地方法院鲁院长(师曾)演讲《女子参政权》,欢迎各界女子参加。想届时女界前往听讲者,必为踊跃,足证翊教女中于提倡女权,无微不至,将来为女界创一新生命,非翊教女中莫属云。”[3]这些演讲内容大多是当时社会或学界的讨论热点,极易引起共鸣,备受社会关注,因此也往往受到欢迎,场场爆满。除了学术讲演之外,翊教女中每学期还组织英文讲演会、国学研究会等学术活动,以及课余读书会等。
另外,翊教女中为促进各类活动,还设有学生会,订有章程,下设监察委员八人、执行委员九人。定期出版校刊《翊教月刊》,每册五份,由各校号房代售。此外,学生所组织的团体,还有出版委员会、文学研究会、英语练习会、旧剧团、世界语学会,每一个团体平均有十几个会员。
四、重視体育,强身救国
翊教女中体育成绩在当时北京各女校之中始终位居前列。在成立之初,即特设专员担任课外运动教员,后在体育主任田宝琴的带领下,球类项目和田径各项目成绩突出,赢得了“翊教女中之运动素称优良”[4]的美誉。1928年11月10日,翊教女中举行第一次运动大会,主要比赛项目有:五十米赛跑、百米赛跑、立定跳远、三级跳远、跑跳远、垒球掷远、跳高、二百米接力赛跑,各项均分高、初两级。此外还有舞蹈、体操、球赛、游戏等项目。1929年,翊教女子中学篮球队获得冬季初级锦标,后应邀前往天津参加当年的华北运动会篮球赛。后来,上海女子篮球队员、中华队中锋席均在毕业后执教于翊教女中,篮球队成绩更上一步。翊教女中的排球(当时称为“队球”)成绩也很突出,号称“北平女校之冠”,以刘玉梅、杜兆林等人为核心的排球健将曾多次为翊教女中赢得荣誉。田径项目则以五十米、百米、立定跳远、急行跳远等项最为突出。1929年4月,翊教女中参加北平体联会举行的春季运动会,该校获得女子初级中学组团体总分第一,普及优胜第一,体育整体实力可见一斑。在近代女性废缠足、强身强种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大背景下,翊教女中重视体育,无疑具有推动妇女解放、追求男女平等的重要意义,正如翊教女中校长陈仲益在一次田径赛致开会辞中所言,“谓当此国难之时,吾人自应奋勉,努力体育,各人练成健强体格,强疾强种”。[5]
五、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翊教女中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创办之初,就购买钢琴,开设钢琴课,设立钢琴班。为陶冶学生性情,1927年特设翊教乐社,分设钢琴、风琴、提琴、胡琴、月琴、箫、笛、笙等组。为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劳动的兴趣,除了植树节外出植树活动外,还在校园内辟出一处专门空地,由学生种植树木,栽培花草,以期养成园林生活。每年春季,学校还组织学生到郊外旅行、野餐等活动。每学期期末举办游艺大会。例如,1929年初的游艺大会,有武术、双簧、相声、舞蹈(爱尔兰舞、印度孩子舞、苏格兰舞)、新剧(《舍去》《为谁牺牲》)、旧剧(《朱砂志》《天配良缘》),第二日有武术、双簧、相声、舞蹈(《英国土风舞》《丹国土风舞》)、新剧(《一片爱国心》《刀痕》)、旧剧(《彩楼配》《四郎探母》)等表演。每次游艺大会,收取一定票价作为资助社团活动或发行年刊等费用。1932年6月,翊教女中游艺会在哈尔飞戏院(后更名为西单剧场)上演,除了跳舞、音乐新剧之外,还有《武家坡》等传统剧目的表演。
翊教女中作为私立女学,成立时间不算早,但经过数年的发展,在民国初期北京教育界已是与慕贞女中、贝满女中相齐名的佼佼者。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翊教女中惨淡经营,直到抗战胜利,才逐步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其他中学合并。翊教女中不仅是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缩影,也为近代女性解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翊教女中改订课程标准[N].益世报,1930-7-29(6).
[2]私立女中联合[N].新晨报,1929-9-25(7).
[3]女子参政权[N].《新中华报》,1929-11-23(7).
[4]华北球类比赛四月底在太原举行[N].《新中华报》,1929-2-28(6).
[5]巾帼大显身手[N].《益世报》,1933-11-12(7).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