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辑党史人物画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李亚平
【摘 要】编辑党史人物画册是编辑党史著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党史人物画册有其自身的特点,编辑时,要严把政治观;全面反映人物生平;注意史实的准确;遵守一定的编辑规范;装帧设计上要体现一定的艺术性等。
【关键词】党史人物;画册;编辑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6-0045-02
党史人物画册是以图文并茂形式反映人物生平、业绩、人格风范的一种载体。他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一本好的画册,能在有限的篇幅内,通过精选的图片资料和精炼的文字表述,比较全面、直观地展示传主一生的生平轨迹。几年来,笔者曾经参与多本党史人物画册的编辑、复审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实践,笔者粗略总结出在编辑党史人物画册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和大家共同学习探讨。
一、 严把政治观
编辑党史人物画册,要有政治意识。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对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评价,要与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简称两个“历史决议”)精神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相符合。对每一句话,每一幅图片,都要认真推敲,严格把关。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正确把握党史人物的历史定位。严格以中央对党史人物的评价作为依据。如,对党史人物的定位里,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同的表述,虽然都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但程度有所不同。是党、国家、军队的卓越领导人还是党、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是不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不是我党、我军的卓越领导人,等等,每个人的定位是不一样的,要严格以中央所发有关该人物的讣告、悼词、生平中的定位,或者是中央领导同志在该人物逢十逢百周年诞辰纪念会上的讲话为依据。对某些重要党史人物,前后评价有所变化,应以中央最新的表述为准。
对于一般党史人物的定位,可按照权威著作比如传记、年谱中的表述为依据,实事求是地做出定位。
其次,要正确把握党史人物的历史贡献和历史作用。要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对人物的一生及在某些重要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中所作的历史贡献和所起的作用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既不夸大人物的历史贡献,也不抹杀人物的历史作用。
再次,在文中的一些重要表述方面,要和中央的最新文件精神保持一致。如,十八届六中全会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已表述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张国华画册》的前言与后记写作时间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前,但经过重大选题备案程序,到画册出版时,已是十八届六中全会之后了,由此,画册前言中“激励着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句,随之改为“激励着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后记中“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改为“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类似这样的问题,在编辑时,要及时跟进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对书稿中的表述做出修正。
二、 全面反映人物的生平
要尽可能多方搜集图片资料,对传主在各个时期在比较重要工作岗位上的照片都要搜集到。同时要做到重点突出。在编辑《杨尚昆画册》之前,通过和编者的沟通,了解到画册中所用的图片是从编者收集到的数千幅照片和文献档案及杨尚昆手迹中遴选出来的,照片主要来源于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其次是杨尚昆的亲属,还有解放军画报社等单位,还有一小部分是从中央办公厅、解放军档案馆、军事博物馆,以及四川、重庆、广东、上海、山西、陕西等地搜集到的文献、文物和题字等。同时,编者还远赴杨尚昆早年学习、生活了四年之久的俄罗斯,搜集到了许多有价值的图文资料。之前,为编辑画册,笔者看了非常多有关杨尚昆的资料,包括杨尚昆回忆录以及与画册在同时编著的《杨尚昆年谱》等,了解到这些照片基本涵盖了传主的主要经历,应该说是很全面了。曾擔心如果没有杨尚昆在俄罗斯的图片资料,或许还要找一些背景资料或其他间接材料来替代,这样的话,会很遗憾。编辑画册时,看到杨尚昆填写的莫斯科中山大学入学登记表,杨尚昆参与编印的莫斯科中山大学学生油印刊物等照片,还是感觉眼前一亮,之前的担心一扫而空。这些照片填补了杨尚昆留苏时期的资料空白。
编者通常有种情节,就是很不容易找来的资料照片,就想尽可能地用到画册中,尽可能做到丰富。但作为编辑,要有冷静的头脑,除了全面,还要做到突出重点。每个人一生的经历不同,闪光点也不同,对每个人物,对他的生平要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对传主比较重要的、需要突出表现的经历,可以适当增加照片,突出重点。对一般的经历,有这部分内容即可,即便是费尽周折找来的资料,也要适当取舍。如,编辑《杨尚昆画册》时,笔者建议删除了杨尚昆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结业前填写的调查表,杨尚昆在延安整风期间于1943年2月所写的思想认识材料等,只保留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入学登记表和杨尚昆参与编印的莫斯科中山大学学生油印刊物照片。因篇幅有限,将重点放在杨尚昆在以后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经历,比如,在中央办公厅主任职位上,在国家主席职位上,在中央军委副主席职位上等,做到重点突出。对于《张国华画册》,重点放在张国华率部进军西藏、经营西藏这一经历,对这部分可以适当多选照片、多用文字。
三、 严格把握史实的准确性
在照片、文字资料的选择和运用中,必须严格把握史料的可靠性、准确性。有时要反反复复查证、核实,不能有纰漏。比如,在编辑《张国华画册》时,前言中,有一段这样的叙述,“1937年3月至8月,张国华入陕北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聆听了毛泽东主席讲授的《战略学》《矛盾论》《实践论》等理论课”。在看到这一段话时,我的第一反映是,当时还没有用过战略学这个概念,毛泽东在这一时期也没有讲过这样的课,他在这一时期比较有名的著作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经过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传》,证实了当时毛泽东讲授的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再比如,《张国华画册》中,有一处关于张国华被授予的勋章,图片说明词中写到,“1957年6月18日,毛泽东主席颁布第237号授勋命令,7月18日,国防部颁布第95号授勋命令,分别授予张国华二级八一勋章、八一奖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解放奖章”。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是分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工农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战争的有功人员的。在每种勋章里又根据人物在当时职务的大小分为几个等级。这个对党史人物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作为责任编辑,就要认真查证、核对。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张国华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4旅政治委员、冀鲁豫区第9军分区政治委员,按照授勋的等级,张国华应被授予一级独立自由勋章,而文中的表述是独立自由勋章,表述不够完整准确。同样的方法,查到了张国华被授予的也是一级解放勋章。在发现问题后,作为责任编辑笔者及时和编者沟通,将笔者的疑问及查证的结果告知编者,经编者查证确认后,笔者才对图片说明词做了修改。再比如,在编辑《杨尚昆画册》时,有一张1938年杨尚昆与叶剑英等人的合影,原说明词说是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照的,但根据当时抗战的历史背景和杨尚昆的活动情况,认为他当时不可能到武汉,通过咨询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和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旧址的专家,仍难以确定,最后和编者商量,采取模糊处理的办法,在照片说明中略去地点。画册有自身的特点,文字较少,但每句话的信息量都很大,如果有错,也非常明显。诸如此类问题,在编辑画册时应特别注意。
四、 注意党史人物活动背景的交代
党史人物的活动、经历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紧密联系、息息相关。在编辑党史人物画册时,必须注意把握人物活动是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发生的,而不是独立的、单一的个人活动。在文字表述和图片选择方面,要有所关照。如,《宋任穷画传》,每章开头都有当时大背景的介绍,在当时所处的大背景下,宋任穷任什么职,做什么工作,起什么作用,有什么贡献。选图片时,也相应地要有背景图片,比如,红军长征的相关图片和八路军挺进抗战前线、开辟抗日根据地的照片等,都属于大的背景图。
五、 注意编辑规范。
画册除了要遵守一般出版物的编辑规范外,还应有其特殊的规范要求。如图片的文字说明。画册中所有图片的说明文字,都要按照统一规范写。重点是把传主放在主体位置,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顺序统一编排。图片人物标位置,同一幅照片中的标法要统一,要从左边开始就都从左边开始,要从右边开始就都从右边开始。比如,要说左几为某人,就都从左开始标位置,不要同一幅照片的说明词,一会儿用左一为张某,左二为王某,右一为田某,右三为李某,要统一从左边或右边开始标位置。传主离哪边近,原则上从哪边开始标起。
六、 在装帧设计方面,体现艺术性
在党史人物画册的装帧设计上,总体要求庄重大气,朴实无华,但也要体现艺术性。在编辑过程中,多和美术编辑沟通,在同类照片里,尽量选择清晰度高的、传主形象表情比较好的照片。设计上,根据照片情况,可以选择一些分量重的、质量好的做成风采照片,也可以做成對开照片,展示人物的人格风范,使画册具有较好的艺术性。如,在《杨尚昆画册》中,除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一生的图片外,适当选择了一些体现亲情、乡情、战友情、邻里情的照片,如杨尚昆回潼南老家瞻仰四哥杨闇公烈士的照片;重返革命圣地延安时,深情捧回一抔延安的黄土放在爱妻李伯钊骨灰旁边的照片;到住地所属的北京市圆恩寺居委会做客的照片等,这些照片我们都建议美术编辑做成对开照片,或放在显著位置适当放大,让人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形象,感受到人间真情的美好和伟大,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
编辑党史人物画册,是编辑党史著作的一个方面。随着人物纪念活动的增多,这类工作也会逐渐增多。在编辑党史人物画册时,要注意观点正确,资料丰富,内容完整,史实准确,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叙述规范,设计庄重,艺术性强。只有做到这些,才是一本好的党史人物画册,才是了解人物生平的重要著作。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