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实践活动课的几点思考

    陈象筠

    摘要:历史实践活动课,其主要目的在于为学生营造实践活动的环境,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历史实践活动课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强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该课程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和互动性等基本特点。

    关键词:历史活动课?能力?实践?自主学习?创新

    一、为什么要上历史实践活动课

    开展历史实践活动课的目的是“以活动促发展”,实现个性的塑造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实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为核心,以实践活动作为课堂的主要内容,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历史实践活动课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科学思维。随着新课改的开展,历史实践活动课逐渐引起教育者关注并走进课堂。

    历史实践活动课,是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种学习途径,能够提高个体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意识,是对历史常规课堂的一种有益补充。另外,开展历史实践活动课,有助于引发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关注,培育其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这与新课标强调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祖国历史文化产生深厚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是相符合的。

    基于上述因素,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途径与形式,把实践活动引入历史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认知,开阔学生的眼界。比如举办历史主题展、参观博物馆、组织辩论会、编演话剧等。

    二、《五彩缤纷的生活》——八年级一次历史实践活动课

    八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较小,所以对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了解甚少,最多也就是教科书上的描述,或者零星地从家里长辈那里获得一些信息,对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变化,更是无从体会。为了让学生们对这段历史有更多的了解,笔者决定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课。活动的主题是“五彩缤纷的生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活动,对中国改革开放有更深入的了解,直观地感受历史,同时进行情境教育,激发学生探究身边历史的兴趣。

    首先,在课前,根据学生自愿组合,把一个班分成五个小组,并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五个评委。然后,要求各组学生根据课文的要求,去收集改革开放前的粮票、布票、油票等购物票据(家里能找到的),或者其他一些能够见证改革开放前后变化的一些老照片、图片、报刊,把这些资料收集到一起,然后组内分工合作。全班分为衣、食、住、行、用五个小组,每组确定好要探究的题目,有的同学负责写稿,有的负责展示,有的负责演讲,展示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只要能突出主题就可以。

    在准备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比我想象的要积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资料,然后分析,并且辨别材料的真伪,最后整合资源。他们分工合作,责任意识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

    在收集各种资料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探索精神,运用历史比较法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水平的变化进行比较。活动的形式也丰富多彩,如负责“衣”这个主题的小组,举办了一场时装秀;负责“食”主题的小组,表演了一个小品;负责“住”主题的小组,表演了一段快板;负责“行”主题的小组,做了一个精彩的课件,配合上自己的讲解;负责“用”主题的小组,自编了一个小话剧。各组分别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在每一组的活动结束后,评委们给出自己的分数,并且每位评委要进行点评,说明自己给出这个分数的理由。评委点评后,几个同学负责计算分数,记录点评内容。在各组展示结束后,根据点评记录和分数,评出各种奖项,老师颁发奖品,尽可能让每一组都获奖,以增强孩子们的信心,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最后,老师对每一组的表现进行点评,主要是点出他们的亮点,以此鼓励他们,不足之处也稍微提醒,帮助他们提高。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有了非常深刻的体会,能更好地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一次伟大转折。通過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身边的历史,主动走进历史,了解历史资料的来源,知道收集资料的途径,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历史,同时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初步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历史和感受历史。而这种教学效果是单一的授课讲解所无法达到的。

    三、实践活动课对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益处

    (一)能够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科内容渗透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传统课堂的束缚,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和空间,使其能够自主进行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为学生创设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同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

    (二)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并强化合作精神,增强责任意识与担当。活动课通常分组进行,学生分工合作,每人负责一部分任务,相互协作解决问题,在协作中,强化合作意识。有的活动课需要学生走进自然、走入社会,这样一来就加深了学生对自我、自然以及社会等的认识,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相结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传统单一的灌输式课堂模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其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知识获取渠道,掌握课本中所无法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加强与社会和自然的联系。通过手脑结合,使课本知识与实践相联系,懂得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知规律。学生可以把课内学习的知识与亲身体验获得的知识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活动实践课,是对新课改指导思路的响应,重视教学与生活的关联与结合,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但是,也不能盲目地开展实践活动,否则既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又会影响正常的课程教学。

    四、在开展实践活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开展实践活动课程应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通常来讲,实践课程主要目的在于为学生创造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条件与途径,使其成为学生的一种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很多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它能反映学生是不是爱思考,是否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在活动课的开展过程中,要更多地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是为了看上去课堂热热闹闹的,而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课程多样化。

    (二)要正确处理好实践活动课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实践活动课一方面有别于其他学科,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另一方面又与其他学科有着不能割舍的联系,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构成。

    新课标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其中,学好基础知识是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探索新型的课堂模式,如实践活动等。需要注意的是,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严格遵循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实践课程的作用,以巩固基础知识为前提,深化学习效果。此外,活动课还应该为学生感受历史、运用历史以及认28等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形成收集、动脑、判断等良好的历史思维逻辑,强化交际、协作的意识,使学生沉浸于活动,实现快乐学、趣味学、参与学。

    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事实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不冲突,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课堂和实践活动课堂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应加强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教学质量,通过不断优化教学方案、创造具体的教学语境,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将实践活动融入日常的教学中。除此之外,实践活动课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尽可能选取“大众化”的题材与形式,尽可能让人人都能参与到实践活动课中来。活动课不是说老师完全放手,老师需要具备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

    在应试教育体系的影响下,理论知识仍然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标准。因此,相较于实践课程而言,大部分师生更加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基于个人的教学经验来看,自开设实践活动课以来,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思维能力都有提升,历史学科素养也在提高。因此,为了让学生愿意走近历史、乐学历史,老师需要转變教学理念,大胆尝试,把历史实践活动课作为我们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作为我们探索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王雅芹.也谈新课标的重要性[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6).

    [2]胡中都.也谈历史活动课教学[J].科教文汇,2008(19).

    [3]成学江,刘芳.关于综合实践活动与历史课程有机渗透的探索和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