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歌唱的起音

    [摘??要]歌唱中要获得正确的起音,必须有良好的气息。慢、柔、深的吸气,才能保证声带获得稳定的持久的动力;腔体适度的打开状态,为声带自由的振动提供宽松的条件,同时也为声音的共鸣提供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歌唱起音;贝努里效应;假想气音

    歌唱的起音,是继歌唱呼吸之后我们所遇到的又一问题。维克托·亚力山大·菲尔兹在《训练歌声》一书中,对发音是这样定义的:“发音是产生嗓音音响的运行过程”。它包括三方面因素:一是振源体,即声带;二是动力,也就是气息;三是二者动作的协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搭上气息”。与歌唱发音有关的生理器官有气管、喉、声带。

    气管是空气进到胸腔的通道,它也是提供歌唱起音动力的通道。它是由软骨的环状而构成的管子,其后方是断开的充满肌肉和膜组织。呼气时肌肉本能的收缩,气管变细,吸气时放松。威廉·文纳在《歌唱:机理与技巧》中认为:“我们歌唱的吐气的过程中要尽量把这种反射引向放松”,意思就是说尽量把呼气过程中的本能收缩变成吸气中的放松。这与我们常讲的在吸气状态上演唱,如出一辙。

    另一个与歌唱起音有关的器官是喉头,它是气管顶端的阀门。这个阀门由两条肌肉组成,从甲状软骨结构的前方伸向后方,成为喉。每条肌肉上有两个皱裂,上面的一对是我们说的假声带,下面的一对就是我们发音的振源体声带。

    声带是一对膜质的结构。它被呼出的气息不断的迫向两边,并由于它们自身的弹性和肌肉的张力而不断的彼此靠拢,从而把呼吸气流截断成律动,足够快时就产生了音的感觉。发声是喉的功能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阻止气息流动,而歌唱的过程中我们要放松喉头,声带尽量地靠近,用横隔膜与腹肌控制气息以便给声带适当的压力。因此,在歌唱起音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在呼吸肌肉的收缩与阀门肌肉的张力之间建立最有效的平衡。“良好的起音是正确的气息支持和正确喉头状态的恰当配合”[1]关于歌唱的声音,各个时期的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都有所论述。

    17世纪的美声唱法,由于科学尚不发达,只能作一些经验性的总结,很少从科学上来进行阐释。这个时期,美声学派从起音听觉效果上进行了很多描述。要求歌唱起音要轻松、明亮、准确、圆润。他们还认为喉头和舌根对歌唱起音影响很大,喉头下压的过低,声门开的过大,声音就会笨拙,喉头上提,声音挤卡、窄而细。对于气息,则认为气息过猛,起音粗糙生硬,气息支持不够起音无力,缺乏光彩。这些描述性的理论为今后的关于起音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被目前声乐教学所采用,以此判断起音的好坏。但是由于缺乏理论的依据,使得这些描述性的语言很难被人接受和掌握。

    进入19世纪,人们开始追求科学。在歌唱领域中,人们开始了嗓音生理的初步研究。加西亚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1854年,加西亚发明了喉镜,促进了人们对嗓音生理的研究。根据喉镜的观察,加西亚提出了“声门冲击”理论。他把良好的声带闭合看作是歌唱起音的基础。在他的论述中,先是阐释如何摆好歌唱的姿势、气息、口型,然后要求用平静和徐缓的气息发出一个干净明亮的[a]母音,感到声门处有一个小小的冲击,声门冲击之前声门似乎暂时的闭上。也许“冲击”这个词用的不太确切,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人们把他的理论理解为声门爆破音,就是先关闭声门然后施加气息压力,在压力超过肌肉的张力时震动将以空气的爆裂开始。这种歌唱起音使声带受到伤害。为此,加西亚又作了补充,说喉头起音的感觉应该像“极轻微咳嗽”或“似咳未咳的感觉”,或如唱延长音[a]母音后接着发几个[a]母音时喉咙内的感觉。这样声门的闭合是积极的,而喉外肌又不是用劲挤迫的放松。加西亚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他的描述不太准确。在我们实际演唱中感觉到,教师要求的声带机能所唱出的效果,有点加西亚描述的唱延长音的感觉。而且没有这个感觉,声音就缺乏亮芯,这样喉外部也都是放松的。现代声乐教学中所谓“稳定喉头”、“保持声门下的压力”、“声音要集中”等,都是用另一种语言、另一种表达方式来实现加西亚的“声门冲击”所要达到的目标。加西亚的学说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但是由于喉镜观察的局限,使得他的理论也存在局限性。

    进入20世纪后,科技十分发达。X光摄影、声音频谱分析、慢速闪频观察仪(喉动态镜)等的发明,为生理声学、物理声学提供了更为精确方便的条件。在这个时期,从生理学方面、声学物理方面及教学演唱理论上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对歌唱的生理构造观察得更为清楚。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歌唱起音方面取得了一个重要的突破,那就是应用了空气动力学中的贝努里效应的原理,解释了人体发声中的起音和声带的活动规律,更科学地阐明了加尔西亚所倡导的“声门冲击”学说,从而产生了更为科学的歌唱起音的理论。

    在威廉·文纳所著的《歌唱:机理与技巧》一书中,对此有详细的论述。威廉·文纳是美国国家声乐教师协会前主席,他的这部著作,是一部当代声乐科研与个人歌唱和声乐教学心得一体的悉心之作。书中不仅剖析了发声器官的生理与机理,而且客观地论述了歌唱的技巧与手段,也阐明了作者所主张的声乐教学方法。在歌唱起音一章中,他主张贝努里效应所指导的歌唱发声起音方法。贝努里效应是一种空气动力学现象,喷雾器就是这个原理。或者把两张纸垂直放在嘴角的两边,吹气时两张纸贴在一起,中间没有空距。这是由于两纸之间气流流速较快,气压较低,纸外的大气压力把纸往中间压才使它们靠拢,就像形成吸力一样。根据这个理论可以推断,当发音肌肉靠得相当近,有待软骨尚未闭合之前,贝努里效应把他们抽吸到一起,让声门闭合,使气流暂时停止。于是,气压再次把声门吹开,气流又重新开始,周而复始形成振动。作者提出了两种振动的概念,一种是贝努里效应下的抽吸作用;另一种是用肌肉张力阻挡气息压力,没有考虑抽吸作用。作者倡导把两种概念合并在发声概念中。也就是说,发声应该是一种肌肉弹性,即气体力动学现象。“在歌唱中,呼吸是处于交替往复的循环过程,并保持着动态的平衡。歌唱时我们通过神经控制呼吸肌肉群将吸气和呼气协调运用于我们的发声过程,反复训练逐渐掌握呼吸的控制能力。”[2]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应强调气息,而不是强调肌肉,否则,会使学生的声带肌肉紧张。根据这种理论作者提出了“假想气音”的歌唱起音方式。这种起音方式使喉的调节获得了自由,先出气而后声门闭合,实际是靠贝努里效应启示。但是仍然需要声带肌肉闭合到一起的肌肉调节,无须过分地紧张。一开始的训练可能会有多气的[h]音,这只是一根拐杖,一旦开始发出清晰的、干脆的元音,就把[h]中浪费的气息缩减到一个“假想的h”,这种方法可以保证我们嗓音的自如。如果形成先闭合声带,然后施加气息压力就会形成所谓的声门爆破音。这种起音将使声音笨拙、声带受到伤害。但是,仅仅用气息而没有一点声带的肌肉张力,其声音将空洞无力。在具体的训练中,作者通过呼吸速度的描记图显示发现,在一个爆破音[t]/[p]后边跟着一个辅音h。也就是说,这种爆辅音可以帮助学生发出有遐想气音的元音。因此,教师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保证训练学生良好的气息和喉的调节能力。针对漏气的发声现象,作者运用加西亚的歌唱起音方法进行解释,称其为声门擦音。这种几乎察觉不到的咳嗽最为理想,既调节了声门,又不至于扯紧喉咙。作者又说明,遐想的气音在歌唱时适合高音区起音,声门擦音适合低音区。最后,作者提醒演唱者,要注意起音的心理准备。也就是说,在正确起音前,应该先在内心设计好。

    我们根据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可以认为,要想获得正确的歌唱起音,还必须有充分的准备。首先就是呼吸准備,慢、柔、深的吸进气息才能保证声带获得稳定的持久的动力;其次是腔体的打开状态,为声带自由的振动提供宽松的条件,同时也为声音的共鸣提供良好的条件;腔体打开是指舌根与后咽壁之间的距离要扩大,喉头放下并稳定,这稳定是放松的、适度的,一定要保证舌根及咽壁肌肉的弹性;最后就是声带的机能,贝努里效应强调气息,但是如果声带没有很好的机能,那么,发出的声音将会缺乏金属的亮芯。我们在训练的过程中仍要注意声带的主动性,不能过分松弛。

    几代学者对歌唱起音的不断研究,终于形成当今科学与实践的结合正确起音方法。这种方法既符合声乐演唱以柔为美的需要,又符合声带生理卫生上的要求,使演唱者的艺术寿命得以延长。因此,我们必须要掌握歌唱发声的原理,同时在教学和演唱中表达实践考证,才能更好地掌握正确的歌唱起音。

    注释:

    [1]王慧泉.浅谈歌唱中的起音[J].音乐生活,2006(03):72.

    [2]李??娜,姚文豪.歌唱中呼吸的动态平衡及其重要性[J].艺术研究,2021(01):139.

    [收稿日期]2021-01-02

    [作者简介]姚雨宏(1991—??),女,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木盂子小学一级教师。(桓仁??117279)。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