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初中生乐学文言文

    达俊俊

    文言文虽离现在有成百甚至上千年,但它们承载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文明成果。特别是在强调核心素养的今天,学好初中文言文,不仅能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滋润学生的心灵情感。因此,帮助初中生乐学文言文,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入手:

    一、诵读,养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诵读,声情并茂地将优美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口诵与耳听相结合,同时进行读思听,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很好地培养文言语感。

    例如,在教学《三峡》这类优美的文言散文时,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具体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懂意思,读出感情。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诵读,采用的形式不拘一格,如教师范读、自由诵读、指名读、小组齐读、聆听专家诵读,等等;接着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点拨诵读中应注意的停顿、语气及情感把握等一些问题,同时通过反复诵读,点拨文章的重难点所在,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文言字词、句式等基础知识,品读关键词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将文言文的神韵化作自己的语言素养,真正成为自己的血肉,使文言文学习成为一种充满艺术魅力的享受。

    二、活译,提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是真功夫。除了学习课内文言文,还要增加一些可读性强的文言材料,这样有助于学生的乐学。这当中需要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活学活译。

    1.对译法:就是将文言词语换成现代词语,单音节翻译成双音节,一个字翻译成两个字;

    2.删补法:把句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把句中无意义的字(虚词,偏义词)删掉;

    3.移猜法:把句中的倒装句还原成正常语序,根据上下文推断没学过的字词的意义。

    例如:某君善搞笑。一日,有妇立于门前,其侧一狗卧。某谓众人曰:“吾能以一字令妇笑,一字令妇怒。”众不信。某前,跪于狗前呼曰:“爹!”妇果大笑。复跪于妇前呼曰:“娘!”妇转怒而詈。某顾谓众人曰:“何如?”(《一字搞笑》)

    善:善于;果:果然;顾:回头看。这些采用对译法。“詈”根据上下文推断为“骂”的意思,是移猜法。“有妇立于门前”还原成“有妇于门前立”是移猜法。

    此外运用删补法,课本文言文《桃花源记》中“(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省略主语和宾语。“林尽(于)水源”省略介词。《〈论语〉十二章》中“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谓语。“夫战,勇气也”“孔子云:何陋之有?翻译时“也”和“之”都可以删掉。

    三、设问,激思考

    文言文经典篇目是课堂学习文言的重要载体。利用好文本,把握其独特内涵,巧妙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设计好课堂的问题,既体现文本要义,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心理,让学生要说、乐说和敢说。

    例如,教《小石潭记》这一课,笔者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柳宗元情感有没有变化?然后下面又设计三个问题跟进:如何体现这个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巧设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联系诗人的各个方面,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文本的学习,把握柳宗元思想情感变化的原因,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目的。再如,教学《愚公移山》时,笔者就设计“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愚公到底愚不愚?”这样的问题,先请学生进行自由辩论,再请学生代表进行正反方辩论总结。这样创造学生发散思维的机会,激发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口才辩论能力。

    四、领悟,润文化

    文言文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读懂文言文,获得考试好分数,更是要吸收中國传统文化的精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所以既要注重“言”的夯实,更要注重“文”的熏陶。学了《指南录后序》,让学生知道文天祥九死一生冒险经历后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感慨,领悟了他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生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学了《爱莲说》,让学生知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形象,领悟了周敦颐不慕名利的精神追求和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学了《出师表》,让学生领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奉献;学了《岳阳楼记》,让学生领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抱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优秀传统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美德,彰显着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化精神。学习经典文言文,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向德行高尚的优秀人物学习,弘扬他们身上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是滋润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总之,帮助初中生乐学文言文,既是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教师只有善教使学生乐学,才能开辟出卓有成效的文言文学习之路:让学生在乐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并真切地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进而获得文言知识,提升文言能力,提高文言素养,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充满了愉悦感和幸福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建新中学(226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