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水平特色校园舞台剧的育人功效
陈茜茜
【摘 要】高水平特色校园舞台剧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它既是当下青年学生精神文化需求,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本文通过对高校创作的高水平特色校园舞台剧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思想、心理、品牌等方面的育人功效,为高校美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水平;校园;舞台剧;育人功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1-0024-01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对于高校而言,文化既是学校科学发展的根脉和灵魂,也是育人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高校文化培育和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办学治校实际,走特色发展道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自我意愿,外化到创新实践中,实现大学生知行、才能等方面的统一。
一、高水平特色校园舞台剧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活动量多质不高,看似全年上百场活动百花争艳,实则形式单一枯燥无味,活动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品牌特色和亮点创新,造成资源浪费;活动行政计划性强,师生自主性弱,经常出现组织单位轰轰烈烈“搞形式”,参与单位扎扎实实“走过场”;活动与教科研脱离,师生认同感、归属感不高,专业教师不了解、不支持,学生参与活动缺乏专业成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高校开始大胆尝试,创作出一批高水平特色舞台剧,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大地之光》、华中农业大学的《牵挂》、华中师范大学的《恽代英》、武汉纺织大学的《织梦》等,这些高水平特色校园舞台剧,或以校史校情中的先贤英模事迹为原型,或以学校专业特色为背景,把生活中的故事搬上舞台并进行艺术加工,开创了用高水平特色校园舞台剧进行青年大学生教育和展示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典范。
二、高水平特色校园舞台剧的育人功效
高水平特色校园舞台剧是高校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承载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必然产物,丰富和满足了日益多样和增长的青年大学生校园文化需求,是“文化傳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既能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需要,又能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水平特色校园舞台剧在剧本策划和舞台展演过程中,注重从四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实现学生的思想、心理、品牌等育人功效。
(一)思想育人
高水平特色校园舞台剧承载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高水平特色校园舞台剧既注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重视对于个体生命价值实现方式的引导,尊重并满足青年学生对于自身发展问题的层次需要,以他们更容易接受的第二课堂形式,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心理育人
高水平特色校园舞台剧是精神文化产品,是满足广大受众心理需求的产物。高水平特色校园舞台剧通过人文环境的熏陶、感染,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均能得到提升,用艺术剧目的形式为文化知识创设出了渗透的天然场域,增强作为受众的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大学生与剧中大学生角色非常贴近,更容易产生对于专业学习困惑、人生规划等方面的共鸣,帮助大学生建立对未来自身专业领域发展的信心与规划,实现良好的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
(三)品牌育人
高水平特色校园舞台剧打造了学校的品牌特色,经社会媒体的广泛报道和传播,其辐射范围扩大至学生家长、毕业校友、兄弟高校、社会人士等,在不断创新实践过程中接收到校内外人士的反馈,这种反馈促使作品不断修正和完善,并逐渐形成品牌校园文化产品。品牌校园文化产品的形成,能够很好地扩大其影响力,进而扩大其育人功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1).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D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3]金艳.大学文化的内涵与结构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4).
[4] 樊幸.探索高校校园文化产品的创新形式与文化内涵——以东北大学为例[J].包装世界,2015,(05):62-63.
[5]朱诵贵.新建本科院校品牌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研发探讨[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