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女性电影形象类型及嬗变
高兰 赵林
“电影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变相地传达现实的信息。”[1]从电影诞生开始,女性就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符号,法国导演特吕弗曾说:“电影是女性的艺术。”[2]女性形象作为电影中映现时代征候的重要符号,投射着女性价值和意识形态在社会和时代中的流变,也缩影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
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女性的解放尤为困难。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望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可谓是从困囿中觉醒,在觉醒中重获新生。这是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结果,也是西方“女权主义”在中国影响和发展的结果,这一结果直接影响了女性形象在中国电影(他者)的语境表达和意义形成。可以说,女性在“他者”的视野下镜像折射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语境以及国家形象的转变。
一、时代巨变中的女性形象
(一)“去女性化”的女英雄形象的养成(1949~1966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中解放出来,中国女性更是从几千年“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的压迫和束缚中解脱出来,始料未及的女性群体在脱离家庭、争取获得和男性一样社会地位的时候逐渐走向了“无性化”,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性别群体的存在也被逐渐消解。“电影叙事中欲望的语言以及人物欲望目光的消失,成功地消解了存在于好莱坞式的经典电影叙事机制中、特定的男权意识形态话语:即,男性欲望、女性形象,男人看、女人被看的镜头语言模式。”[3]女性的性别特征被模糊化,甚至“男性化”,所有女性都开始剪短发、穿宽大的衣裳,女性的性征被遮蔽,成为消融于男性群体的非性别化的巨大群体中的一员,成了像男性一样的战士、“去女性化”的女英雄,女性性别群像的消解,成为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
“去女性化”的女英雄形象,缩影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状态,国家正在成长,全民舍小家为大家无偿奉献,女人以同男人的性征几乎无差的形象出现在影片中,有转变、有激励,自己觉醒,然后带领别人觉醒;自己被调教,然后促使更多的人被调教。她们被打上了领头人、榜样的标签,被禁锢在这样一种叙述框架中,如《李双双》《洪湖赤卫队》《青春之歌》《红色娘子军》等。
然而,如同中国第一部电影是纪录京剧《定军山》一样,传统文化中“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类题材在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内地电影事业依然保有一席之地,传统中国女性形象依然留存于如《桃花扇》《天仙配》《秋香遇仙記》《拾玉镯》等影片中。这或许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不可抗拒地到来的诱因之一,中国内地电影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最终步入了“文革”时期以八部样板戏为主的局面。
(二)“不可见”的女性(1966~1976年)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内地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成了“不可见的女性”,“一个几乎丧失了女性性别概念和社会概念的特殊时代。这一时期,电影中女性的性别意识和个性观念彻底消解,她们不再有线条、浪漫、优雅的气质,换之以口号、斗争的集体称号”[4]。这是个集体刻意丧失了女性概念的时期。除八大样板戏之外,像《金光大道》《创业》《闪闪的红星》《春苗》等故事片也一样,女性被社会、道德、政治性代替了话语权,或者说女性形象被宏大的影片诉求淹没在了茫茫叙事中。
在观念这个层面上来说,从“去英雄化”到“不可见的女性”,在以力量崇拜为价值判断标准的“革命”中,女性形象被以极端化、暴戾化、意识形态化的方式表现,最终反而伤害了属于女性自身特有的美学和道德的部分,这些女性以反男权为目的和出发点,结果自己却变成了男权社会的一个镜像复制品,这是那个时代女性形象呈现出的悖论式荒诞现象。
(三)贤妻良母的回归与女性意识的觉醒(1977~1988年)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文革”的结束,经典革命意识形态瓦解了,伤痕文学横流,人们精神荒芜、信仰出现危机,中华民族基因里流淌的传统道德观念开始回归,传统的“贤妻良母”式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在中国内地电影中开始回归,如《雁南飞》《喜盈门》《野山》《少林寺》等。而随着对外开放脚步的加快和西方妇女解放意识的影响,中国电影中女性的自我意识、个性解放开始觉醒,在“爱情”回归的同时,依附于男性的“他者”身份也开始被解构,如《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小街》《芙蓉镇》《人·鬼·情》等。
(四)“九儿”与新女性(1988~1999年)——特定时期的男性视角
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在现代化和商业化的道路上急速蜕变。这个阶段的电影被打上消费文化的标签,“消费已经失去作为消费本意的‘需求的满足,取而代之的是‘欲望的扩张”[5]。消费文化的盛行使得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无性”时期的中国内地电影,一下子进入了“欲望膨胀期”。
这时期的电影高举着呼唤女性解放的大旗,其中以《红高粱》中的九儿为代表。这个时期活跃在银幕上的是充满欲望的女性,以野性的眼唇、青春饱满的身体,作为原始欲望的承载者,成为观众消费与窥视的对象,成为男性性文化中的观赏品。这时期影片中的女主角大多集中在特定情境中的寡妇、妓女、明星、女囚身上,“性饥渴”“性变态”“出卖色相”“同性恋”等题材为影片的噱头,性感压倒了母性,女性的身体成为被展览的对象。
“尽管当代女性相比起旧时代而言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权益都有所增长,生存状况也较被迫害的悲惨境遇有所改善,但是就身份认同而言依然处于匮乏、混乱和迷茫的状态中”[6],这是男性视角中的女性形象。
(五)新世纪女性形象的归位、职业化及多元化延展(2000至今)——女性视角中的女性形象
1.女性形象的归位与职业化
新世纪以来,符号化的女性形象开始突破,开始跳脱“他者”的标签,“女性”这个与“男性”对立的性别时代开始解锁,男性在影片中长久以来的主导地位和男权主义的影响开始被撼动,随着一批女性导演的出现,以女性为主的性别群体开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