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信息化课堂的建构探讨

    摘 要: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作用于教育,实现了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化课堂建构,而关于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信息化课堂的建构探讨也成为教育的前沿课题。作为创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其某种程度上说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颠覆,广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化的信息交流、自主学习的氛围空间、交互式的互动探讨课堂,远程移动学习的便利等都成为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信息化课堂的鲜明特征。本文主要就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信息化课堂的建构进行探讨,明确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的变革及信息化课堂的智慧建构策略,以期更好地推动教育的信息化变革,实现高效理想课堂的打造。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信息化;课堂建构;策略探讨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6.275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成果“基于虚拟现实的外语学习环境设计与创建研究”(项目编号:2019SK006)阶段性研究成果。

    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建设备受关注,而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是信息化课堂建构。国家也不断出台政策文件,推动信息化课堂建设。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4年教育部联合其他部委推出了《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而在2015年互联网+教育更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信息化课堂建构逐渐走入正轨,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基于此,必须做好教育信息化课堂的建构研究与网络教育的生态化反思。

    1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信息化课堂建构优势

    1)带来低成本的教育基础架构。教育信息化建设意味着教育信息成本的大量投入,特别是软硬件设施的采购,系统技术的升级改造等,而互联网+背景下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变革对应的教育基础架构成本更低,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持,实现现有IT资源的整合,并统一管理,在分布式存储技术的支持下带来高效的存储效果和理想的计算输出,在虚拟化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虚拟资源共享池的快速构建,学校基础服务更灵活,也具有了较强的扩展能力。

    2)带来优质教学资源的传播共享。以往的学校信息化课堂建设对于资源建设方面,往往各自独立建设,这意味着学校之间、甚至学校不同课程、专业之间会存在教学资源重复建设的问题,而本质上是资源共享程度低。

    教育以互联网为依托,教学资源共享到学校的教学云平台上,教学、科研等资源整合共享,统一管理,信息不再闭塞,数据互动操作,信息价值最大化。而优质教学资源的传播共享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学资源分布不均的压力。

    3)实现个性化学习空间的打造。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信息化课堂建构也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特征为学习者学习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摆脱了传统学习模式下教学时间与教学空间的限制,只要有网络,学习者就可以自主学习,随时随地学习,畅享移动学习的便利。不仅如此,学习者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和学习诉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其个性化学习愿景得以实现。

    4)信息安全存储更有保障。互联网+背景下的学校信息化建设对应产生大量的教学科研数据,而数据的安全存储问题备受关注。不仅仅是安全的存储,量的累积也是存储方面不小的考验。在互联网+背景下,学校信息的存储实现了云平台支持下的云端存储[1],核心数据存储于云端,专业的云端存储商业服务使得学校信息存储更有安全保障,大量的有效数据信息免去了病毒攻击、黑客侵袭、漏洞威胁等。而云端大容量存储让信息存储及提取更为高效。

    2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信息化课堂建构

    1)打造开放性的信息课堂。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远程技术的应用更为成熟,远程教育的部署实施让学生学习打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甚至推动一对一教学模式的落地。开放性的课堂使得学生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四十五分钟,自主预习、远程学习、课后复习、平台自学等让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更丰富,学习视野更开阔。课前、课上及课后开展活动,教学互动性与针对性更强,教学评价也更为及时,对应的教学指导与教学激励作用更明显。开放式的课堂也带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跳出备课组、课本、校园局限,主动迎接数字化挑战,获得更优质的全球教育信息、教学资料等,提升其教学能动性。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人人通的开放性信息课堂打造。

    2)获得即时准确的课后反馈。互联网技术支持衍生出多元的互动学习平台,一些成熟的学习平台在信息化教学应用中,实现了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延伸,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课堂知识掌握情况、课下自律学习情况等量化反映到教学平台上,信息技术呈现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课堂信息与课下信息共享,家校信息共享,家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态效果等[2]。学生也在学习平台的测试环节、学习个性化指导环节,加强对自我学习情况的认知,学习反馈更及时。高效的课后学习反馈与高效的课后学习指导使得信息化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紧密融合。

    3)学生在个性化学习中获得学习成就感。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信息化课堂建构更强调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在技术支持下,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诉求得以满足。人本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渗透。学生学习层次差异明显,不同学生可以基于互联网技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如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拓展性学习,扩展阅读,拓宽学习视野。信息技术让学习资源不再是被动的静态化的呈现,而是实现了学生兴趣选择下的动态化呈现。学生也可以根据学习情况就疑点难点问题反复观看教学视频,补充学习,巩固练习。课后作业也不再是让学生抵触反感的学习任务,而是学生兴趣导向下的自主探索,锻炼实践。互联网+技术关注到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指导学生在信息化课堂中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4)创新教学手段并重构课堂教学方式。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信息化课堂建构也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教学方式的重构,让信息化课堂更富教学趣味性。从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固化认知中摆脱出来[3],以人为本、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带来信息化课堂的高效建构与高效教学实施。多媒体技术的成熟运用,电子白板、音视频资源的综合呈现等,学生被新颖的教学手段所吸引,学习热情高涨。而教学手段创新带来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翻转教学、慕课教学、混合教学等多元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尝试,学生信息化课堂上发挥学习自主性,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教师的教被弱化,学生的学得以凸显,也融入了泛在学习、网络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体验,更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发散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态信息化课堂也带动学生沟通表达能力的强化。

    3 结束语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教学的信息化变革,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課堂的建构也逐渐走入正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是巨大而深刻的,因此其信息化课堂也具有鲜明独特的教学特征。在真正的教育实践中,要保持互联网的创新教育思维,坚持线上+线下的融合,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生个性化学习诉求的满足,才能让教育信息化课堂建构落地,实现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与拓展。

    参考文献

    [1]闫利蒙.“互联网+”背景下高职英语有效教学研究——以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20):197-199.

    [2]杨辉玲.“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16):150-151.

    [3]迟松.“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20(01):130-131.

    作者简介

    杨雅彬(1991-),男,汉族,天津宝坻人,硕士,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信息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