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探究
王昭华
[摘?要]
舒伯特是藝术歌曲创作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其作品继承了维也纳古典音乐风格的同时,开创了西欧浪漫主义音乐。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大量应用,并由从属地位变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歌曲性的旋律烘托意境,补充揭示音乐内涵。本文对舒伯特的《鳟鱼》《菩提树》《致音乐》三首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艺术价值进行分析,总结了伴奏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关键词]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8-0084-03
舒伯特是维也纳古典音乐最后一位巨匠,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者,施纳贝尔·阿尔图尔曾这样评价:“舒伯特是所有作曲家中最接近上帝的那一个,他的内心充满了音乐,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像舒伯特那般没有丝毫矫揉造作地表达自己,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舒伯特短暂的一生共创作了约630多首艺术歌曲,是其艺术创作的核心部分,其作品结构严谨又不拘泥守旧,兼收并蓄,体裁多样;作品内涵丰富,歌曲性特征强烈,善于将主题诗意地描绘表现出来,且丰富性远超过诗歌。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涌现出大量的经典品,数百年来一直被后人反复演奏和研究。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舒伯特的作品也是作为许多声乐学生考试和比赛的首选,比如《鳟鱼》《致音乐》《菩提树》《小夜曲》等。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仍然在独唱舞台大放异彩。在这些作品中,人声、歌词、伴奏均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融为一个整体,共同表现了音乐主题。钢琴伴奏不再是演唱者的从属,不仅可以强化歌曲的情感,烘托意境,还可以补充歌词和演唱无法表达的信息,丰富细节,其歌曲性的旋律同声乐一同将主题诗意、丰满地描绘呈现出来。钢琴伴奏重要性的提升对钢琴伴奏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本文针对舒伯特作品《鳟鱼》《菩提树》《致音乐》三首名曲中钢琴伴奏进行分析,这三首曲子属于分节歌或变化分节歌类型,旋律优美,节奏简洁流畅,抒发感情简洁直白无浮华修饰,但表现主题深厚饱满,又极为克制,这对钢琴伴奏水平要求更为严苛,本文将对这三首名曲钢琴伴奏进行分析,总结关键技术问题。
一、《鳟鱼》钢琴伴奏解析
《鳟鱼》原诗选自于德国诗人舒巴特的诗集,内容充满讽刺意味。其背景为,1789年法国革命爆发,在欧洲各国封建统治阶级的疯狂镇压下,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主义王国破灭,封建势力的统治更加疯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十分凄惨,舒伯特就是在这样一个时期成长起来的[2]。
1817年,舒伯特为这首诗谱曲,这首歌曲听起来曲风欢快,旋律朗朗上口,是舞台上非常耳熟能详的曲子,其钢琴伴奏具有一定的难度。伴奏谱具有强烈的歌曲性特点,谱中六连音速度快,与后面紧接着的八分音符重音跨度很大,保证不错音的前提下,要设计一个指法使它们听起来既连贯还有强弱之分,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所以许多弹奏者在初期练习这首曲子的时候往往只追求不要弹错音,只能先解决技术问题,顾不上细致的音乐处理。因此,这首曲子的完美演绎需要具有丰富的伴奏实践经验,结合声乐对歌曲的处理技术,经过反复练习后才能实现。笔者根据自己对该曲子伴奏的理解,结合多次伴奏经历,对该曲子的伴奏技术进行分析。
《鳟鱼》整首曲子的前六个小节为整个歌曲的前奏部分,钢琴伴奏部分赋予了乐曲欢快、愉悦、清新的基调。第1小节右手高声部和第2—6小节左手低声部都有六连音的弹奏,在这里要做的首先是设计一个固定的指法,每一次用重复的指法练习有助于我们熟练音符,增强手指肌肉记忆能力,避免错音。其实不光是这个前奏,《鳟鱼》整首曲子伴奏声部大部分都是这样快速十六分音符的六连音连接两个八分音符。所以在设计好指法之后,如何把六连音弹得清晰连贯,同时又具有颗粒性,也是判断能否很好完成这首伴奏的重点之一。为了训练手指触键的灵敏性,在练习的时候可以减少手指与琴键的接触面积,指尖触键。同时在慢练过程中训练指头“快下键”,在第一个音弹下去的时候下一个音的指头就要在瞬间抬起,抬指的速度要快,之后在要弹的那个琴键上方等待。等到手指头完全放松,准备好了以后,马上弹第二个音,手指下键的速度也要快,几乎就是一瞬间指尖与琴键的碰撞发出声音,同时下一个音的手指头在这时抬起,两个手指一抬一落,交替快速地进行。反复的这样训练,在熟练之后慢慢加速,就可以得到干净的、富有颗粒性的音色。
前奏六个小节在全曲中一共出现四次,并且每一次都是以钢琴solo形式出现,开头一次,中间两次,结尾一次。在第2—5小节的右手中,很多初学者弹这里并不会进行声部划分,仅按照谱面标记弹出四拍,四个重音。但其实这里的右手是两个声部,第一拍和第二拍的音程并不是主要声部,高声部用连线连起来的单音才是这里要突出的旋律。所以在弹的时候,右手中声部的音程应该弹得弱一些,高音部分明亮一点,可以运用手臂的外力将重音自然弹出来,旋律走向清晰,同时保证两个声部有力度和音色的对比。这里的踏板也不要踩得过重,运用点踏板,每半拍轻轻地换一次,每一次也不要踩得太深,必要时还可以运用左踏板帮忙控制音色,做出对比。虽然是短短五个小节,但是由于每一次出现都没有演唱者配合,所以才更要在这些独奏的地方下功夫,将作曲者的巧妙心思用钢琴的声音表现出来。
结合歌词“明亮的小河里有一条小鳟鱼快乐地游来游去”,整首歌曲伴奏基调还是活泼生动富有童真童趣的。《鳟鱼》算是舒伯特早期的作品,无论是艺术歌曲还是后来他改编成的弦乐五重奏,都是舒伯特创作生涯中的佳作,富有浓烈的个人特色。年少时他还尚有的明媚、阳光,希望一切事物的形象都是尽可能愉悦的态度,在这首作品中淋漓尽致地体现。所以作品在中段描写渔夫将河水搅浑以后,伴奏声部变得急促、紧张、强烈,每一下都好像是重锤在击打着观众的心。但是在第6—7小节又马上回归到之前的平静,再现了前奏的旋律,活泼可爱的小鳟鱼的形象又回来了。仿佛还是那条轻快的无忧无虑的小鱼。所以在弹的时候我们要把握好作曲家当时的风格和内心想法,总的来说,表现的是一个生命纯净又鲜活的力量。[LL]
二、《菩提树》钢琴伴奏解析
声乐套曲是舒伯特惯用的艺术体裁,具有很强的创作连贯性,《菩提树》是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第五首。在舒伯特第一次将《冬之旅》展现给朋友们听时,第五首《菩提树》是他们唯一喜欢的一首。《菩提树》它描写的是一个失恋的、在异乡流浪的年轻人,对家乡门口种着的那棵菩提树的美好回忆,但是却不得已在残酷现实间的那种矛盾复杂的心情。这首作品旋律优美,意境深刻,情感丰富,是整部套曲中最有效果,最脍炙人口的一首。
《菩提树》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与诗集《冬之旅》中的悲剧内涵相呼应,整首歌曲充满着凄凉、忧郁与阴暗的气氛,传达出一种漫无边际的哀伤之情。整首歌曲篇幅不长,但是歌曲的旋律、调性、歌词和钢琴伴奏部分都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有许多完整的前奏、间奏和尾奏,通过这些前奏、间奏和尾奏,音乐的意境能够得到很好的烘托,《菩提树》的钢琴伴奏前奏就很好地铺垫了整首歌曲的音乐氛围,起到了极好的引出作用。全曲1—8小节为前奏部分,采用相对柔和的E大调,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半级进运动,生动地表现出在寒冷的有风的夜晚,行人匆忙走过,菩提树叶被风吹走而凄然飘落的景象。在弹奏前奏时,要注意三连音的连贯性,同时又要保证声音清晰,在第4小节开始,左手声部声音加重,突出低声部的旋律,营造低沉的,阴暗的氛围。此时的左右两只手分别代表菩提树和寒风的主题形象,在愈发激烈的寒风中,越来越多的菩提树叶被风吹走,飘落的树叶就像是流浪汉漂泊不定的生活,在一阵狂躁以后归于平静。在弹奏这里的时候,十六分音符的跑动要跌宕起伏一些,强弱的变化要明显,在前奏就要抓住听众的耳朵。这一伴奏形不止一次出现,前奏、间奏、高潮、尾声中都有,所以这一音乐动机也达到了塑造音乐形象、贯穿音乐背景的重要作用。在练习这一部分时,因为手指要跨六度,速度很快,所以放松是难点,演奏时要将手掌打开,手指提前到下一个音符的位置,把要弹奏的音掌控在手掌中。手腕放松,弹奏的时候不要上下晃动,手指的力量独立均匀,且一定要有控制性。慢练的时候也要做手指贴键练习,从手掌到手指要像“壁虎”或者吸盘一样吸附在琴键上,用指尖将每一个音联系起来,使三连音能够流动起来,同时又要保证音符的运动状态是连贯快速而又平稳的,这样音乐形象才会延绵不断,一直延续。
从第8小节后半拍开始,演唱者进入,这时的钢琴伴奏变成了旋律提示音,右手和弦的上方音是演唱者的旋律部分。这时的钢琴部分和演唱者变成了合作关系,双方都要给彼此表现的余地。对于钢琴伴奏者而言,要注意演唱者的气口,熟悉不同的演唱者的换气点,因为演唱者的每一句都是从小节的最后半拍开始演唱,所以伴奏要给到演唱者最准确的提示,用稳重、深沉的和弦给演唱者提供一个稳妥的支撑。
《菩提树》的钢琴伴奏被许多钢琴家认为用来独奏也是非常优秀的作品,这充分说明了这首艺术歌曲钢琴部分的艺术魅力。它的钢琴部分伴奏音形的多样化,不同节奏的技巧展示,以及对情感背景的烘托和提示,都可以看到作曲家将他的人生经历融入到这首意境深刻的作品中。作为一首西方钢琴伴奏音乐中的杰作,还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学习和充分的钻研,才能将它演绎到更高的境界[3]。
三、《致音乐》钢琴伴奏解析
《致音乐》取材于奥地利诗人肖贝尔一首名为《致音乐》的诗,舒伯特1817年为其谱曲,整首歌曲无论是歌词还是曲调都表达出一种温暖和煦、润人心境、驱除人生阴霾的积极意义。在舒伯特整个艺术歌曲写作生涯中,《致音乐》属于篇幅较为简短的作品,钢琴伴奏也并不复杂,无论从旋律还是情感上这首歌曲都极为简洁直白,但是从这简单的旋律中却处处透露着舒伯特对于音乐的热爱与赞美,就像歌曲里第一段歌词所写那样:
“可爱的音乐在多少忧郁的时刻你安慰了我生命的痛苦使我的心中充满了幸福和温暖”尽管形式简洁,但作品感情饱满深厚,表达上有极强的分寸,无浮华感,因此,该作品对于演奏者而言,门槛很低,但上限很高,要完美演绎并不容易。
《致音乐》全曲保持D大调,分成旋律相同的两段,这是舒伯特惯用的分节歌形式,除此之外,舒伯特还用这种形式写成了《野玫瑰》《摇篮曲》等作品。这首歌曲整个旋律起伏不大,节奏型也非常的简单,显得流畅而简洁。开头的旋律没有波动,较为平缓,右手的柱式和弦如诗朗诵般娓娓道来,营造一种平静柔和的氛围,前两小节的主旋律由左手的低声部表达,显得低沉而又深刻,在演奏时要突出左手旋律,使得左手旋律线条流畅清晰而完整。进入第三个小节,左手的旋律终止,演唱者进入,这时要控制好右手持续相同的和弦音量,音色要营造出平静悠远、朦朧柔和的感觉,为歌唱者做好铺垫。
在《致音乐》的钢琴伴奏中,右手几乎都是柱式和弦的伴奏织体。柱式和弦伴奏织体是最为常见的伴奏织体,也是舒伯特在他的艺术歌曲创作中最爱使用的伴奏织体之一。不过在这首歌曲中,舒伯特没有像其他歌曲创作一样把旋律提示音固定写在和弦的上方音之中,而是采用灵活多变的旋律线条,没有固定的声部位置,时而出现在高声部,时而又交替到其他声部,时而出现在左手,有时又甚至没有旋律音的出现,变幻莫测,丰富有趣。这样的手法体现出舒伯特高超的艺术歌曲写作技巧,他很好地将伴奏与诗歌还有演唱融合在一起。诗歌本身朴素简单,伴奏也不喧宾夺主,而是为这简单朴素的意境添上一层平静悠远,洒脱飘逸的感觉,两者结合,创作出一加一大于二的艺术效果。
在演奏这首作品时,伴奏者还要注意与演唱者呼吸的和谐统一,虽然这首曲子伴奏部分的旋律不明显,但是也要注意每一个旋律线条的表达,对演唱者的情绪变化、呼吸气口要有敏锐的反应。这首歌曲也是典型的演唱者从后半拍起,钢琴部分前奏和中间的间奏都是有旋律性的,在弹这些地方的时候旋律要尽可能的清晰化,间奏很短,在演唱者快要进入的那一拍根据不同的需求,适当调整节奏,有些演唱者需要速度渐慢来提示,有些需要给重音提示,这些都是要提前细致地了解和分析的。
这首曲子篇幅不大,整体十分干净,钢琴部分没有过多的华丽技术加以修饰,但是就像越简单的烹饪手法就越看重食材本身的质量一样,越简单的谱面就越要求我们对曲目的深入探究,在弹奏过程中展现出柔和的音色,它就像一面镜子,把我们最真实的演奏和歌唱水平反映出来,这也是我们学习舒伯特艺术歌曲,和它仍在当今的艺术学习中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所在[4]。
结?语
舒伯特是西方音乐界最璀璨的星辰之一,在他31年短暂而贫困的一生中,将维也纳古典音乐推向高峰,成为最后一位古典音乐巨匠,同时又促进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开创了西欧浪漫主义音乐,创造出了许多优美经典的作品[5]。尽管舒伯特已去世193年之久,其作品仍然在我们身边流传,不断被研究和演绎,得到大众的喜爱。本文通过对舒伯特三首分节歌及变化分节歌类型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进行分析,提升对舒伯特作品钢琴伴奏重要性的认知,分享对伴奏关键问题的理解,力求帮助更多人把握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风格特点,促进对舒伯特艺术的探索研究。
(责任编辑:庄?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