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读?议?写

    张维礼

    语文教学出力不出功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主体地位不突显、限于用教材学语文等因素。通过讲、读、议、写的拓展性学习链,让学生站上讲台学语文,走出教材学语文,走向生活学语文,立足本心学语文,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拓展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链,可以使学生单一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知识,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关注生活、崇尚科学等品质,真正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

    一、讲──让学生站上讲台学语文

    語文教学中,教师讲和学生讲是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若将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全部交给学生,这就给了他们一个探究的方向。设计过程中他们还会把平时学习中的得失感悟融入其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小组合作分工,争取在课堂上采用各自不同的形式完成教学。每个人都参与设计,必然产生竞争,因此学生们会竭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努力把内容设计好展示好,以期在竞争中胜出,不让集体荣誉受损。当然,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适当的了解、指导、调控和纠偏,以保证教学不偏不漏。

    以学生讲代替教师讲这种学法的好处是学生有了学习的主体感,不是听众,而是主人。学生们经过多次这样的实践,遇到学习任务后便不再有等待感和旁观感,懂得该怎样去挖掘,怎样去设计,怎样去解决未知问题。同时,由于在上课过程中他们常常会将自己平时对语文课堂的适应点和不适应点融入其中,这将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帮助,当然,这取决于教师能否时时注意汲取和反思。

    二、读──让学生走出教材学语文

    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仅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广泛地阅读各类文学经典,便是每一个语文教师致力追求的事情。首先要求学生通读教材中推荐的文学作品,教师定期举行读书交流活动,以激发兴趣,巩固读书成果;其次指导学生做好读书计划,依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把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学段进行阅读;第三是广泛阅读现当代的美文小品,有计划地阅读教材外的文学作品,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其精神世界,有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水平。

    为促进课外阅读长期坚持下去,要不定期开展阶段总结交流活动。以读书推荐会为例,学生可以畅谈自己的读书心得;也可将作品内容配上图片,做成课件进行展示;还可以音视频的形式制作网页,配上自己的解说或诵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些做法既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和鉴赏力,以很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三、议──让学生关注生活学语文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中国读书人的优良传统,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现实中发生一些重大事件时,可以适时把课堂让给学生,锻炼学生积极思考、敏锐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深度和实际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在众人面前发表见解的胆量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这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十分有利的。

    社会热点、重大事件或者是身边的小事,取舍得当都是很好的语文学习素材。学生是可塑性最强的,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和人生,思考身边的人与事,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辩证的全面的看问题等,既能够培养他们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又能够帮助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这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写──让学生立足本心学语文

    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是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是交流的一种方式。语文课标中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可见,写作要基于本心,写自己的真实认识和思想,不能人云亦云;写作要立足生活,根据生活需要进行创作,不能生编乱造。在语文学习中,鼓励学生运用各种写作方法“我手写我心”,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悟理解,这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运用,也是精神思想的抒怀与分享,长期坚持,必能积淀知识,提升能力,砥砺品质,深化思想,大有裨益。如学生每天的小练笔,课堂辩论的发言稿,读书的心得体会,美文佳句的鉴赏,热点大事的评论,某一现象的探究等,都能调动学生的大脑,锤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讲、读、议、写,是基于学生主体的语文拓展性学习链,它让语文学习的外延增大,内涵加深,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更浓,是在大语文教学观下的一次有益尝试。只要在教学中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扎根生活,从学生实际和需求出发,教学活动就会如有源之水,充满生机和活力,就能走向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境界。

    作者单位:甘肃省高台县第三中学(73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