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命运共同体

    李海龙

    [摘要]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中国政府适时抓住国际社会变化新趋势,提出了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新理念。构建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谋求与世界共同发展的正确选择。命运共同体作为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梦想,是世界不同性质、不同大小国家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包含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和包容互鉴的文明观。长期以来,中国在国际安全、经济和人文等领域始终践行着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赋予了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深刻的国际外交价值,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中国外交;国际责任

    [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3.009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在处理国家之间关系时,应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并对其做了详细分析,指出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应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应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1]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多个国际场合倡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例如在周边国家外交工作会议,出访俄罗斯、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出席各种国际会议时均指出,面对国际社会中日益复杂的安全、经济和社会问题,所有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可以说,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按照中共十八大的部署而大力倡导的处理国际问题的新理念。种种迹象表明,命运共同体已经不仅仅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个口号或概念,而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标签、一个具有清晰目标的外交战略,也是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在新时期进行的伟大外交实践。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关注,然而研究较为零散。本文拟以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的外交理念为主要考察对象,系统分析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背景,概括其本质含义,剖析中国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抛砖引玉,以促进该方面的研究。

    一、“命运共同体”提出的背景

    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就提出中国应当根据“利益汇合点”概念构建国家关系,提议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应与相关国家建立轻易拆解不开的、多方面的和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利益共同体。[2](P5)2011年,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白皮书《中国的和平发展》明确指出:“不同制度、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3]随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在首届“现代院论坛”上发布的《中国与亚洲:走共同发展之路》[4]指出:今天的亚洲在共同发展道路上正逐渐形成一个日益牢固的命运共同体。中共十八大报告更是旗帜鲜明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呼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可以说,命运共同体理念已被中国政府广泛运用,其涵盖是多层次、大范围的,从国内到边疆跨境地区和周边,并扩大至次亚太,乃至全球。近几年,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更加广泛地运用和倡导,在表述中国与世界、中国与东盟、中国与周边国家、中欧、中非、中俄等关系时,在参加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8次峰会、上合组织第13次首脑峰会等国际活动时,中国政府多次提到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并呼吁上合组织、金砖国家集团、丝绸之路经济带、二十国集团等打造命运共同体,从而使其成为世人热议的高频词,也成为中国外交掷地有声的点睛之笔。结合世界形势和中国自身的发展背景来看,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理念符合当前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它的提出和倡导恰逢其时。

    首先,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国家间互嵌式关系结构的特征更加明显。国际社会中虽依然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但合作的可能和愿望大大增加。各国普遍认识到地缘政治、战略利益冲突、新合作机制等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国家间冲突。为了缓和矛盾,各国应从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出发,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而且,随着日益频繁的交往,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世界的“地球村”特征更加突出。例如,就对外贸易而言,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6%,一举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也是首个货物贸易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的国家,创造了世界贸易发展史上的奇迹。[5]中国外贸发展不仅有力促进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全球贸易增长和经济复苏做出了积极贡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政府敏锐地认识并把握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这些新变化,号召所有国家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展开合作,建设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诚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共同发展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符合各国人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6]

    其次,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国家间加强共同治理。长期以来,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诸多新的全球性问题不断涌现,例如生态失衡、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网络安全、恐怖主义、毒品泛滥、非法移民等。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背境下,一国的国内政策会产生跨国界的溢出效应,以邻为壑会引发更多矛盾和冲突,唯有同舟共济才能使得各国都能受益。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国家间相互依赖的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可以独自解决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如何同舟共济、协同处理国际问题,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难题,就像李克强总理在第八届东亚峰会上的讲话中所做的形象比喻那样,“一根筷子很难吃着东西,两根筷子一起用才能夹到食物,一把筷子捆在一起就不易折断”[7]。所以,当前以更好地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正在形成,国际社会支持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更加强烈。在这一背景下,国家间的通力合作、国际管理规范的完善、相关治理机构的建立等,都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各方唯有在更大的范围内构建多方面、多层次的利益汇合点,逐步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利益共同体,才可能保持世界和平发展的良好态势。

    最后,提倡命运共同体与中国梦的实现和改善中国的国家形象有着密切联系。中共十八大后,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国梦的提出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但其实现离不开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绝不是排他性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各国只有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才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8]。中国梦在实现中将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能够惠及世界各国人民,成为推动实现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梦想的不竭动力。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是正向互动的,其最终诉求是共同发展,这一点同中国梦异曲同工,二者都力图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全方位地扩大各方利益的汇合点,推动实现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和平发展。而且,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在维护世界经济稳定、推动解决重大国际(地区)热点问题、推进全球治理等方面,中国都将发挥日益重要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有利于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推动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塑造和维护。

    二、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容

    作为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梦想,命运共同体的含义非常丰富。简而言之,命运共同体是指在维护和追求本国安全和利益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推动各国共同发展,分享、合作、共赢、包容等是其核心要义。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容包含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包容互鉴的文明观等。

    1.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

    长期以来,权力之争是国家间关系发展的主线,其中此消彼长的零和权力观和对抗思维长期占据主流,尤其是依据西方大国崛起历史而得出的“国强必霸”的结论,更是让世人对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发展充满疑虑。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呼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各国人民共同向往的时代主流,能消除世人对中国发展的担心和顾虑。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多极化趋势、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使得各个国家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理应恪守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面对各种问题和矛盾,各国理应同舟共济、权责共担。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中所呼吁的:“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国际社会应该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我们的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更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各国交往频繁,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妥善解决矛盾分歧,维护相互关系发展大局。”[6]

    命运共同体倡导所有国家应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维护公平正义,根据是非曲直处理国际事务。具体而言,就是各国应当摒弃国家之间的关系是零和关系的旧观念,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世界格局的变迁,做到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肆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进行威胁,倡导各国之间建立多边性、合作性与集体性的安全,共同协商处理全球性挑战,以维护整个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2.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

    长期以来,零和关系一直是国家处理彼此间利益矛盾的主流原则,引发了较多的问题和矛盾甚至是冲突和战争。然而,日益凸显的全球性问题,使得国家利益高度交融并成为全球性共同利益链条中的一环。面对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以邻为壑、转嫁危机可能导致全球利益链中断。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8次峰会上所言:“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9]因此,新的形势要求世界各国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加强各国在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联系,秉承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做到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谋发展,推动更加平等、更加公平、更加均衡的全球化发展,以实现共同繁荣和富裕的共进型世界。

    3.包容互鉴的文明观

    周恩来总理曾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引用古代箴言来说明文明包容互鉴的重要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康》)。在自然界的生物圈中,一个物种难以单独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和循环系统并在世界上独立生存下去。人类社会的理念和文化亦是如此,万物相生相伴而不一定构成威胁,文明的多样性才是国际社会的进步特征。现实中,由于各国国情千差万别,因此所谓适用全世界、万能的文明和价值理念并不存在,诚如习近平所言:“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各方应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10]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更是旗帜鲜明地倡导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观,并指出:“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11]因此,命运共同体倡导包容互鉴的文明观,要求不同制度、不同文明的国家应当相互启发和借鉴,加强交流和沟通,以增强各国文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包容互鉴的文明观是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内涵,能淡化和搁置人权、意识形态及政治体制等领域存在的矛盾与分歧,保护世界各国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化与多元化,促进全世界各国文明的竞相绽放。

    总之,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及包容互鉴的文明观构成了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是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

    三、中国对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

    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写入党代会报告,并将其用于指导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实践,使中国的外交理念实现了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从利益相关方到命运共同体的重大转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拓宽与世界的合作共进之路,不断将命运共同体理念付诸实践。

    第一,中国反复强调和平的重要性,表明反对战争和暴力的坚决态度,秉承新思路和新理念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推动建立互惠互信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指明,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12]中国自身的血与火的惨痛经历,使其更加珍惜和平环境的来之不易,更加注重同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联系和交流,更加重视增进同世界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当然,中国的发展和壮大不仅坚定了对自身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信心,更坚定了中国对外交往的信念。对此,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指出,中国要维护主权,就需要将“长城思维抛诸脑后,打造通往21世纪的长桥”,使自身利益与相关国家的利益汇合在一起。[13]中国所提倡的“新型大国关系”、“亲、诚、惠、容”的交往理念、“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地发展邻国关系等,都已成为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本质内容。一个富强、民主、繁荣、稳定的中国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机遇,必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2](P18)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俄罗斯时明确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促进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同时呼吁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始终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发展壮大,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14]。

    在实践中,中国妥善处理同有关国家的分歧和摩擦,在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努力维护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和地区和平稳定大局;中国将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坚持劝和促谈,为通过对话谈判妥善处理有关问题作出不懈努力;中国将以创新性思维应对国际摩擦和纠纷,摆脱陈规旧俗的束缚,着眼于共同问题,为各种国际和地区问题的解决贡献自身力量,例如中国在朝核危机、伊朗核危机等问题的处理上,就展现出极大的耐心和足够的勇气。在2014年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主席首次在世界公开提出了“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的核安全观,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实现核能持久安全和发展。[15]此外,即使面对某些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领土一再指手画脚甚至企图破坏中国的领土完整,中国依然有理有利有节地予以回击,同时呼吁各国保持冷静,声明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用最大的努力和耐心来维护南海和平,这不仅充分说明了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积极态度,而且也表明中国在以实际行动来推动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第二,中国竭力促进国际经济的良性发展,推动建立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一直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习近平主席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我们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16]中国是合作共赢理念的倡导国,在对外开放中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对外战略,坚定摒弃零和博弈的传统战略。从现实来看,诚如世界银行前行长佐利克所言:“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利益攸关方,……未来,中国应在全球发展、开放贸易、全球金融稳定、开放投资、能源和商品,以及环境等诸多问题上,成为全球解决方案中的重要一员。”[17]

    在实践中,中国大力倡导命运共同体意识,主张世界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呼吁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在自身方面,中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对外发展方面,中国奉行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倡导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路上丝绸之路、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都是未来中国对外发展的宏观目标,这将为其他国家的发展创造更大更好的发展机遇。在全球性问题解决方面,中国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充分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为人类社会贡献更多公共产品,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例如,中国为非洲大陆捐献大量资金,用于建设学校、医院、水井、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并参与当地的艾滋病、脊髓灰质炎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同时为当地的发展注入资金、技术,改善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条件,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再如,中国在处理同东盟的关系时,一贯强调两者之间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积极推动双方朝向命运共同体发展,即便双方在某些问题上依然存在问题和矛盾,但是这种紧密的关系不会因为个别国家的离间而被打破。诚如习近平主席在论及中国与东盟关系时所指出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东盟共同体、东亚共同体息息相关……一个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时代潮流,符合亚洲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和巨大发展潜力”[18]。

    第三,以开放的态度发展人文公共外交,打造包容互鉴的命运共同体。长期以来,中国反对所谓“新干涉主义”理念,倡导以国家平等、政治互信为基础的包容理念,推动国家之间分享不同的文明经验和成果,强调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和对话。中国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努力消除疑虑和隔阂,把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因此,中国以更加开放积极的态度推动公共外交理念,加强全世界人民的互信开放。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中国愿意以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我们期待时间能够消除各种偏见和误解,也期待外界能够更多以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观察中国,真正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12]2014年中德双方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关于建立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也明确强调:“加深相互理解,密切两国人文交流,特别是青年和学者之间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双方高度重视教育领域合作、高校合作和大、中学生以及科研人员交流。应继续鼓励两国人民学习对方国家语言。”[19]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提供奖学金、赞助等形式,推动了中外青年、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的友好交流,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加深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通过公共人文外交,中国增强了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增进了社会和人文合作,强化了命运共同体的根基,丰富了命运共同体的内容。

    四、结语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政府顺应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时代潮流,呼吁并实践着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同舟共济,权责共担,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可以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倡导有着极高的国际价值。从提出背景来看,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反映出世界人民对当前全球性问题的担忧、对世界不稳定因素的疑虑,也反映出世界人民追求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以及包容互鉴的文明观的愿望。从实践层面来看,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中国领导人近期出访周边国家频频提及的词汇,已进入了中国外交战略的理念层面,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和高度支持,同当前世界各国人民人心思定、人心思稳、人心思和、人心思善的总趋势高度一致,其对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目前国际社会仍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各种价值观仍主要服务于不同国家的现实利益,命运共同体的建立将面临一定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应以身作则,以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为指导,准确研判国际局势新变化,合理承担国际责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以扩大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诚如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新年贺词里所言:“宇宙浩瀚,星汉灿烂。70多亿人共同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应该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发展。中国人民追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祝愿各国人民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我真诚希望,世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努力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建设成为共同的美好家园。”[20]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

    [2]郑必坚.世界热议中国:寻求共同繁荣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1-09-07(15).

    [4]新华网.研究报告:亚洲正形成日益牢固的“命运共同体”[EB/OL].(2011-09-07)[2014-02-10].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9/07/c_121998820.htm.

    [5]新华网.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增长7.6%首破4万亿美元关口[EB/OL].(2014-01-10)[2014-02-10].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1/10/c_125984829.htm.

    [6]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3-04-08(1).

    [7]李克强.在第八届东亚峰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11(3).

    [8]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9]习近平.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发言[N].人民日报,2013-09-06(2).

    [10]杜尚泽,倪涛.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演讲:中非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N].人民日报,2013-03-26(1).

    [11]杜尚泽,邢雪.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1).

    [12]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30(2).

    [13]戈登·布朗.向建立全球治理体系迈进[C]//郑必坚.世界热议中国:寻求共同繁荣之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62.

    [14]杜尚泽.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强调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N].人民日报,2013-03-24(1).

    [15]杜尚泽,丁大伟.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首次阐述中国核安全观 推动实现持久核安全 [N].人民日报,2014-03-25(1).

    [16]新华社.习近平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书面采访[N].人民日报,2013-06-01(3).

    [17][美]罗伯特·佐利克.实现共同繁荣的机遇[C]//郑必坚.世界热议中国:寻求共同繁荣之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62.

    [18]习近平.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10-04(2).

    [19]建立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N].人民日报,2014-03-29(2).

    [20]习近平.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四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4-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