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悟语文朗读中的语文味
陈丽红
朗读是语文课标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重视朗读教学,教师还要通过“改读”“添读”“漏读”“品读”“补读”等方式,来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细节,读出疑惑,让学生从朗读中体悟到语文的味道。
一、运用“改读”加深对文本理解
何为“改读”,就是结合文本中的字、词、句等进行改换,让学生对比改换前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影响,形成比较阅读。在“改读”中,结合具体改变的内容,分析原文的字、词、句的特色与情感,启发学生从中感悟文本,增强文学鉴赏力。
如某特级教师在《背影》教学中,就“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一句,引导学生讨论将“扑扑”改成“弹了弹”行不行?让学生从朗读中感受“扑扑”的丰富寓意,加深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感念之情。学生通过对比词语,逐渐认识并理解“扑扑”一词,对父亲买橘的那种殷切心理。所以说,“改读”的运用,为学生理解和比较改动前后的语义变化提供了有力对照。
当然,对于“改读”,不仅可以用在某个字、词、句上,还可以运用到标点符号上。曾在一次听课中,课文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师挑选学生进行精彩片段朗读,在“走进花一般的德国人”这一环节时,学生将“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读得很平淡;接着,挑选第二个学生朗读时,也是将“感叹号”读得很平淡,并未将这句话里的情感表达出来。于是,教师让同学们关注这句话里的“感叹号”,分析句子意义,回顾刚才学生的朗读,是否读出了“标点符号”。由此,藉由“感叹号”,让学生从句子的反复朗读中,品鉴出不同的文学意味,也让学生从朗读中体会出房东说话时的自豪心理,表达了作者对房东的钦佩之情。
二、运用“添读”挖掘朗读的情感
所谓“添读”,就是在原文上适当增加一些语气词或其他词,如“啊”“唉”“咦”等,来引导学生从句子朗读中找寻相应的情感体验。“添读”的运用,侧重于对文句情感的挖掘,读出作者的写作情感。在某个优质课竞赛中,有教师在教学《变色龙》时融入了“添读”手法,也让课堂教学更有语文味。教師结合文中的对话内容,在对话的前后适当增加修饰词语。如叶尔德林:(挠着头,疑惑地)不过也说不定是将军家的狗……;然后,引领学生结合下面的句子对话,也进行修饰词语的运用。如人群:()没错儿,将军家的!奥警官:()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的……;()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到的,派人送上的。由此,学生的朗读更有情感,也从朗读中将主人公“见风使舵、阿谀奉迎”的嘴脸进行了生动刻画。
三、运用“漏读”提炼文本细节
“漏读”的运用,就是结合文本内容,故意删减或者遗漏某些字词句及标点,再进行朗读。这种手法,以故意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注意,体会“漏读”后文本细节的把握,进而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增进对文本细节的挖掘与提炼,启人深思。
同样是在《背影》教学中,带领学生通过朗读来品味文本。但在最后两句话范读时故意遗漏“唉!”这个语气词。然后,询问学生,老师朗读得怎么样?有学生注意到“漏读”了一个词“唉!”就直接指出来。我反问学生,真的吗?是哪一个字?学生回答:“是‘唉!”谢谢你,告诉我漏掉了这个字,同学们,如果对这个字进行“删减”,是否会影响整个句子的情感表达呢?很多学生都支吾着“应该影响……”。为此,我让学生进行分组对照朗读,并在朗读中感受加“唉”与不加“唉”的差别。通过对比,学生们感受到加“唉”的读法更感人,更能够激发对父亲的那份热忱与愧疚之感。于是,我们再回到文本中的“唉”字,从“唉”与“!”的结合上,来反复品读所蕴涵的深情,进而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
四、运用“品读”咀嚼文本内涵
所谓的“品读”,就是对文本进行仔细地赏读品析,挖掘文章的字词句段,甚至标点的妙用,从朗读中感悟文本,赏析文本,玩味字、词、句的妙用与精彩,从而在朗读中感悟文本的深刻内涵,把握绵柔、细腻的情思。
有教师在执教《春酒》一文时,对标题中的“春酒”二字进行了品读。如何理解“春酒”,看似随意的一个题目,却能够统领整个文本。然后,教师引领学生朗读文本,提炼与“春酒”有关的内容,进而呈现文本朗读的“味道”。“为什么读得这么悠长?”,将文本看作“‘酒一样去读、去品,逐渐让学生读出了作者回忆春酒时的“甜蜜”,以及“怅春酒”“找春酒”时的“伤感与坚守”。可见,一篇好的文章,犹如一杯甘醇的美酒,让人沁人心脾,需要我们慢慢咀嚼、细细品味。
总之,朗读教学不能限于单纯地读,还要运用多种读法,来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剖析文本意义,体验文本情感。如“补读”“配乐朗读”等方法的运用,辅助阅读,促进学生感受文本的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城西实验学校(22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