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我国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体育教师文化困境与发展对策

    贾健 张泽承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等方法,对我国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体育教师的文化困境开展研究。新农村建设赋予了体育教师新的文化使命,但由于在身份认同、教育内容和文化认知上难以与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相融合导致其处于文化困境。为此提出融入乡土文化、促进项目融合和提高文化认知等继续教育培育对策,帮助体育教师摆脱文化困境。

    【关键词】少数民族农村地區;体育教师;文化困境;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8)07-0087-03

    【作者简介】贾健(1974—),女,北京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及民族传统体育;张泽承(1978—),男,陕西商洛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体育作为教育先行的重要内容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这一方面源于体育不仅可以发展运动技能、增强人民的体质健康水平,满足人们对体育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体育还可以促进社会团结、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满足人们对体育的精神需求。此外,农村体育教育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融入还能有助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因此,体育与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融合已成必然。但从融合实施的过程来看,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作为一个以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为主导的乡土文化场域,不仅深深地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观念,对现代体育教学的开展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同时,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育的实施者,当不能融入当地的文化场域时,就不能获得农村社会的信任,也就必然给体育教育的开展造成困境。[1]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体育教师的文化解读 新农村建设是指,按照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特点和新需求,对我国现有农村地区进行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改革与完善建设,并以此实现把我国农村建设成为文明、和谐、繁荣的新目标。[2]新农村建设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就体育而言,就是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各种体育物质和文化资源开展一系列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教育,在满足农村地区不同阶层人群对体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新需求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农村的经济增长、和谐进步,以此改善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相对不足的境况。面对这种新农村建设中体育发展的新要求,其体育教育的实施者体育教师的使命也就必然发生了变化,从增强人民体质、发展运动技能、满足人们对体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延伸至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以及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而当社会给体育赋予了更多更重要的社会责任与功能时,其体育教师的历史责任也就从服务社会向社会责任发展。而这种社会责任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从身体形态和体质上帮助人们改变身体的外在形态和内部健康水平;更要在文化和认知上,提高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和意识层次,使其成为推动我国民族农村地区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

    二、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体育教师文化困境

    1身份认同

    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是建立在以传统民族文化和现代农耕结合为特点的农村地域。[3]在这一地域中,人们在千百年的生活中所建立起来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构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不仅引导着人们建立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获得基于这种文化影响下的身份认同。而当外来的体育教师进入这一区域从事体育教学时,由于难以融入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文化体系之中,也就必然造成了难以获得这一区域村民的身体认同。而无法获得村民的身份认同,就必然会导致失去村民的信任,造成农村学生和村民对学校体育、学校体育教师的不信任。其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对教师的体育教学指导产生抗拒、农村社会对体育活动不满、消极怠慢甚至排斥。由此,不仅会导致体育教师逐渐沦落成为农村社会的边缘人,还会造成体育教育的缺失。这不仅不能助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同时还会制约新农村建设中体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供给,使农村体育的现代化发展陷入困境。因此,要想作为外来文化承载者的体育教师获得少数民族地区人群的身份认同,就必须深入到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不同阶层人群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文化体系之中。

    2教育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开展的根本也是发展学习者的运动技能、增进身心健康、提高文化认知和实现文化传承的关键所在。[4]但从我国体育教学的起源和发展来看,虽然我国自古就有从事各种体育运动的传统和习俗,但现代体育运动和体育教学却源于西方。因此,造成我国的体育教育系统也是依据西方的教育教学标准构建形成的,从而导致体育教学内容以西方体育项目为主。当以西方体育项目为主导的体育教学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广为开展时,必然形成西方体育项目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相互碰撞。虽然从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体育教学的开展状况来看,人们并不排斥学习现代西方体育运动,但当这些西方体育运动及其附属文化在推广中,对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文化产生影响,并制约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的发展时,就导致了人们在体育项目选择上的矛盾和民族文化上的冲突。而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与当代城市社会不同,受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其文化系统相对封闭,使得西方体育项目及其文化难以在短时间内融入其传统的文化体系之中。

    3文化认知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快速发展,许多大学毕业后的高水平体育人才来到了我国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从事基层体育教学工作。这一方面弥补了当地体育教师不足的现状;同时也以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提升了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体育教学水平。但这些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却在实地工作中表现出对农村学生缺乏教养的失望及对其家长无知与粗鲁的鄙夷。他们看来,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是一些等待他们用现代文化加工与包装的土坯,是落后乡土文化的代表。而这些体育教师之所以产生如此的文化认知,这主要源于接受高等教育后的体育教师对城市文化有一种本能的偏向,往往从城市化的思维角度出发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缺乏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教学环境差、教学设施不足、群众对西方体育项目认识不足等问题的思想准备。这种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落后的场地设施条件和千百年形成的文化价值体系,与受城市化教育的体育教师所形成的文化价值体系有着较大差异,这使得体育教师的文化认知与当地人们在体育教育的发展上和必要性上存在较大差异,也就必然使体育教师无法融入到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文化体系之中。

    三、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体育教师乡土文化培养对策 1积极融入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是一种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的、带有浓厚地方性色彩的农业文化。[5]这种农业文化既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又涵盖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因此,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源泉所在。而体育教师要想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获得身份的认同,就必须积极地融入这种独具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中。通过与当地居民的沟通交流,一方面提高对乡土文化的认知;另一方面获得当地居民对其身份的认同。首先,主动地走出校园参与到当地的日常生活中去,通过加强与当地人群的沟通,建立互助互信的良好人际关系。如,体育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农户家中,以指导青少年儿童体育训练、观看体育比赛、与农户拉家常、帮农户干农活的方式,介绍自己、介绍当代体育发展的热点和趋势、介绍国家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政策、介绍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等,让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居民感受到体育教师诚恳的为人、积极的工作热情、诚实守信的本质,缩短人与人、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消除心灵间的隔阂。其次,体育教师应主动参加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乡土文化活动。因为,只有真正地参与到乡土文化活动之中,才能够感受到其独特的活动方式和文化魅力。如,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学习板鞋竞速、打陀螺、射弩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掌握传统体育运动方式和认知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参加诸如白沙开赛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一方面可以使体育教师在领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魅力的同时,加深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当地居民感受到体育教师融入地域文化的主动性,并以此增进体育教师与当地村民的亲和力与凝聚力。第三,将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请到学校中来,让他们参观体育教学、参与西方体育活动,通过讲解、展示消除人们对西方体育的误解,提升人们对西方体育的认知,以此在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中,实现体育教师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身份认同。如,将当地村民请到学校中来,观看学生在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现代西方体育项目上的表演,让其感受到这些项目内在的技术特点和技巧性,以此增进当地村民对西方体育运动的感知。

    2积极促进西方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

    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中西方文化虽然可以能以一定的形式进行融合,但中西方体育运动却由于在运动方式上的差异而无法融合。这种体育文化上的矛盾与冲突,是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中必然会出现的碰撞问题,但从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却并非不可融合。因为中西方体育项目虽然有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和文化特点,但其内在的本质却趋近相同,即都具有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和对抗性。这使得中西方体育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是可以融合的而且还可以由此产生新的创造。如,我国体育工作者在借鉴街舞、啦啦操、健美操等西方體育项目的基础上,融合中外传统的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创造出新型的节奏体语运动。面对当今体育运动发展的新趋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体育教师,要摆脱文化上的困境就要开展自我创新,尝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和文化中融入西方体育及其文化,以此促进西方体育运动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首先,运用西方体育的相关训练理论、方法和手段,协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从事者和传承者进行练习,以提高其运动水平。其次,运用西方体育竞赛的编排方式或比赛形式,协助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如,可以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设置团体赛、单项赛、男女混合赛等比赛形式,丰富民族传统体育的竞赛类型,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和乡土文化活动中来。

    3积极提升对乡土文化的认知

    当代城市化的培养,使得少数民族农村体育教师缺少对乡土文化的认知,造成工作中对乡土文化的摒弃而引发的深化困境。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源泉的乡土文化,虽然与现代城市文化有着发展中的差异,却依然有其先进性。因此,要提升体育教师对乡土文化的认知就要从多方面开展系统化的教育和培养。首先,在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进修培训中增加乡土文化的解读、阐释等相关课程内容,让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体育教师明晰乡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如,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体育教师培训进修中,增加有关中国体育史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导论等课程。其次,通过组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体育教师以践行的方式深入民俗文化馆、拜访老艺人、走访老村寨等,通过切身实践、参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以此感悟民族传统体育中所蕴含的独特乡土文化的由来、形成、发展和演变,切身体会乡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因为,乡土文化不仅仅是我国少数民族农村地域人们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更是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对于宇宙、自然、社会的哲学理解。因此,在当今西方文化入侵,我国文化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时期。通过认知乡土文化,不仅有助于在多元化的文化面前保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抵御不良的文化思潮,还能够坚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尊,保持对民族文化的一份温情和敬意。第三,积极派遣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体育教师赴国外交流、访学,通过观摩国外民族传统体育的当代发展,感悟乡土文化在民族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以此切实推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体育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因为,在文化全球化的大潮下,文化走向全球化、市场化、技术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要保持我国乡土文化的先进性和传承性,就必须积极展开对外交流,引进先进的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等,改变当前我国乡土文化过于封闭、缺乏活力等不足之处,以此促进我国乡土文化的优化、变革和现代化发展。

    四、结束语

    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既是依据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重塑的过程;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新契机。这要求体育教师能够以思想的转变、切实的行动摆脱当前的文化困境,切实担负起发展体育运动、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赵高伟.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解决策略[J].教育与管理,2016(12):62—64.

    [2]吴惠青,王丽燕.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学校的使命[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69—72.

    [3]高丽.少数民族新农村建设与地方体育的互动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3):47—50.

    [4]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4—176.

    [5]谢治菊.转型期我国乡土文化的断裂与乡土教育的复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4):156—161.

    (编辑/徐 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