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的情境创设策略

    许新超

    〔摘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特别注重体验、感悟,非常适合运用情境教育理念。在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创设与优化情境,整体架构,具身体验,贴近生活,提问启思,使团体心理辅导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让小学生获得更多的心灵成长,提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实效,并拓展情境教育模式的运用。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情境教育;活动设计;小学生

    团体心理辅导被称为“神奇的圆圈”,可以幫助参与者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改善沟通,增强适应,提升能力,增进身心健康。6至12岁的小学生处于儿童期,心理发展可塑性高,在小学生群体中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预防心理困扰,促进人格健全发展。

    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育模式融合了“真、美、情、思”四大元素,形成“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四大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情境,“促进儿童心理品质、智能及个性的和谐发展”。 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注重体验、感悟,在小学生群体中开展心理团辅,更是需要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将符号性的学习和生活化、情境性的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将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儿童情感饱满地、主动地投入团体活动中,获得心灵成长。情境教育理念与团体心理辅导这一需求特别契合,在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精心创设情境,使心理团辅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让儿童在暗示、移情、角色、心理场“力”的作用下,更深地沉浸其中,构建起更加积极健康的人格结构。

    经多年实践探索,笔者总结出在小学生心理团辅活动中创设情境的几点策略。

    一、整体架构,首尾呼应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转移,围绕主题创设一个整体情境,将所有相关活动囊括其中,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牵住,始终关注与主题相关的内容,不易分心。

    心理辅导主题的提出,应该与儿童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相关。在活动伊始,提供困惑情景,围绕如何解决困惑开展活动,让学生经历一番体验和训练。活动结束之前,再回到困惑情景,引导学生用更好的方式去应对,既是首尾呼应,也是对活动成效的检验。

    依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具象思维为主的十岁以下儿童,更容易被具体生动的形象吸引,童话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所以创设与团辅活动主题相关的童话人物和场景,是比较适合低中年级小学生的情境。而中高年级学生开始关注自我和现实,依据历史事件或生活场景,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力创设的情境,则更为中高年级学生所接受。

    以“情绪之旅”主题团辅为例。活动一开始,教师利用学生对旅行的喜爱,结合游戏闯关的形式,设计声图文并茂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一起进行一次特殊的旅行——情绪之旅,目的地叫作‘情绪岛。看!情绪岛的岛主来迎接我们了!”(课件出现情绪岛俯瞰图、岛主图像和声音)“欢迎同学们来到情绪岛!情绪岛上有放松滩、愤怒川、快乐峰等很多有意思的景点,等着大家去探索!只要正确地回答出我的问题,你们就可以登岛游览啦!猜猜看,这些小朋友现在有什么样的情绪?”(看图片猜情绪)

    “情绪之旅”创设“探秘情绪岛”“游览放松滩”“稳渡愤怒川”“攀登快乐峰”四个连贯的情境,将认识情绪、掌握放松技巧、学习制怒方法、培养乐观心态这几个内容整合在一起,活动随着游览路线“移步换景”,学生被牢牢吸引,兴趣盎然。

    活动最后,与“登岛”关卡呼应,仍出示那几位小朋友的图片。“离开情绪岛之前,我们又遇到这几个小朋友。看到他们心情不好,你会给他们什么建议?”岛主再一次考验大家,在帮助同学们巩固活动收获的同时,也可以检验活动的成效。

    二、具身体验,层层推进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同身体的感觉通道联系在一起的。活动情境中,身体的感觉和运动系统的运作、对他人的观察、自己的情绪感受,都为儿童的认知、思考、领悟提供真实的现实基础。精心创设与主题紧密契合的活动形式和内容,积极运用心理技术,综合图画、音乐、故事、游戏等各种形式,并在角色设计、道具选择、呈现方式等方面设计得比成人版活动更为活泼有趣,更贴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喜好,可以使学生更愿意积极投入活动,得到更为深入的具身体验。儿童在境中学,在境中行,又在境中思,积极地将自身状态调整到最好,实现心灵、身体、环境的相互激荡。

    情境中的活动内容安排,应聚焦于活动所指向的心理主题,并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层层推进,随着情境发展逐步深入,即体验认识——进一步了解——改善或发展。如挫折主题,一般可按认识体验挫折——面对挫折的不同态度带来的不同后果——如何积极应对挫折这个脉络开展活动。脉络的各部分可详可略,依据团辅活动的时长灵活调整。如时间充裕,可以每个部分都充分展开,形成系列活动板块。

    例如“情绪之旅”主题团辅活动中设置了“探秘情绪岛”“游览放松滩”“稳渡愤怒川”“攀登快乐峰”四个连贯的情境,层层递进,带领学生认识情绪,了解情绪的影响,学习调整情绪的方法。“探秘情绪岛”让学生在演一演、猜一猜的活动中认识情绪,了解识别情绪的途径;“游览放松滩”创设“沙滩”这一易于放松的情境,配上音乐和引导语,带领学生感受“想象放松”的魅力,再分享更多放松方法;“稳渡愤怒川”,将“控制怒气”比作“皮划艇漂流”,引导学生领会怒气失控的危害,分享控制怒气的好方法,并选择其中一种当场体验;“攀登快乐峰”中,大家贡献自己的快乐秘籍作为登山的绳梯,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共同攀上“峰顶”,体验成功的快乐。四个情境各有侧重,带领学生深入情绪之地,在活动中体验情绪感受,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管理情绪的方法。

    三、贴近生活,助力迁移

    将发现和领悟迁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以致用,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最终目的。活动体验内容与运用所学的现实情景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通过创设生活模拟情境,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可以帮助儿童进一步实践操练,将其感受、认知层面的习得落实到行动上,对积极的变化进一步巩固内化。

    例如在“应对挫折”主题活动中,从同学们分享的挫折情景中挑选几个适合当场再现的,让学生分组抽签,讨论选择更好的应对方式,然后经过排练,表演出来。又如“情绪管理”主题活动中,学习一些制怒方法后,以情景表演的方式,精选几个容易引起憤怒的生活场景:(1)经过一群正在说话的同学,听到某人说自己“不负责任”;(2)与同学说好放学一起打扫教室,可对方却先走了;(3)课间玩耍时,被跑得飞快的同学撞疼了。让学生演练当时怎么想、怎么做能够平息愤怒,怎样更好地应对。学习放松、合理宣泄等情绪管理方法后,也都可以当堂体验操练。

    经过演练,儿童在生活中就能更加勇敢、自觉地行动起来,获得更好的结果,随之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又会激发他们更积极地重复这样的行动,如此形成良性循环。行为的重复形成习惯,习惯的坚持养成个性,积极正向的人格特质逐渐养成。

    四、提问启思,催发感悟

    心理团辅作为以活动为载体进行体验、观察、思考、模仿的综合性的学习过程,不能只追求活动的热闹,更关键的应该是活动体验后的思考和领悟。儿童的反思习惯和能力较弱,不能像成人那样自发自如地进行反思与表达,就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学生“愤”“悱”之时加以启发,帮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自身特点,找出普遍规律,提升思维深度。“这里你有什么发现?”这类开放性问题,适用于激发儿童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环节。“发生……的时候你是怎么反应的?”这类指向性问题引导儿童反观自身,发现自己的特点和应对方式,更加了解自己。“你有没有发现其中的相似之处?”“你觉得是什么让你获得了成功?”这类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剖析,进行深入思考,领悟改善的方向。

    除了在每项活动后穿插进行提问交流,在整个团辅活动的最后,还可以安排一个提问,引导学生分享对活动的总体感受。分享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勇敢地运用语言、画面、造型、动作等各种方式进行表达。学生表达的过程,也是他们思维条理化、外显化的过程。多种方式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多通道的参与,情绪、感知、思维、运动多方面协同工作。经过自身的认知感受、组织整理和个性表达后,学生所获得的体验、发现和领悟会更加长久、深刻,从而内化为学生认知体系、人格结构的一部分。

    在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创设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情境,以活动主题为核心,层层推进,在各阶段综合运用游戏、故事、问题、讨论、分享、绘画、表演等各种形式,并依据参与学生的具体特点微调优化:游戏激情入境,活动具身体验,问题启迪感悟,演练巩固迁移。儿童全身心沉浸在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可以充分调动自身资源,在活动中觉察、学习、领悟、内化,获得收获,提升能力,完善人格。

    参考文献

    [1]李吉林.为儿童的学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顾润生,生家琦. 情境:让儿童品格提升“走心”[J].江苏教育,2019(10):32-33.

    [3]樊富珉,何瑾.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李建军.儿童团体治疗[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南通,226001)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