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刘延章

    摘 要: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科学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让考古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有效提升,文物出土类型越来越丰富,出土数量越来越多。在文物出土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类型的影响要素,从而影响文物的原始状态,甚至会产生损毁状况,从而严重降低文物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除此之外,在文物出土之后,相应的保护措施必须要非常严格,从而延长文物存在时间,以满足科学文化研究需求。本文就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技术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内容方法;开展策略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6.310

    1 文物保护科学的相关概念

    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非常多的文物,其类型丰富多彩,数量众多,与此同时,文物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遗产物质,文物一旦破坏,很难修复,即使能够修复,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损失,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研究文物保护工作,并且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与保护工作之中,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近些年来,国内外均对历史文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多技术专家不断研究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力求将文化古迹更加长久、更加原始的留存下来。文物保护方法具有多样性,甚至有部分保护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却没有被发现,从而导致保护性破坏的状况,这也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1]。

    历史文物的构成类型多种多样,因此,文物的材料也包含多种类型,材料的有效性和持久性都是关键性问题,同时,材料内部以及组成结构也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物理化学反应,最终导致整体结构和性能发生变化,宏观表现为文物的老化、破裂等情况。通过研究文物保护科学,我们能够延长文物的存在时间,并且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降低破坏性因素的影响,从而实现文物保护的目的[2]。

    2 文物保护科学研究方法

    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存储环境需要工作人员严格控制环境、温度、湿度等多种要素,从而营造一个持久性的保护环境。因此,工作人员必须要充分研究文物类型、结构、材质、构成等等,从而立足于文物的实际特性设定存储环境,加强文物保护的有效性。要抓住核心影响要素,并且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采用低成本、高效率的方法,将文物保护的环境影响因素降到最低。同时,在文物展览的过程中,文物将会从一个环境移动到另一个环境,要确保环境的平衡性,从而避免由于温度、湿度突变对文物产生破坏性影响[3]。除此之外,很多影响因素会被工作人员选择性忽略,例如,部分文物表面具有各种色彩,其会受到光辐射的影响,当夏季到来时,强烈的阳光可能会导致文物表面的干燥性裂缝,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考虑各种要素的影响。如果为了避免光辐射对文物表面造成损毁而将文物放入到黑暗环境之中,那么不仅仅失去了文物利用与研究的价值,而且文物也不能够展出,从而无法发挥教育性意义和宣传性作用。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要不断应用新型的科技手段,研究高水平透明涂层技术,从而延长文物存在时间,降低光线表面造成的影响。

    3 关于文物材料研究分析

    文物是由不同材质的材料构成的,不同材质具有不同类型的物理、化学性能,因此,为了能够保持文物的原本状态,使其能够长期保存、展示,相关的科学研究人员必须要对文物的材质进行研究,采用先进设备对文物进行综合性研究,分析其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同时,对于材料的老化性能进行测试,分析老化原因并且对症下药,探讨和制定有效解决方案,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文物保护。要遵循科学的文物保护材料的选择原则,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的材料和工艺手段逐渐涌现出来,在文物保护领域中,文物保护工作者应当充分引进新型的材料技术,根据文物类型以及文物属性选择合适的保护性材料,对于一些重点文物,可以针对其特点开发特殊的功能特性材料,从而提升技术保护手段的针对性[4]。

    4 关于文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分析

    如果文物出现一定程度的损毁,我们就需要开展文物修复工作,采取相关有效措施,恢复文物的原本状态,有效延长文物存在时间,使其发挥历史文化价值。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物修复技术队伍,确保全体工作人员具有足够的工作经验,经受过系统化的修复培训。修复过程必须要经过仔细的斟酌和考察,确保不会对文物造成二次损坏。高质量的修复过程能够延缓文物老化速度,填补文物裂缝,恢复表面的完整性,保证文物原有的研究价值。文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修复材料与修复工艺,这两项内容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要根据具体的文物材料研制和开发新的修复材料,从而保持其原本的功能性。文物保护学不但包括理论研究和建设,而且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精细的操作技巧[5]。

    5 不断健全和完善文物保护原则

    首先,要尽可能保持文物的原有风貌。在文物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要有效遵循原貌性原则,不能够损坏或者改变文物的原貌,从而尽可能保持文物原本的外表和性能,使文物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确保其充分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特点。如果过多地损坏和改变文物的原貌,那么文物将不再是以前的文物,而属于现代工艺品,其文化性价值将会丧失。为了有效遵循这一原则,必须要不断更新文物保护技术与修复技术,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对文物采取轻微的修饰,从而使其保持原有状态[6]。

    其次,要严格遵循相关原则保护现场文物。在考古现场,经常会出土大量的文物,这些文物被长期的埋藏于地下,與周围的环境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架构状态,如果一旦打破这些状态,强行把文物取出,那么将会影响物理化学以及生物之间的平衡,从而导致文物被损毁。因此,我们要遵循保护考古现场的原则,不仅仅要对文物做好防护,而且也要连带周围的土壤结构一起取出,将整体转移到实验室,然后进行仔细的清理和分类,从而保护文物的完整性。

    总而言之,文物保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本文对文物保护科学的关键点以及开展策略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文物保护方法,同时,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善工作方法,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文物保护的有效性,确保文物具有足够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后人继续研究提供可靠的原始材料。

    参考文献

    [1]张倩.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2]卜琳.中国文化遗产展示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2.

    [3]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D].武汉大学,2005.

    [4]吴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调查研究工作体系的中日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9.

    [5]冯楠.潮湿环境下砖石类文物风化机理与保护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

    [6]黄晓.合肥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