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快海西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陈海雪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海西州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保持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是问题和矛盾依然不容忽视,实现海西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任务艰巨。

    一、海西州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之初,海西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总量小,质量差。1978年,海西州国内生产总值为19870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49 元,地方财政收入为4502.5万元,全州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6:52.9:27.5。如今,全地区经济保持了“工业增长、效益提高、结构改善、发展协调”的良好局面。

    1.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增长速度持续稳定。2008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273.11亿元,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03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17.69亿元,增长2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8.4亿元,增长14.4%。全州人均生产总值62583元。全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亿元大关,达到54.41亿元,增长26.9%。2008年,海西州地区生产总值从全省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从全国三十个民族自治州第16位上升至第9位。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州生产总值连续8年保持了15%以上的增速。

    2.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海西州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局面。第一产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扎实推进,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第二产业快速增长,紧紧围绕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并形成了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盐湖化工和煤炭开采加工为主的支柱产业。同时,形成了以批零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邮电业、教育、旅游社会服务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

    3.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工业主导地位凸现。通过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资产重组,工业经济持续向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煤炭、电力等优势产业集中和发展,形成了有资源、有市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格局,特色工业已初具规模,成为全省重要的工业发展基地,并涌现出一大批骨干企业,工业经济已成为全州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到2008年,全州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403.8亿元,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01.19亿元,同比增长23%,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80.3%,拉动经济增长16个百分点。全州工业企业达到27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8家,实现利润145.55亿元。

    4.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增长。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22.26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24.82元。人均消费支出有所增加,恩格尔系数有所下降,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10434.42元,恩格尔系数38.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62.36元,恩格尔系数44%。同时,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改善,通信、旅游、休闲、健身等日益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图书、网络、文化艺术等精神产品消费和教育培训等提升个人素质的消费不断增加,住房、汽车等消费的大众化,无不体现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居民消费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从限量供应的抑制型消费,转为敞开供应的自主型消费。

    二、当前海西州经济发展存在的若干矛盾

    1.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的矛盾。长期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被扭曲为以GDP增长为中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被扭曲为效率惟一。战略扭曲的最大危害是造成了财税体制、官员激励机制扭曲,使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过度追逐GDP及财政收入增长。在现行的干部考核体系、干部选拔任免制度和财税体制下,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和官员自觉不自觉地限定在“以GDP论政绩”的思维模式中,这样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政府和官员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通过粗放扩张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经济规模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经济增长质量并没有获得同比的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的幅度相对滞后。

    2.投资驱动相对强势与消费驱动弱势的矛盾。海西州经济总体上发展良好,但由于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的经济发展阶段,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扩大投资规模,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高投入的情况没有得到改变。根据有关分析,近年来,海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的贡献率持续降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而消费驱动不足。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03亿元,其中,州属完成投资79.1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09亿元,其中,城市24.39亿元,县级5.04亿元,县以下1.67亿元。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投资率过高而消费率偏低,容易导致经济结构的比例失调,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进而制约经济发展。

    3.资源依托型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矛盾。2008年海西州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19.6:52.9:27.5调整为2.6:79.7:17.7。三次产业结构尽管实现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转变,但还不够合理。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三次产业构成变化的一般趋势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一、二产业比重之和。因此,海西州第三产业应该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海西州资源丰富,长期所依赖的资源依托型经济模式与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矛盾突出。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很难改变,阻碍和制约了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4.经济规模扩大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矛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不仅可以推动经济总量的增加,而且可以使经济增长的结构与质量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海西州科技实力有所增强,但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同海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更偏重于技术引进和模仿,自主创新重视不够,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用于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资金比例严重不协调,技术应用往往限定在模仿层面,自主创新的意识不强,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

    5.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海西资源富集,矿产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约16.72万亿元。随着海西州资源开发序幕的拉开,海西矿产资源开发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海西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过度的开发利用所带来的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海西的可持续发展。由于长期以来乱采滥挖、过度开发,导致一些地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空气质量下降。这种粗放式的资源开发模式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

    三、推进改革开放,促进海西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海西州是一个相对封闭、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有重点、有步骤地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在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要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优化发展的软环境,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完善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社会化服务机制,促进特色产业发展。要坚定不移地深化农牧区综合配套改革,不断巩固、扩大改革成果。要努力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公平竞争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积极扶持有市场潜力的非公有制企业扩大规模、强化管理、提高档次,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要在更高的起点上,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更新理念,加快海西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不仅来源于要素投入的增长,也在于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在海西经济增长的初级阶段,由于要素价格较为便宜,以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投入来获取比较优势成为必然。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后,有限的资源并不能长期支持高速增长。因此,我们不仅要改变传统发展观念,还要转变导致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体制和机制。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三个转变”的基本思路,切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次,要摒弃传统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等同的观念。经济增长是对不同时期的产出总量而言,主要指数量增加;经济发展则不仅要求有数量的增加,而且要求有结构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却不一定包含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要求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要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树立经济发展的观念。

    3.创新思路,逐步实现由资源依托型向创新导向型转变。创新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是指通过改变观念、改善生产要素质量、建立创新机制和形成创新行为来集聚创新要素和提升创新能力,不断优化本地区创新环境,以优先加快某一方面创新发展为先导带动地区全要素创新,并从持续不断的创新活动和不断涌现的创新成果中获得推动地区经济全面发展动力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突出创新的主导地位,经济发展对创新的依赖超过一切资源和经济要素,使经济发展从模式上走出禀赋条件和历史积淀因素的依赖性,通过创新对其他经济发展要素的带动形成乘数效应进而完成促进经济发展的任务。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普遍适应性,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具有广泛适应性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海西州的快速发展,使得海西州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经济发展框架和相应的经济基础,能够为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资本、技术、人力等创新性因素,也为向创新导向型地区经济模式转变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当前,海西州要加快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取得发展的先机并实现后来居上,就必须逐步实现发展模式由资源依托型向创新导向型转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建设好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要“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努力实现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和保护环境的约束性目标。一是要把节能降耗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政绩考核,全面落实GDP 能耗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抓好节能监督体系的建立完善。二要积极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提高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效率。三要严把环保门槛,进一步完善政府环保责任考核和追究制度,强化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减少污染排放。

    参考文献:

    [1]《辉煌的海西 1949—1999》.海西州统计局,1999,7.

    [2]《2008海西州统计提要》.海西州统计局,2009.3.

    [3]《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刘通,倪青山.资源依托型特色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宏观经济管理,2008,2.

    (作者单位:中共海西州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