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文简评三则

    丁学松

    “书香社会”拒绝“量子读书”

    殷建光

    因为一段充满节奏感的“读书”视频,量子波动速读突然“走红”网络。培训机构宣称,只要掌握了量子波动速读方法,就能在10分钟内阅读一本10万字左右的读物,并准确复述80%以上内容,“直接以心灵感应的方式高速获取信息”。(选自10月16日中国新闻网)

    量子波动速读突然“走红”,让人震惊,10分钟内阅读一本10万字左右的读物,怎么就有家长相信?我看,无非三个原因,一是培训机构的广告忽悠人;二是家长缺乏基本教育常识;三是家长望子成龙的焦虑心态。提高阅读效率,是我们的追求。但是,速度再快,也要有“度”,这个“度”就是人们的视觉规律和思维特点。10分钟内阅读一本10万字左右的读物,1秒钟要读1666个字,把眼睛累死也达不到。

    阅读是丰富大脑知识,提高人类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阅读是一种力量,正因如此,我们大力倡导建设书香社会,阅读生活。我们的家长也对孩子的阅读有着梦想般的追求。因此,研究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也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重要工作。建设书香社会,我们应该研究普及阅读好方法,全面提高阅读质量。但是,这个研究,这个普及必须符合阅读规律,符合学习常识,必须有责任,有担当,淡化利益追求。唯如此,才能走正道,出好法,促进书香社会的建设,提高青少年的阅读水平。

    然而,报道中的所谓“量子阅读”,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大忽悠,不客气地说,就是借助“量子”这个概念,对焦虑家长的大欺骗。这样的“大欺骗”欺骗家长的金钱,耽误孩子的时间,让大众劳民伤财,一声“哎”。这样的“大欺骗”扰乱阅读市场,是建设书香中国的毒瘤,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杭州、驻马店、深圳等地均有类似机构开展相关培训,收费在6000元半年到26万“终身制”,由此可见,这块“臭肉”就是为了金钱。一块臭肉坏一锅汤,对于“量子读书”这块“臭肉”,我们必须坚决铲除。

    阅读需要宁静致远,阅读需要细嚼慢咽。即使在电脑阅读、手机阅读、网络阅读时代,阅读也需要日积月累,点滴推进,妄想一口吃个胖子,秒读千字,那是痴心妄想,只能做骗子的对象。建设书香社会,提高青少年阅读水平,必须坚决打击“量子阅读”这样的大骗子,必须大力倡导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引导人们走出阅读急功近利的怪圈,走上行稳致远的道路。

    (选自2019年10月16日东方网)

    【点 评】

    标题《“书香社会”拒绝“量子读书”》将“量子读书”至于“书香社会”的对立面,态度鲜明,提倡什么,拒绝什么一目了然,干脆利落,且将文章中心论点蕴含其中,简洁凝练。文章首段指出“量子读书”走红现象的荒诞及其原因。所用词语极为准确,“震惊”“怎么就有”“无非”等词语鲜明表达出作者惊讶于一件简单的有关常识性的问题竟然能炒得沸沸扬扬,匪夷所思地让众多人上当。作者从培训机构和家长两个角度概括出三个原因,较为全面,三个原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将家长的心态概括为“焦虑”,可谓一语中的,焦虑甚至是导致家长缺乏常识的主要原因,家长正因为焦虑才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置常识于不顾,“缺乏常识”与“焦虑”两者共同作用,更易于让家长轻信培训机构的广告忽悠。段末,作者仅仅用一个简单的计算,将常识呈现在读者眼前,就将“量子读书”打回了原形,可谓“四两拨千斤”。

    第二段从正面论述阅读对建设书香社会的意义及如何建设书香社会,指出研究和普及阅读好方法必须“符合阅读规律,符合学习常识,必须有责任,有担当,淡化利益追求”,在正面论述建设书香社会的应有之举的同时也从侧面批判了“量子阅读”培训机构不走正道,不符合常识,没有责任,没有担当,只追求利益,还为下文直接批判“量子阅读”作铺垫,可谓一箭双雕。

    因此,第三段用“然而”一词转入对“量子阅读”的正面批判就显得毫不突兀。作者对“量子读书”的批判态度坚决,直言其为“臭肉”,坏一锅汤,必须坚决铲除,斥其本质就是为了金钱,但作者并不止于批判其一面而不及其余,还深入本质,指出“量子读书”耽误孩子时间,劳民伤财,扰乱阅读市场,由表及里,将其危害概括分析得比较深入全面。

    最后一段作者总结全文,再次强调阅读规律的常识:“阅读需要宁静致远,阅读需要细嚼慢咽。”重申必须坚决打击“量子阅读”。

    纵观全文思路,首段通过材料作引子,第二段写如何建设书香社会,第三第四段写建设书香社会为什么要拒绝“量子读书”及如何拒绝,最后一段重申论点,思路清晰,不枝不蔓。文章只是展示常识,多用口语,只为将一个很久以前就已有定论的道理再一次说给大众听,“书香社会”拒绝“量子读书”,拒绝的是欺骗、急功近利和肤浅浮躁。

    有一种精神,叫女排精神!

    吴晓月

    北京時间9月29日,2019年国际排联女排世界杯在日本展开第11轮争夺,中国女排以3-0(25-17、25-14、25-12)击败阿根廷,以11战全胜的成绩夺得冠军,卫冕成功,这是中国女排第五次在世界杯登顶,也是第10个世界三大赛冠军。中国女排为祖国母亲70岁生日献上一份厚礼。有一种精神,叫女排精神。中国女排征战巅峰、王者归来。点滴付出,只为这一刻。(选自9月29日腾讯网)

    身穿红色领奖服,手拉手站上最高领奖台,经过11场比赛的拼搏与等待,“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刻终于到来。世界杯冠军和十一连胜的完美战绩,是中国女排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送上的珍贵礼物。主帅郎平捧起沉甸甸的冠军奖杯,队员们展开横幅,齐声祝福:“中国,中国,我爱你!”

    漫天金色彩条落下,女排姑娘们用坚持不懈地拼搏收获最美好的结局,也让所有分享这份荣光的中国人热血沸腾。奋斗、传承、归零,郎家军再一次完美诠释“女排精神”。在竞技体育的浪潮中,女排球员更新换代,“女排精神”却在不断传承中始终拥有紧跟时代的生命力,历久弥新。

    奋斗的过程,将天赋兑现为实力;实力的累积,将汗水转化为胜利。横扫劲敌美国队,鏖战逆转桑巴军团,无论顺境逆境,竭尽全力做最好的自己,中国女排才能收获完美结局。“十一连胜是对每个人刻苦训练和付出的最好回报。”带着腕伤征战的队长朱婷,毫无悬念地荣膺世界杯“最有价值球员”,她说:“‘女排精神不是喊出来的,而是一分一分拼出来,一场一场打出来的。”

    “‘女排精神不断传承,这是我进步的原因。”在前辈的激励下,从年轻队员成长为领军者,如今已担任队长的朱婷也有了传承的使命。她在场上的每一次霸气扣球,场下的每一声叮嘱,无形中传递榜样的力量。“姐姐们的出色表现令我们震撼。”首次来到世界杯舞台,杨涵玉所感受到的“震撼”正是“女排精神”代代相传的力量,也是中国女排始终向上的原因。

    毫无疑问,世界杯“中考”交出完美答卷后,东京奥运会的“大考”是中国女排的下一次挑战。四年前,郎家军加冕世界杯,次年便在里约书写夺冠奇迹。似曾相识的场景,能否换来奥运会上的又一次登顶?郎平直言:“这次有强队没来,每一次交锋都不一样,没有可比性。”在她看来,中国女排唯有堅持自己的目标,抱着“归零”的平和心态,将世界杯冠军作为新的奋斗起点,才能在强敌林立的奥运赛场保持顶级的竞争力。

    不躺在过往的功劳簿上,也不纠结于曾经的失意中,比赛散场,一切归零,中国女排正是这样迈出坚实的每一步,不断奔向更好的未来。

    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女排全体运动员、教练员发去贺电,高度赞扬了女排精神。没有一场胜利可以唾手而得,没有一个冠军无需风雨洗礼。中国女排精神已经超越了体育范畴,它激励神州大地各行各业的人们,“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只有永不言弃的人,才有资格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只有永不言弃的民族,才可以真正在风雨中屹立不倒。正如有网友说,女排精神就是中国精神,女排精神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好的生日礼物,弘扬女排精神也正是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好的礼赞。

    (选自2019年9月30日河北新闻网)

    【点 评】

    文章标题将女排精神概括为一种精神类型,醒目且褒扬之意几无以复加,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产生“到底什么是女排精神”的疑问。

    但是作者开篇并不急于对女排精神的内涵加以阐释。而是首先呈现女排的非凡战绩,总评其意义,首段在介绍相关背景之后,描写了一个珍贵的领奖镜头:主帅捧起奖杯,队员们齐声祝福。读到此,读者不禁再一次要问,中国女排何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而作者随即亮出女排精神:奋斗、传承、归零,水到渠成,自然妥帖,让读者印象深刻。

    作者从奋斗、传承、归零三方面来对女排精神加以阐释。阐释女排的“奋斗”精神时,作者没有具体写女排的奋斗过程或片段,三言两语,凝练却凸显了女排的奋斗精神,“横扫劲敌美国队,鏖战逆转桑巴军团”实力和毅力并存,顺境和逆境相随,女排连胜实属不易,而十一连胜更是非一般团队所能及,“十一连胜是对每个人刻苦训练和付出的最好回报”,奋斗是连胜最好的解释,女排的战绩已经充分证明了她们的奋斗精神,加上曾带伤征战的队长朱婷之言:“一分一分拼出来,一场一场打出来。”女排的奋斗精神更展现得淋漓尽致,足以深入读者内心。

    在阐释女排精神的“传承”时,作者选取女排的两位成员来展现女排的传承精神,朱婷接受前辈的传承,现在又向新成员杨涵玉传承女排精神,而新成员杨涵玉必将也是一位女排精神的传承者,作者虽只截取一个女排传承的纵段,但是起到了从一斑窥一豹之功效,充分展现女排从过去到未来的不间断的传承精神。

    女排精神中,最深刻的概括就是“归零”,这是女排精神不同于其他团队的独特之处。通过郎平在“似曾相识的场景”中的表态,凸出女排的“归零”精神,下一段作者进一步对“归零”精神进行具体阐释:“不躺在过往的功劳簿上,也不纠结于曾经的失意中,比赛散场,一切归零”,语言简单明了,看似平和淡定,实则豪迈洒脱,可歌可泣。

    全文始终围绕“女排精神”,主要由引出女排精神,阐释女排精神,评价女排精神几部分组成,文章在阐释女排精神的三个方面上着墨较多,层层深入,分析阐释不落俗套,精于选材,文笔简练且极富表现力,能起到以少总多的效果。最后将女排精神纳入民族精神,深化了主题,更具激励性,更能引起读者的自豪感。

    闯封闭区被逮7次 如此“执着”不算真驴友

    夏熊飞

    9月12日,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的普达措国家公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部分驴友热衷于“不走寻常路”,擅自进入公园封闭区进行各种穿越活动,对当地生态保护和自己的人身安全造成双重危险。最夸张的一位驴友竟然执着地企图从同一区域闯入封闭区7次,而且7次都被负责该区域的同一工作人员逮住,“第七次逮住他时,他正在地形复杂的山顶匍匐前进。”(选自9月13日中国西藏网)

    驴友违规穿越封闭区,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案例,或因为失联需要投入大规模人力物力搜救的案例,屡见不鲜。近年来,随着舆论谴责批评的力度加大,以及类似于有偿搜救、黑名单等惩罚制度的出台,违规驴友数量正在逐渐减少。但在向好大趋势之下,依然有人“顶风作案”。如此行为,实在算不上真正的驴友。

    何谓驴友?简单说,就是户外运动、旅游的爱好者。驴友的运动、旅游方式中多数带有探险性,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刺激性。因为可以拥抱自然,挑战自我,锤炼毅志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野外生存能力,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

    相比于普通游客的舒适休闲玩法,驴友选择的是一条难走的路。因而,作为一名合格驴友,执着是必不可少的品质之一。但这种执着是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而非前述“屡闯屡被逮、屡被逮屡闯”的“无脑行为”。

    驴友热爱探险、追寻未知,这往往是该群体最引以为豪的点,也是更多年轻人对驴友心向往之的重要原因。一名真正的、合格的、有专业素养的驴友,不会将探险、追寻未知建立在破坏区域生态、威胁人身安全等违法违规行为之上。他们追寻一种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不破坏生态、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挑战自己的极限以及更好地感受自然之美。

    但是,一些自诩不走寻常路的“半吊子”驴友,在探险的过程中往往一味追求刺激,对可能造成的后果却全然不管不顾。这类网友,既不会考虑到自己行为对生态的破坏,在遇险时往往也缺乏足够的自救技能,而且还会把自己的“偏向虎山行”当成一种勇敢。殊不知如此莽撞的行为,已与驴友的品质格格不入。不仅担不起驴友这一称谓,更是在给广大遵规守法的驴友招黑。

    关于喜欢与爱的区别,有这样一个回答很是精妙。喜欢一朵花,你会摘下插入花瓶中;爱花,却会给它浇水、培土,让其更好生长。真正的驴友应该是“爱花之人”,他们探险、穿越,并不是为了征服、占有自然,而是在大自然给予的环境中挑战自我极限,甚至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大自然保护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建议。

    对付这些违规驴友,舆论不可谓不严苛,相关的惩处制度也已经较为完备,可依然有漏网之鱼,是因为这些都是外在的制约因素。如果内因——驴友的整体素质无法跟上持续火爆的户外探险运动、旅游,那上述莽撞、违规的行为还会出现。

    (选自2019年9月18日《中国青年报》)

    【点 评】

    本文写作手法纯熟,有“立”有“破”,先“破”后“立”, “立”中有“破”,“ 破”“ 立”结合,语言朴实但较具说服力。

    首段交待事情发生的背景,表明态度,提出违规驴友明知故犯,不顾舆论和危害,一意孤行,算不得真驴友这一中心论点,此为“破”。既然否定了违规驴友,不承认其为真驴友,那么何为真正的驴友?

    接下来三段作者对何为真驴友展开论述,此为“立”,作者在“立”的过程中,层层深入,先阐释驴友的共性,再进一步阐释真驴友的品性,将其概括为“追寻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在不破坏生态、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挑战自己的极限以及更好地感受自然之美”。结合首段来看,前四段属于先“破”后“立”,遵循读者的心理认知规律。

    作者在阐释何为真正的驴友时,又指出真驴友的“执着”不是“屡闯屡被逮、屡被逮屡闯”的“无脑行为”, “一名真正的、合格的、有专业素养的驴友,不会将探险、追寻未知建立在破坏区域生态、威胁人身安全等违法违规行为之上。”直击要害,振聋发聩,是“立”中有“破”。

    下一段,作者对“半吊子”驴友进行了激烈的批评,认为他们是“自诩不走寻常路”, 往往“一味追求刺激,对可能造成的后果却全然不管不顾”,是一种莽撞的行为,与真正的驴友相去甚远。此为“破”。

    接着作者深入浅出,用对花的“喜欢”和“爱”来作比喻,褒“爱”贬“喜欢”,将真正的驴友比作“爱花之人”,形象生动,简单易懂,既赞美了真驴友又否定了违规驴友,有“破”有“立”, “破”“ 立”结合,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最后一段指出解决驴友违规问题的关键,即提升驴友的整体素质。此为“立”。同时,此段还照应了文章开头所言尽管舆论谴责批评的力度加大,以及类似于有偿搜救、黑名单等惩罚制度的出台,却仍然有人顶风作案。全文论证严密,结构严谨。

    本文“破”→“立”(“立”中“破”)→“破”“立”结合→“立”的論证结构值得中学生写作议论文时灵活借鉴。

    [作者通联:合肥市第三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