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马金鑫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义务教育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以读代讲,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可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是为了“读”而“读”,学生唱读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朗读缺乏有效指导。我认为,要想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进行思考和感悟。
一、小学语文朗读问题现状
分析
1.学生有效朗读时间不足,老师缺乏相应的针对性指导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也意识到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于是很多学校在上课前设置了早读课,让学生有一个朗读的时间。在课上,老师也习惯性地带领学生朗读,或者预留一部分时间给学生朗读。应该说,这样的朗读时间是合适的,但是我们发现,很多小学生根本不知道朗读的重要性,在早读课上经常看到学生交头接耳地嬉戏,根本不去朗读课文,或者有的学生习惯于默读,根本没有发出声音,甚至还有的学生抱怨朗读太累。在课堂朗读时间,这种现象也层出不穷。
2.学生朗读过于死板,缺乏情感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教师让全班或者某一组学生齐声朗读,感觉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这种做法使得学生朗读起来没有抑扬顿挫的感觉,完全是一种机械式的朗读,根本没有感情语调的变化,甚至不少学生认为只要声音大就是有感情的朗读。很明显,这样的朗读方式看似很投入、很专注,实际上学生只是在单纯地读字,根本没有意识到语言文字本身是可以传情达意的,因此,这种没有感情的朗读是无法做到真正掌握文章内容的。
3.教师的指导不规范
教师通常不会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朗读指导,更多的是对某段内容仔细分析后认为很重要,就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或者用某种语气读出来,或者朗读的时候把某些词句读得音重些或者速度读得慢些等等。诸如此类的做法,被很多老师认为是朗读指导,给人感觉掺杂了个人的主观看法,长期采用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朗读指导”,导致以后学生遇到朗读方面的问题时,不由自主地照着老师的思维生搬硬套,忽略了朗读本身传情达意的功能。可以想象,这种不得要领的朗读指導是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的。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要想改善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提高朗读教学的教学效率。一方面,要给予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和要求,让学生在目标的指引下有目的地读。例如在学生刚开始学习课文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词、句,也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朗读。有了目标和要求,学生就能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发挥教师的范读作用。教师的阅历比学生丰富许多,在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前,首先要给学生示范什么是有感情地朗读,如伤心地读、高兴地读、悲愤地读,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范例,有了范读的指导,才有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第三方面,是重视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例如可以提问学生:“读了这一片段,你有什么发现?”或者“你有什么体会?”也可以是前文中提到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那么学生就不再单纯地为了“读”而“读”。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真正能够从读中感悟,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
总之,要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教师应明确学生朗读的目标,运用有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实现真实有效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