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精准物理教学

    王东民

    摘要:教会学生学习物理,首先要让学生有学习物理的兴趣。而实验则是物理学科最大的特点,利用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动手实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课堂学习中,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好的物理学习习惯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物理。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为学生今后的各项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也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物理;学会学习;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1-065

    物理学的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学科核心素养通俗地讲就是在知识的传授和素养的培养间的平衡。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科知识的传承,二是对学习者的关注。把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质,这是问题的关键。学科核心素养的效果应该是尽可能最大程度上改变学生的思想准则和行为习惯。

    对于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六大核心素养不可能一下就全部灌输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一两年的学习就能完全明白六大核心素养的内涵,这是很不现实的。那么初中生六个核心素养应该先弄清楚哪个呢?我想“学会学习物理”,这应该是初中生比较容易实现的核心素养。当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学物理,那么接下来就是老师怎么去引导学生学习了。

    现代教育,不仅关注学习的效果,也要注重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好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学习,为今后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一、做好实验,培养兴趣

    每学期开学第一课,我总是要先给学生介绍介绍新书讲解的主要内容,挑选本书当中涉及的几个比较有意思的实验,展示给同学们。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能通过有趣的实验来吸引同学,让他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二是大致让学生们知道他们将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例如初二年级的同学,第一堂物理课,我给同学准备的实验有力学、光学等有趣实验。物理学是建立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会观察和动手实验是学好物理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而演示实验则是初中生学习物理的着手点,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让学生爱观察、懂观察,并逐步使学生爱上物理。当然演示实验不是只为了热闹。在进行演示实验时,除了实验本身要获得一定的结论外,教会学生观察方法更为重要。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要灌输给学生理念: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三个问题弄清楚了,学生就能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并学会抓住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明确实验的条件。当然演示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由浅入深思维不断深入。这样的演示不仅仅只是展示,简单的物理现象的重复,而是引导学生一起在思考中探索。学生经过长期的思维训练就能慢慢地建立起物理学习中的逻辑思维。当然只有思维还是不够,物理是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分组实验是让学生思维提升的更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前学生预习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等,设计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表格,当然教师有意识的多加引导,学生很快也能掌握这样的流程。实验结束后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结果、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升华。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第一步,应该从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鼓励学生动手实验,学习模仿有趣的小实验,进而能分组实验不断思考、探索更深层次的物理现象、物理规律。比如,我经常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展示。展示的内容不限形式,可以是图文介绍某个知识点、某个现象。也可以展示一个有意思的小实验,通过小实验告诉大家实验原理。课前5分钟,不限形式,不限内容,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学生能介绍清楚所讲的内容即可。当然老师也可以针对最近所要教学的部分内容让同学们形成课题化,进行深入的探究。

    二、养成习惯,科学发展

    物理的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形成和巩固并转化为需要的自动的行为方式。物理学科学习习惯所包含内容比较广泛。有听、说、读、写的习惯,还有观察的习惯、动手实验的习惯等。从學习行为构成的学习习惯来说,包含有预习、复习、听课、写作业、动手实验等习惯。

    对每个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现科学素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

    课前老师可以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预习,并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而不只是简单地进行阅读。阅读结束后,可以进行小组内的问题汇总及反馈,组内能解决的问题可以不用提到班级来讨论,学生小组讨论结束后,把小组未解决的问题再提到班级让其他组的同学互相解答,最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老师来处理。这样的问题化预习,研讨式解决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学生的预习不是简单地把书本看一遍,而是带着问题思考,并且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在不断内化的过程中又能不断产生出许多新问题。这样看似简单的预习,就形成了非常重要的学习环节。学习最重要的不是所学的知识,而在于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不断地进行正确的思考,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并不断去找寻方法进行解决。

    预习往往是物理教学中经常被忽视的环节。物理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实验,但是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的来源还是要靠思考,首先要先找到问题。而预习阶段如果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部分问题,其他未能解决的问题就可以更好地利用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所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教会学生学习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预习环节处理好了,学生最简单的就是知道了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深入点,学生能知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再深入些,学生能对所预习的不理解知识提出问题,寻求答案。当然学生预习完之后,对前后知识点还可能会前后联系,互相关联。所有这些都是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会学生的。

    三、深入浅出,理解为先

    物理是研究各种物理现象、规律的学科,学习物理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即使对一个概念,一个规律烂熟于心,而对它的内涵不理解,那根本不能说已经掌握,时间稍长,所学知识便会遗忘得一干二净。因而学好物理最关键的是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尽可能地讲解清楚明白,让学生理解概念的意思,理解的方法。比如在讲速度时,经常会讲到速度的意义。5m/s表示什么意义呢?因为速度本身就是采用比值定义法来定义这个概念的。比值定义的物理量,理解意义的时候就有规定比较量。速度为了方便比较,就规定相同的时间,因此5m/s的意思是物体每秒走过5m。如果稍微注意下解释的顺序,就很容易发现,解释时每秒对应的是斜杠后面的,先后再前的解释步骤,就是物理量意义的解释方法。利用这样的方法就可以解释更多物理量。比如质量10×103kg/m3解释意义就是:每立方米的物体含有的质量为10×103kg。物理的概念定义很多,但是通过理解而记忆,这才是物理记忆知识点的正确操作。比如质量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根据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在和学生讲解时首先让学生区别物体和物质。其实学生很容易就可以举出身边的很多物体桌子、椅子、讲台、黑板、粉笔、圆珠笔等等。归纳一下物体是有一定形状或者固定质量的东西。教师追问桌子由什么材质做的?材质就相当于物质。所以桌子是物体,木材是物质。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问题时,要在启发学生认真分析题意,理解所要用到的物理概念、规律及公式,逐步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技巧。总之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通过积极思维去理解和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养成理解的习惯。

    四、正確学习,持续发展

    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常注意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养成研究的习惯、多问问题的习惯。如学习了惯性知识后,可以让学生针对喜爱的运动进行分析,哪些运动利用到了惯性,学生通过分析,不仅对身边的运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物理中的惯性有了更好的理解。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慢慢养成观察分析的习惯。当然学生的要求,会慢慢地提高,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就要教会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更加不容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同样是惯性,还可以让学生上网查询安全带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学会利用现有知识解决更加深奥的物理现象,在探索中不断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中增强学习物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育改革一直是教育界与社会各界都十分关心的话题,怎样培养新时代的社会现代化建设新人,已成为现代教育的热点问题。减轻学生负担,改革考试制度,加强学校的管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不足,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最终要落实和体现在每个学生发展的综合能力上。而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则是教育的目的。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观察的步骤,懂得操作实验探究问题,这样的学生就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厦门市逸夫中学,福建 厦门3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