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的早期石油新闻工作

    李玉真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了“大力勘探天然石油的资源,同时发展人造石油,长期地积极地努力发展石油工业”的要求。按此要求开展西部勘探,1954年,石油地质勘探队伍进入柴达木盆地。1955年1月,第六次全国石油勘探会议确定柴达木盆地为当年勘探的重点。6月1日,按照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的决定,在西宁市东关大街150号成立青海石油勘探局。12月12日,柴达木盆地第一口深探井油泉子构造泉1井获工业油流。1956年4月28日,青海石油勘探局党委会及局领导机关迁入柴达木老茫崖办公。5月5日,冷湖四号构造经钻探获得工业油流。随着柴达木石油工业的诞生与发展,石油新闻事业的兴起势在必行。

    柴达木石油新闻是从创办油印小报开始的。据解放后进入柴达木的第一支地质勘探大队队长郝清江回忆:1954年,在“八百里瀚海无人烟”的处女地柴达木勘探,风沙大,缺氧,缺水,非常艰苦。在大戈壁上爬上海拔3000米的油砂山搞测量,更是喘不过气来,两腿无力。但是勘探队员坚持往上攀登。测量工王德超背着仪器第一个爬上去了,接着,一些队员也上去了。从此勘探队员们称这座山为“英雄岭”。为了表彰这些英雄勘探队员,大队部办了油印小报《柴达木》——柴达木盆地的第一份石油小报诞生了。大队部发动大家写稿,让电台报务员刻印,用油印小报记录和宣传勘探队员的事迹,鼓励大家克服重重困难,爬上英雄岭。郝清江说,小报有很大的鼓动作用,“最后人人都能上去了,路也修好了,把钻机也拉上去了,这就开始了打井。”

    据老报人孙万生回忆,1955年在民和石油钻探大队工作时,编过几期《民和通讯》。1956年4月调柴达木油墩子钻探大队后,又编过几期《油墩子战报》。1956年7月,青海石油勘探局钻井处党委创办了四开一版的油印小报《茫崖通讯》,由傅广诚负责编采、刻印。当年7月,傅广诚另有重任,调孙万生接替,傅广诚和宣传部的梁海峰、郑铨兼管报纸审稿。《茫崖通讯》创办不久,就划归局党委宣传部管理,地点在老茫崖石油基地(帐篷城)。

    随着石油勘探工作向前发展,勘探队伍不断壮大,石油新闻工作也需要发展。1956年8月,青海石油勘探局党委副书记刘坚壁对孙万生说,茫崖工委已经成立,我们的石油报应该改一个有石油特色的名字。经党委研究,确定命名为《青海石油》,每周一期,四开一版。《青海石油》的诞生,使《茫崖通讯》从此完成了历史使命,共出版5期,每期发行500份左右。

    改为《青海石油》时,采编只有孙万生一人,只有一块钢板、一台油印机,局领导将一台不久前中央慰问团赠送给勘探局的直流收音机发给报社,以便及时收录新华社新闻。为了加强新闻工作,8月,勘探局开始筹建印刷厂。到10月,先后调来赵江萍当记者,房兴愤任编辑部主任,周进想刻钢板,文化科长齐开章也帮助编辑部工作。报纸从四开一版改为四开多版,每期500份左右。才开始每期用铁笔在蜡纸上勾勒报头四个字。房兴愤想请书法家写,却又因交通不便,只好暂时自己解决。经孙万生提议,取玉门油矿《石油工人报》上的“石油”和《青海日报》上的“青海”,由周进想用九宫格缩制出来,这样大功告成。到1956年底,编辑部已有一台120相机。报纸编辑部三个人都是《青海日报》、《青海石油工业通讯》和青海人民广播电台的通讯员,已能够及时对外报道柴达木石油勘探重要新闻,提供新闻照片。

    1958年9月13日,青海油田在柴达木戈壁深处的冷湖五号构造地中四井发现了理想的高产油田。接着,石油人集中勘探冷湖三个构造,发现了冷湖油田。在热火朝天的勘探钻井工作中,新闻报道显示出更加重要的作用。1958年12月,青海石油勘探局党委任命傅广诚和杜中明分别任报社社长、副社长,加强新闻工作。

    1959年1月1日,石油工业部青海石油管理局正式成立。局党委和机关工作部门由老茫崖搬迁到海西州大柴旦。报社也随之搬迁。在大柴旦一间土坯房里安装了第一台印刷机,报纸由油印改为铅印,《青海石油》定位于局党委机关报。中共青海石油管理局委员会将1959年1月1日这一天出版的铅印《青海石油》报确定为创刊号。创刊号是八开两版,暂不定期。

    在《青海石油》创刊号上,登载了中共青海石油管理局党委《关于出版青海石油报的决定》。 “决定”阐述了办报的背景:“1958年,我们在撒开大网、遍地开花的方针指引下找到了两个高产量大油田、三个高产量大气田和八个具有工业价值的油田,”使柴达木成为全国重要油区之一。“当前,我们已经进入边勘探、边建设、边生产的新阶段”,职工也大量增加。因此,办报宗旨是: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必须进一步地宣传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大力加强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动员一切积极因素,多快好省地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光荣任务,早日使柴达木的石油资源为国家利用。”

    “决定”强调:“《青海石油》报必须贯彻全党办报、全民办报的方针,坚决依靠各级党委,依靠全体职工。采取版面下放和流动编辑组相结合的方法。”“决定”还指出:“《青海石油》报是面向职工的大众化的刊物,内容必须通俗易懂,文章必须短小精干,版面清新活泼。”“决定”中有这样一句话:“争取第一季度内固定为双日刊,改出四开四版。”

    在创刊号上登载的中共柴达木委员会、柴达木行政委员会致柴达木开发者和解放军官兵的《慰问信》和中共青海石油管理局委员会、石油工业部青海石油管理局致全体职工的《贺年信》中,记录了大量的生产成果。《贺年信》更是对1958年全年生产、建设作了总结,集中阐述了青海油田各方面的成果和值得发扬的精神。创刊号为今后面向全局职工、宣传勘探生产这个办报方向开了个好头。

    石油新闻工作者按照“决定”精神,奔波于柴达木戈壁荒漠,到勘探生产一线采访写作。《青海石油》的报道紧紧围绕生产。例如,1959年2月16日,油泉子10万吨炼油厂正式建成投产;2月20日,柴达木原油首次由冷湖外运至兰州炼油厂。3月3日(第11期)的《青海石油》报头版头条报道了青海油田原油首次外运的喜讯。正题《我局原油首次外运》用了醒目的加粗宋体,上方的眉题是略小一些的加粗宋体《柴达木石油工业揭开新的一页》,下方的副标题用的再小一点的黑体字《这标志着柴达木石油工业开始从勘探阶段向勘探与开发并举的新阶段过度》。报纸登载了有关社论、诗歌、贺信,还有《油泉子10万吨炼厂建成》等其他生产成果。

    《青海石油》报不仅成为柴达木油田职工了解全国形势的窗口,也成为宣传柴达木石油工业的重要工具,深受石油职工喜爱。1959年3月,青海石油管理局机关从大柴旦迁往冷湖,4月,报社也迁往冷湖石油基地。

    《青海石油》报的创办,培养了一批专业石油新闻工作者和业余记者、通讯员。老报人傅广诚、孙万生等做出了艰辛的努力。著名诗人李季和散文家李若冰的柴达木之行,也为激发石油人的写作热情、提高这支队伍的创作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54年9月,李季与李若冰参加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局长康世恩带领的外国专家、中国专家工作组进入柴达木,李季于1958年9月二进柴达木。他们走戈壁,过荒漠,深入石油勘探、钻井等生产一线采访,讲写作课,并且创作了一批纪实的诗歌、散文,记录了葛泰生、顾树松等一批优秀地质勘探工作者的感人事迹。他们的作品不仅收进《可爱的柴达木》(李季)、《柴达木手记》(李若冰)等书中,发表在各类报刊上,在全国广为流传,也在柴达木石油人手中、口中流传,成为石油新闻工作者和通讯员写作的范文。他们和石油老报人深入一线、不怕吃苦的精神也成为榜样,成为石油新闻队伍的优良传统。

    《青海石油》报因历史的原因几经曲折,几次更名,于1984年7月1日确定为《青海石油报》至今。2009年2月,获悉《青海石油报》荣获全省报业先进集体称号。适逢《青海石油报》创刊50周年,这50个春秋,《青海石油报》荣获过多少次省部级荣誉已不计其数了。她的历程伴随着柴达木石油工业的辉煌之路,她真实地记录着柴达木石油工业发展史,为推动柴达木石油工业快步向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早期石油新闻工作的轨迹应该永远镌刻在柴达木石油工业的史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