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资助育人精准化提升路径研究

    胡思斯?张自昱

    国家将教育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和实施路径。本文旨在精准扶贫政策引导下,将高校资助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通过分析宁夏地区高校对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所存在的现状与问题,探索如何正确的在“三全育人”视阈下提升高校资助育人精准化工作,助力西部困难学生高质量完成学业,以做到提升资助工作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正是扶智和治愚最好的方式,同时也体现了教育扶贫的基础地位。在高校中,学生资助是教育扶贫的主要手段与方式。新时代我国高校家庭经济贫困生资助工作模式已将保障贫困生“能上学”的目标逐步转移到“上好学”的目标,全面进一步提升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精准性,将高校资助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并将其定位为今后资助工作的主要思路。

    近几年,通过高校资助工作的实践发现,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工作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体系,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党和国家的发展总体规划及实时治理。目前资助工作仍存在困难学生认定“乏精准”“乏公平”,资助与育人脱节,权利与义务失衡等问题,这些问题正在加剧资源不均与国家推行教育资源公平政策的矛盾。新形势下,资助育人质量提升工作面临着新任务和新要求,这就要求高校的精准育人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资助育人精准化提升路径研究即“全程”涵盖高校育人的完整过程,一方面是提升资助育人质量,构建立德树人为中心的教育整体资助环境,实行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管理服务各层级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加以有效整合,形成高校育人全面坚实的工作基础,挖掘不同领域中的资助育人要素、整合不同社会力量的育人功能、探索不同实践载体的育人方式。

    一、当前现状及问题——精准资助难

    (一)资助覆盖面有限

    当前,在我国偏远地区和落后的山区,国家、社会和高校设立助学贷款政策和燕宝奖学金惠及宁夏生源地所有困难学生以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但贫困学生数量庞大,并且贫困程度高,獎学金和助学金覆盖面不足,贫困学生学习困难程度高,仍有部分学生并没有享受到奖助学金政策带来的好处,学习条件和经济条件受到较大限制,无法专心完成学业。

    (二)评定标准简单,信息难深入考究,认定标准单一

    2020年起,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工作不再需要提交《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由大学生自己申请,向学校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学校根据学生提供相应的家庭经济情况的证明材料进行核实,逐级进行民主评议。有建档立卡、低保、特困供养、残疾、孤儿情况的同学,一般视为特殊贫困等级,属于优先必给范围,剩下的名额再分给一般贫困的学生。高校往往根据消费程度和最低生活保障认定一般贫困学生,这就对于学生申请资料的真实性、目前家庭经济情况的匹配度的考究以及评议工作的客观性有更高的要求,工作进展难度大,精准度不高。例如,学校规定建档立卡户脱贫不脱政策,属于优先范畴。但资助回访发现一些低保户家庭由于唯一劳动力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身体欠佳已无法外出务工,加上医疗费用庞大,实际家庭条件更差,但由于自卑心理,无法对老师、同学坦诚家里真实情况。

    (三)过于重视物质资助,忽视精神帮扶

    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贫困生经济贫困程度精准化识别机制,但是缺乏进一步对贫困生“精神”贫困类别及程度的精准判别机制。当前资助工作经过一系列评议到发放工作的环节便基本结束了,对于后续学生的心态和精神培养都不注重。部分家庭经济贫困生学业能力“贫困”,部分心理素质“贫困”,部分思想道德素质“贫困”,更有甚者政治意识模糊等问题并不能解决。学生每年只是交材料就可以获得资助,“理所当然”的思想和“不劳而获”的心理更加滋长,似乎“我穷我有理”。贫困生“一毕业即失业”而致其返贫,受助贫困生的学业水平等就业核心竞争力较低。

    二、完善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机制

    (一)搞好宣传工作,创造良好舆论氛围,加大资助回访投入

    通过暑期资助回访工作调研,除了国家助学贷款外,其他资助政策,村民均不知情。例如,不少农村家庭认为国家政策中,建档立卡户政策优于低保户,在助学金评定中,低保户家庭理应让出助学金名额给建档立卡户家庭,但学校并没有此项政策的约束。因此资助政策宣传,是学生资助工作的第一要务。根据“精准扶贫”工作六大精准之一:措施到户精准。落实精准宣传,有三大好处:一、能有效提高广大学生对资助工作的正面认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二、能高效减少受助学生因没有透彻了解政策,而出现心理顾虑;三、能准确覆盖到家庭困难学生,减少困难学生因不了解政策而没有受到资助的情况。精准宣传,可以让大学生明白资助对象是真正贫困的学生;明白“骗资助可耻”,明白家庭困难“得资助不丢人”,接受资助后更应学会感恩,学会自强自力。同时动员各学院领导干部、教师、学生组成资助回访小组,分组分路线了解困难学生家庭状况,真切的解决学生家庭的需要,宣传学校资助政策,协同育人。

    (二)精准且深入识别学生困难程度

    近年来,在评定贫困生的过程,通过学生提供相关材料,宁夏地区高校统一采用特殊困难和一般困难对学生的困难等级进行区分,对于大部分贫困生而言,这种大范围的划分方式是准确的,但部分指标的评定结果不能准确评定学生的困难程度。根据“精准扶贫”工作六大精准之一:扶贫对象精准。为提升贫困认定的精准性,特殊情况需要特殊处理,精准调研有助于准确确定帮扶对象,弥补相对公平的评审方法的漏洞,做到更加公平、更加精准化。精准调研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很多。方法一:建立科学的学生信息管理数据库,资助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平台提供的数据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结合有关机构(部门)提供的调查意见进行评审,这样一来可以减少实地调研费用的支出;方法二:实地开展情况调查,组织开展大走访活动,资助工作人员直接入户实施精准调研,了解学生最真实的家庭情况。

    (三)整合数字资源,构建统一的资助数据平台

    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对每个学生进行建档,通过将学生的户籍信息、家庭构成、收支情况、特殊情况备注等信息录入信息库,建立起一套合理的高校资助工作精准化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贫困生“精神贫困”台账,摸清贫困生的实际特点实行分类教育管理,为制订贫困生精准实施教育引导策略提供精细化的信息资料基础。而高校资助部门、教育局则根据学生在校表现和受资助情况记录入档并建立诚信档案,诚信信息又可以作为银行日后给个人提供贷款等服务的参考依据,有利于资助育人的长效发展,切实做到“扶真贫”。二是根据“精神贫困”台账,建立具有实效性、常态化、有针对性的贫困生教育帮扶机制。首先,高校应设立贫困生资助专项基金,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凝聚校友、扶贫爱心人士和社会各界企业力量等,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为搭建完善的教育帮扶平台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其次,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障,设立党支部扶困指标,建立先进党员与贫困生联系制度,联合服务型党组织力量,最大程度地解决贫困生思想道德素质“贫困”的问题,充分发挥贫困生所在院系师生党支部战斗堡垒及党员模范先锋作用。再者,发挥学校师资优势,组建专业教师专项课程辅导团队和利用导师制制度,充分调动师资力量,着力解决贫困生学业素质“贫困”的瓶颈问题。根据“精神”贫困台账,进一步细化学业“贫困”类型,组建各学科学习提升辅导小组,为贫困生劣势科目“补课”。三是利用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和心理学教学资源,建立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提升帮扶机制,针对贫困生身体素质情况和心理素质测评状况,开展实时跟踪、评价、反馈、预警、帮扶工作,特别对产生心理和身体疾病的经济上特别困难的学生,应加大经济帮扶力度,亦可以在当地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建立特别困难学生专项就医窗口或者成立专门的贫困生医疗小组,进行重点帮扶。四是强化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加强校企(事)合作,搭建校企(事)联合培养平台,就地吸纳贫困生就业,制定倾斜贫困生就业支持政策,深化引导贫困生走进基层,实现一定质量的充分就业,同时又可反哺基层扶贫事业,形成良性循环。五是结合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平台,建立贫困生综合素质专项培养的实践基地。根据贫困生的实际特点,孵化贫困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专项项目,有针对性地解决贫困生综合素质能力“贫困”的问题。

    (四)建立贫困生资助育人系统性评价机制可行性分析

    高校貧困生精准资助工作应要求把贫困生所获经济资助与其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相结合,实现资助工作与教育培养的统一,建立贫困生综合素质系统性评价机制,着力避免仅主要依据贫困程度的“平均式”“救穷式”资助局面,从而进一步实现资助资金的精准投放,实现资助工作本身的育人功能和“指挥棒”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学杂费和生活费的经济保障资助,更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含金量,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因此,高校建立完善的系统性的贫困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是必要的、可行的。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模式,顺应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对加强资助育人的精准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只有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全面深入地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才能更好地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