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黑科技打造可追溯的食品产业链
王崇民 张丽芝 张聪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购买预包装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设备愈发深入人们的生活,扫码支付也已成为主流趋势之一。但是否有人注意过商品包装上的条形码?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这一条码只是商超或便利店结账之用。事实上,该商品条码大有可为,其能够标出物品的生产国、制造厂家、商品名称、生产日期等诸多信息,因而在商品流通、图书管理、邮政管理、银行系統等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说到商品条码,就不得不说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其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是统一组织、协调、管理商品条码、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的专门机构。1991年,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代表中国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负责推广国际通用的、开放的、跨行业的全球统一编码标识系统和供应链管理标准,并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平台和标准化解决方案。为了解这一项目近年来的进展情况,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技术研究部副主任王毅,他对物品编码中心的工作情况进行了一一介绍。
记者:伴随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三定方案的出台,物品编码中心的职能也将有所转变,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目前物品编码中心的情况及主要工作?
王毅:中心主要通过应用与推广GS1系统开展国家的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管理和标准化等一系列工作,尤其是以食品为主的商品编码标识。我国有一套成熟且完备的管理机制和工作体系,包括中心及地方分支机构,主要制定一些国家标准及地方标准,如质量检测和基础数据服务。
三定方案出台前,中心是直属国家质检总局的事业单位,现在国家质检总局成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一部分,因此中心成为直属市场监管总局的事业单位。据我了解,目前质检总局的三定方案已经出台,但中心的三定方案还在商定中。另外,三定方案出台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2018年10月下旬召集上海、江苏和天津等几个厅局及与追溯相关的各二级单位(如检科院、编码中心、信息中心等)召开推进食品方面追溯体系建设的会议,该追溯体系建设由市场监管总局牵头,商务部联合贸促中心负责做重要产品追溯咨询方案,物品编码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GS1编码系统的相关情况,目前全球的应用情况如何?有什么特点及优势?
王毅:物品编码中心是全球物品编码组织的分支机构,负责维护编码体系标识。实际上,该体系不仅在中国、美国、欧洲等国家中使用,而是一个与互联网类似的全球性体系,其能够实现一个地方生产的商品让全球应用的全球商贸。全球的物品生产流通和交换都是直接或间接相关,即生产全球化、市场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因此所有的物品标识、信息编码标识及信息交换的规则也要全球化,故GS1编码系统应运而生。目前,GS1编码系统主要应用于快消商品领域,在医疗设备和器械等方面也统一采用了该标识。此外,一些相关行业,如物流、电商、智能制造领域,GS1系统的应用也都深入其中。GS1编码系统不仅是一个编码、一个标识或一个服务系统,更重要的是其正在被大规模应用,并且所有符号已实现标准化,无数的信息系统都在运行中。GS1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技术上做到了真正的BR标识,简洁明了,对遵从该套BR标识的普通用户、开发商及服务商来说,其系统迁移和升级的成本最低,且没有技术风险,同时拥有最广泛的应用受众。
记者:您如何看待GS1编码系统在中国的发展?其应用前景如何?
王毅:在推进GS1的应用方面,物品编码中心不遗余力地努力着,尤其是医疗器械上的唯一识别标识与GS1中药物搜救的标准体系匹配方面,医药领域下一步还将有监测系统标识,如UDI。某些人对标准本地化的理解较为片面,我认为,标准应是协调的,不能凭借主观臆断去定义,如果某地缺少全球化胸襟,制定一套与国际不同的标准并强制推行,将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强大阻力。总体而言,中国参与国际化标准的历程是一个不断补充和发展的过程,编码标识体系是在GS1的组织和引导下,大量的技术厂商、应用厂商以及除GS1以外的大量第三方行业应用机构的参与和维护下,形成的一整套技术体系和应用系统。GS1编码系统无可比拟之处在于它是成熟的、开放的、正在广泛应用的体系,是已经形成了全球通用的一套技术体系。
记者:2017年7月12日,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带头起草的《商品二维码》(标准号GB/T 33993-2017)国家标准正式发布。起草这一标准的契机是什么?该标准的发布将带来怎样的市场效果?
王毅:目前,中国在商品的二维码方面运作较好,其应用比欧美国家要广泛许多。我认为,我国商品二维码的应用填补了当前产品标识和信息化上的空白。2013年中心提交了有关国家标准的申请;2015年1月,国改委正式批准该标准项目。2015~2017年,中心联合众多企业,包括阿里、腾讯、百度、三大运营商,京东、苏宁等电商企业,以及地方分中心,让他们都积极参与到该标准的制定中。目前,该标准所涉及的内容比较领先,它既包含编码数据结构,也有网址数据结构,编码数据和网址设计最终也要综合起来。在商品二维码方面,无论是编码数据结构,还是网址数据结构都能实现标识的科技感,因此它的服务模式与一维码不同——大部分一维码主要供设备扫描使用,而二维码既可用设备扫描,也更具有线上线下的特色。在线上线下应用中,二维码最难兼容的是手机应用,因为手机应用既要实现唯一标识,又要考虑开放应用,而我们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即入口统一但服务多样。
记者:如果企业想使用GS1标准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编码,应如何申请?
王毅:首先,企业要注册成为综合服务平台的系统成员,因为我们主要为系统成员服务。然后,企业需联系所在地编码分支机构领取条码卡。最后,成为系统成员后要填报商品信息,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与持续性。目前,中心没有设置服务商,故开放了一个公共服务来提供基础的信息数据,让企业都可以成为中心合格的技术服务提供商。
记者:新的一年就要到来了,中心对新一年的工作有何期待?
王毅:中心提出的“一码绑定多种服务”的思路得到国际专家较高的评价。2017年,国际上也开始逐步关注商品二维码领域,并在2018年年初启动“国际商品二维码标准”,其被称为“GS1数字链接”。GS1系统在中国的业务发展与中国商品条码市场的成长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不断提升GS1的技术水平,中心期望与中国食品、医疗、零售等企业一起,为中国消费者建设一条更智能化、自动化、透明化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