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式教学中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戴韵茹

    

    

    

    摘要:在目前的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着教材示例图片指向不明确、学生因读图不清造成理解偏差或理解不充分等问题。本文以《中国山水画》一课的教学设计为导线,以“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在“造型表现”类的美术课中的实施为基础,以如何围绕完成教学任务、选择有效的教学图片为重点,探索有效的问题发现与解决策略。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中国山水画?问题导向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制订,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

    本文以《中国山水画》一课教学为例,从教学失误出发,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示例运用、对比反思、综合探究这4个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重新组织课程资源,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一、以问题为导向,让“意外回答”成为资源

    课堂中许多突发事件都是课程资源。在美术课上,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很多,除了常有的“画错了”“画不出来”等现象外,还有学生对美术学习只停留在看了几幅漂亮的美术图片而已。对于初中生来说,每周只有一节美术课,要学得深入确实比较困难,因为他们对美术知识的记忆是碎片化的,多数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浮于表面,即使记了一些术语也是稍纵即逝,因而对美术课存在既喜爱又畏惧的情绪,课堂上表现出既积极又被动的状态。

    比如在《中国山水画》这课教学中,我请学生带着我预设的两个问题去自学。在交流自学成果时,学生通过阅读书中的作品,对中国山水画的特点竟然不加思考地回答:“鲜艳。”这脱口而出的话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虽然都感到这样概括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有点不妥,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来反驳。

    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书本上的示例图带给学生的误判,便引导说:用“鲜艳”一词来概括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在这暂时不妄下断语,待这课结束后再来小结中国山水画的特点。现在我们继续看老师给同学们准备的山水画作品,请大家思考:中国画是怎样描绘大自然山川景色的?在展示李可染的多幅《层林尽染》图片并与真实的大自然景色进行对比后,学生发现:中国山水画并不只停留于对客观景色的描绘。但对中国山水画“鲜艳”的判断一直萦绕在他们的脑海中。我知道,如果直接给出中国山水画特点的结论,势必影响他们对中国画的深度理解,因而感到迫切需要对课本中的图片进行重新选择。

    二、以问题为导向,让“对照分析”有了落脚点

    在平行的另一个班级进行这课教学前,我重新选择了图片。这次我虽然还是选择了李可染山水画图片和康斯太勃尔的《干草车》,但是我选择了李可染先生的漓江山水画图片和漓江山水实景照片,以及康斯太勃尔的作品和英国乡村的实景照片,把这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图片同时对比着呈现给学生。

    在对比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视角时,我指着康斯太勃尔的作品说:“看到这张风景画,我好像看到艺术家是站在这幅画的右下方,抬头向远处和上方观看。大家比较李可染的漓江山水画,画家是站在哪个角度去观看自然景色的?”有学生竟然脱口而出:“是站在高处来描绘大自然景色的。”这让我很吃惊,中国画家站在高处来描绘自然景色的角度,让中国山水画的视角一下子有了不同于西方写实绘画的视角,自然景物在中国画家的笔下变得自由而灵动,完全不似西方写实绘画站在景物的前方运用透视来描绘山川景色。学生能准确地把握到这个信息,为后面中国山水画特点的概括埋下了伏笔。我抓住这句话,带着大家一起来分析李可染的水墨漓江山水画作品。有了这位同学的启发,其他学生不仅看出画家站在高处的视角,还看出中国画的山水与西方风景画相比,中国画摆脱了固定点进行表达的局限。中国山水画不仅可以自由地描绘层层叠叠的群山,还可以让远山画得比近处的山更高,在群山的自由组合中,江水中的倒影清晰可见,江上的船只清晰可见,山脚的房屋映入眼帘,可以向高处向远方无障碍地生长。中国山水画的特点也在不经意中逐渐清晰地展现在面前了。

    三、以问题为导向,让“抽象表达”直观呈现

    当学生都还沉浸在观看中国山水画的自由表达时,我提出问题:中国画既然不是对客观实景的表达,那是怎样的真实表达?这时有学生小声嘀咕“想象中的真实”,有的说“概括的真实”,还有的说“画家眼中的真实”。对啊!中国山水画不就是艺术家们面对自然景色时内心真实的一种自由表达吗!这时学生对自学单中的第二个问题“中国山水画作品有什么特点”这样写道:“画家运用多变的笔墨和色彩泼洒对大自然的爱,使作品意境趋于丰富和深远,产生更加理想化的想象空间。”也有的这样写道:“作品用浓重的红色调夸张而浪漫地描写秋山红树的绚丽,创造了一种壮美的意境。”当我进一步追问什么是“意境”时,学生没有被书本上红红绿绿的色彩所迷惑,而是透过鲜艳的色彩看到画家表达山水空间的自由状态。此时我很清楚,在前期的教学中,学生被课本中“鲜艳色彩”所迷惑的状态已经翻篇了。

    在第一次教学中,面对学生把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概括为“鲜艳”的误判,我没有回避,也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这一误判当成一种教学资源,指导我去重新分析教材,寻找失误的原因并找到改进的方法。后期我重新选择适合的图片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对比,看到中国山水画的真正意义是传达一种意境,是艺术家借助笔墨进行的一种自由表达,学生的疑惑解决了。通过这节课,师生共同成长了。

    四、以问题为导向,让“教学目标”少走弯路

    新课程改革要求美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生态环境相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已有经验,提倡“从生活走向美术,从美术走向社会”的课程思想,我们应积极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让美术真正服务于生活。

    在讲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问题时,虽然学生通过图片的对比已经回答“中国画家站在真实自然的高处去表达艺术作品”,但要理解画家通过笔墨这样的艺术语言传达出画面“意境”这个难点,确实有很大的难度。于是,我設计了这样的问题:怎样的画面才能表达出壮美的意境?面对学生的疑惑,我指着PPT上的图片问:“同学们看中国画的视线是聚焦的还是开放的?”学生一下子醒悟过来,异口同声地说“开放的”。有一位很少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声地说:“中国画家的视野很开阔。”这不就是中国画意境的奥妙吗!学生不再纠结于中国画是不是表现客观真实的自然物象,相反很容易理解中国画是画家画自己内心真实的自然物象,在表达内心画面的同时把自己的情感加到山水画中,并通过画面上的笔墨皴、擦、点、染等形式呈现出来。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习惯于中国山水画这种自然游走的视线带来全景式的山水精神的表达,在美术课堂上对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美学思想剖析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判断直指教学目标。课后我这样反思:短暂的美术课堂,只有设计简洁明快的问题,选择清晰明确的图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直达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可以有效引导教师和学生积极思考,促进教师寻找适合的教学资源进行高效教学。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对知识的思考。当我对《中国山水画》一课的图片进行重新选择时,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不仅证实了他们自己的判断,还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吴小燕. 将问题式教学法引入美术课堂[J].美术教育研究,2015(20):96-97.

    [2]R·M·加涅等著,王小明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何炳章.何炳章教育文选6[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8.

    [4]Margaret E.Gredler,著,张琦等译.学习与教学——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5]尹少淳.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