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书香》香溢彩云之南
李万军 杨萍雨
【摘要】娱乐信息时代,广播读书节目要坚持正确导向,以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提升节目引领力;坚持立足本土,以独特的原创内容提升节目竞争力;坚持与时俱进,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提升节目传播力;坚持文化自觉,以深厚的专业素养提升节目感染力。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競争中脱颖而出,提升节目的引领力、竞争力、传播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关键词】广播 读书节目 引领力 竞争力 传播力 感染力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华国,诗礼传家。读书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优良传统,是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根本所在。
媒体开办文化读书类节目,品读经典名著,吟诵古文诗词,推荐好书名篇,这本身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目前,各媒体推出的文化读书节目可谓是百花争艳、千姿百态。云南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以下简称云南经济广播) (FM88.7)《月色书香》节目,是一档在晚间主打“朗读者”的阅读分享平台,节目倡导全民读书,传承经典文化,建设学习大国,营造都市晚间书香生活。
早在1996年,云南经济广播就创办了读书节目,后来历经多次改版和不断创新创优,结出累累硕果。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以来,播出的节目先后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中国新闻奖、第三届全国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文艺节目专家奖、云南新闻奖、云南广播电视政府奖一等奖、云南广播电视奖广播文艺奖一等奖等奖项。
2017年4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特别表扬了《月色书香》节目,认为“该节目用声音展现书香之美,以时度效为原则体现时代特点”。2018年5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表彰2017年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的通知,全国8个广播节目获奖,《月色书香》名列其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文化自信,使广播电视媒体文化类节目浴火重生,迎来新一轮的回归和热播。回顾这段发展之路,《月色书香》节目始终坚持以工匠精神打造精品节目,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
一、坚持正确导向,以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提升节目引导力
如何把党的主张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至关重要,这也是主流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必然要求和神圣职责。《月色书香》节目开播以来,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注重结合广播节目新闻性的特点,始终与时代主旋律同频共振,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实时传递权威信息,主动服务广大受众,有效提升了节目的引导力。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大又提出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为配合推进这一基础工程,《月色书香》节目以开设专栏、征文展播、好书推荐等形式,主动宣传报道云南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情况,竭力为党员干部学习提供服务。如:好书推荐环节中推荐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系列图书及《给领导干部200句名言——习近平总书记用过的经典警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共产党历史》等;在纪念建党80周年之际,节目及时摘播中央主要媒体推出的大型人物专栏《“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展示各个时期各条战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作出的突出贡献;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节目与《云南日报》联合推出当代人文故事《我心目中的杨善洲》优秀征文展播选读,讴歌新时代楷模;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节目设置议题进行宣传报道等。节目着力倡导学习精神,展示党员风采,积极营造全党全国浓厚的学习氛围。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这标志着全民阅读不仅成为党中央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增添了文化内涵,建设书香社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倡导全民阅读,节目秉承“阅读、分享、认知”的宗旨,积极助力书香社会建设。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节目都会启动“书香中国”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对全国图书榜进行回顾和展望。节目平时组织的线下活动,也都坚持贯穿“建设书香社会”的时代主题。
二、坚持立足本土,以独特的原创内容提升节目竞争力
广播节目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要使节目更好地展现人文特色、挖掘民间文化、讲述传奇故事,亲切自然地植根于听众心中,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这些年,《月色书香》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始终坚持立足本土,深度挖掘本地地域特色,展现本土时代风貌和特色风尚,力争创作华彩纷呈、具有节目独有属性的声音产品,为听众传递不同味道的书香之美,潜移默化中提升节目竞争力、吸引力。
(一)回望历史风云,展现云南特色人文的厚重致远
传承历史的痕迹和记忆,保护历史遗迹,是时代赋予媒体的重要使命。各地的历史人文组成了璀璨的中华文化瑰宝,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承和弘扬地方极富特色的历史人文意义重大。《月色书香》节目依托广播平台,自觉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特色历史文化遗产。
2011年,是“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澄江帽天山动物化石群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关键一年,这也是我国的第一个化石类申遗项目。云南经济广播制作的特别节目《帽天山,来自云南的“地球名片”——来自5.3亿年前的澄江化石第7年世界申遗路》,借助“云南虫”这一拟人化的卡通形象之口,通过广播声音的表现形式,调动听众的情感,在恍如魔幻、光怪陆离的时光节奏中,展示了5.3亿年前地球“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的海洋动物图景及其科学价值和研究方向。使听众仿佛置身于亿万年前的海洋世界,穿行于远古浩瀚的星辰,引发对自然、地球未来的思考,表达出“善待生命、尊重自然”的主题。作品选题独特,文辞优美,形式活泼新颖,为不少资深广播人所津津乐道。
在纪念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70周年之际,特别节目《殇之祭·父亲的战场》,把目光投向了70年前的滇西战场,回望中国远征军的峥嵘岁月。节目题材重大、主题突出、时代感鲜明、历史感厚重,在受众中引起了很大反响,一举摘得第三届全国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一等奖。根据节目采访素材改写的新闻调查类作品《启封历史的记忆——滇缅公路保护调查》获得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三等奖。
(二)精选民间艺术,捡拾传统民间文化的沧海遗珠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重要,通过节目真实反映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能够让更多的受众了解并自觉去保护和弘扬。云南通海洞经音乐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节目《千年“洞经”话妙善》采访三位老人,讲述自己如何用70年的执著写就了云南乃至全国洞经音乐的一段传奇,让那个时代民间艺人尘封的记忆重回大众视野,并表达出民间艺术“虽一时沉寂,终能闻达于天下”的观点。节目制作播出以后让不少音乐专业听众非常感动,恍然发出感叹:“借由这节目,才知道了云南通海还有洞经音乐,还有这样一群为艺术献身的可敬老人。”2018年4月,三位老人中已有两位离开人世,这期节目成为不可复制的文化记忆之一。
(三)聚焦重大事件,讲述云南少数民族的当代传奇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民族传奇的故事。《月色书香》节目通过聚焦大事件讲述少数民族的巨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2014年是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60年的发展历程使得这里的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为了记录下这里的时代变迁,节目组深入怒江,走访了在当地具有典型意义的普通人,包括从民间文化传承人到致力于推动当地经济、旅游、文化、艺术交流的人士,挖掘声音背后的传奇,还原那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信念与个人梦想,用声音记录当地百姓和古老民族血脉传承、不断发展的故事。节目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华语广播播出后,受到海内外听众的广泛赞扬。
(四)开启心灵之钥,于无声处感受人生真谛
云南多地处于地震带,这些年地震多发,给当地经济、社会和人民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月色书香》节目在晚间播出,通过广播“安静的声音”传递出“安静的力量”,用舒适自然的格调区隔白天与黑夜,让拥有温暖底色的“静谧空间”抚慰着都市人忙碌、疲惫的心灵。
如纪念“鲁甸8·3地震”的特别节目《秋祭——花椒树之殇》就运用广播声音的塑造手法,通过描述花椒树顽强喜光的生长特性,讲述了災区群众在灾难中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在“秋祭”的诗歌节奏之中,使听众如若置身于人类漫长繁衍生息过程中,因“爱”逐渐稀释伤痛,勇敢前行,感悟生命真谛,引发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共同思考。
三、坚持与时俱进,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提升节目传播力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以及人们收听习惯的改变,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为提高受众的忠诚度和节目传播力,广播媒体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在理念、手段、内容、形式等方面不断创新。《月色书香》节目通过准确定位、优化流程、拓展活动等形式,尽可能地满足听众的多元需求,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有效提升了节目传播力。
(一)节目定位与频率目标一致,体现不同时代的印记
由于读书节目“曲高和寡”的孤独感,《月色书香》多次面临被撤下的危险。艰难时期,节目始终坚持与频率目标一致的定位,采取各种方式和现代手段,让节目更加好听、有益,为听众和市场所接受。
2011年云南经济广播着力打造财经广播,节目及时做出调整,主打财经、职场、培训类图书,同时积极与市场对接。2011年至2016年,节目与文化传播公司合作,顺利签约“中国移动”品牌,显示出读书节目也能接地气,也能与市场接轨,这在全国晚间文化读书类节目中很少见。2015年云南经济广播着力打造谈话广播,节目设置访谈时间,推出“云南艺术家名片——云南作家巡礼”“艺术家巡礼”等系列,主打云南出版的图书和本土艺术家。云南籍英雄诗人史光柱、中国出版政府奖云南获奖第一人李永丽、牡丹画家蒋四莲等一批本土乃至全国知名作家、书画家、艺术家先后走进直播间,一同畅游书海、分享艺术人生,共同构筑起一个高端、有品位、多元的电波文化交流平台,展现了当代云南文化特色和风采。2017年节目正式更名《月色书香》,更加凸显出节目的文化特色以及“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时代责任。
(二)巧妙设计节目议题与流程,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
信息时代瞬息万变,忙碌的都市人对信息的要求也简明而直接,即快速有用。根据受众的聆听感受和需要,节目以15分钟为一个节点,设置单元环节,以当日主题歌曲作为节目间隔,使不同的内容在短时间内快速呈现。
“开篇寓言”包含哲理、财富小故事,相信“一个小故事,可以改变一生”。“好书推荐”坚持“每天读一本好书,每天智慧多一点点”。新书上架、读者评论、作者信息、内容介绍、文摘节选等图书精华信息都浓缩在短短10分钟时间里,以满足耳朵的快速阅听。根据受众年龄和偏好的不同,以经济励志、财富创业、古典文学、海外文学、红色经典和自然探秘等为主题,每天推荐不同类型的图书,让不同的听众共享书香。“晚风故事”深度解读财富时代、历史事件、名人逸闻、旅游地图、宇宙奥妙、青葱校园等,使听众尽情俯瞰世间风云、倾听大千世界,于“润物细无声”中提升受众的文学修养。同时,节目还十分注重背景音乐以及穿插主题歌曲的遴选,在优美舒适的音乐声中提升听众的音乐素养,让听众在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中分享书香天地。
今年年初节目扩版为两个小时,吸纳了更多非专业朗读者的“声音元素”,节目从单一的分享诵读模式转变为更加多元的复合型模式,内容上从单一的书籍推荐、阅读分享转变为更加立体的综合型文化平台。
(三)品牌宣传与线下活动联动,吸引社会的持续关注
节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很重视主持人与听众互动交流以及走出直播间参加活动,这是提升节目品牌效应、吸引社会持续关注的有效措施。节目创办以来,多次与文化单位合作推出“文化沙龙”,在线下与读者听众交流。在节目中也分享听众来信内容,分享听众的故事。
为促进节目传播力持续延伸,进一步扩大节目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加入“书香”这个平台,从2017年5月开始,《月色书香》节目联合兄弟频率以及合作伙伴走进云南的州市、走进社区基层,精心策划读书分享会,使节目内容与书香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如2017年8月26日,《月色书香》节目组联合云南广播电视台少儿广播,在昆明市西山区举行“点赞云南”阅读分享会,诵读《昆明的雨》《滇行杂记》等内容片段,通过追忆大师们笔下的云南之美点赞家乡。2017年11月19日,《月色书香》节目组联合云南广播电视台交通之声以及云南广播界的著名主播,在滇池湖畔以“不忘初心,放飞梦想”的主题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一段段别具韵味的朗诵“以书会友”。2018年2月10日,《月色书香》节目组携手合作伙伴在当地新华书店举办分享会,表现“因文字而相遇、因品读而欢欣、因聆听而感动、因分享而喜悦”的美好主题。2018年“世界读书日”期间,《月色书香》节目组首次尝试与云南地州市台合作,携手玉溪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玉溪广播电视台等,推出“玉颂溪声”文化诵读品鉴主题分享会,通过“音诗画”品读的方式,表达人类共同的心灵情愫、对温暖春天的向往之情、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之心,提倡“春”之下的阅读体验,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四、坚持文化自觉,以深厚的专业素养提升节目感染力
读书节目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除了编辑素养、播音素养、文字素养、新闻素养之外,还需要一定的音乐素养和文化素养,这些专业要求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达到,必须坚定文化自觉和工匠精神,日积月累、艰苦磨炼。
(一)用严格的标准精选节目团队,奠定坚实的文化专业基础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文化读书节目对节目团队的要求比较高。从节目开办之初,云南经济广播就坚持严格的选拔标准,主创团队和主持人都是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专业知识人才,其中不乏拥有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的专业作家。他们具备敏锐的文学视角,放眼当今世界文坛,善于发现隐藏在时光深处的人生之美,让节目更具空间感和立体感,更具有说服力、张力、生命力和感染力。《月色书香》节目始终坚持与听众呼应共鸣,吸引听众长久持续的收听热情,成为云南广播电视台为数不多的创优精品之一。
《月色书香》定期推出的《楚辞》《唐韵》《宋雅》《元音》《乐府》《诗经》等系列品读节目,以新颖的视角解读各类散文、诗词等,体现出节目团队深厚的文化底蕴,令受众耳目一新。不仅让受众在声音里邂逅或熟悉或陌生的古风精魂,净化心灵,更领略到了中华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经典魅力,从而聚集起一群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忠实听友。受众喜欢节目所特有的“味道”和“空间感”,这也是专业素养所带来的节目与受众之间最好的黏合剂。
(二)用工匠精神锻造节目品质,在精耕细作中坚守责任
《月色书香》的每一期作品都凝聚着主创团队的心血和热情、责任与担当。为了获取第一手材料,他們经常不辞辛苦地奔波在各地村镇、跋涉于云南山水之间进行采访。民间艺人、史学专家、当地农民、健身骑行者等各种各样人士,都曾是他们的采访对象,这为节目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例如:节目《殇之祭——父亲的战场》采访期间,记者在短短5天内走访了松山、惠通桥、国殇墓园等战争历史遗迹,辗转来回1000多千米,采访了近20位讲述人,收集了6个多小时的录音资料。可以说,记者收集到的资料珍贵得如同那段历史。《月色书香》就是用这份匠心和执著,表达了后来人对于光荣父辈们最深切的敬意。
节目大量运用录播与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将广播无以替代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形成一档格调、品质、效果皆与众不同,深受广大听众喜爱的节目。因此,节目不仅在形式上可以同诸多节目区分开来,更由于凝结了主持人的智慧和心血而成为难以复制的、具有个性化特质的节目。
(本文编辑:宁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