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档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李倩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档案不仅是资政查考的有力依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本文提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档案通过课程教材、校园文化、网络空间和实践探索等途径,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档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校园文化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档案(以下简称疫情防控档案)不仅应成为资政查考的有力依据,还应发挥其育人价值功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生动素材和实施路径。

    1 疫情防控档案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1 以丰富的载体增强吸引力。疫情防控档案多样化的载体形式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比如,广州市委宣传部联合市新闻办、市档案馆等共同发起“手印·铭记”系列活动,采集钟南山等名人手印以及2400多位广东支援湖北医护人员手印等珍贵资料。

    这些手印将被永久馆藏并通过“手印大道”成为城市独特的记忆景观。充满温度的实物档案引发观众的好奇心去探究背后动人的抗疫故事。宣传片、短视频以艺术化的叙事风格和具体而微的表达方式真实地还原抗疫场景,营造浸润式的思政场域。原创歌曲、美术、诗歌,基层的硬核喊话、快板顺口溜等抗疫文创作品形式新颖,传播力强,符合青年大学生的认知特点。

    1.2 以翔实的数据资源提升说服力。认同來源于信服,比起纯理论的说教,客观存在的事实更容易引发共鸣。疫情防控档案中的翔实数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供有力支撑。

    比如,《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于2020年3月3日到2020年7月27日每日不间断公布新冠肺炎全球疫情形势,通过南丁格尔玫瑰图展示各国的感染人数和病亡人数等实时数据,通过图形长短大小颜色的对比直观反映出各国政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效。

    1.3 以鲜明的政治立场强化引领力。疫情防控档案以不争的事实和大量的史料彰显坚定的政治立场,在波诡云谲的外部环境下筑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1.4 以独特的精神标识激发感染力。疫情防控档案中的先进典型事迹、感人瞬间是抗疫精神的生动诠释,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释放出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比如,江苏省档案馆开展“为英雄建档,让英雄留名”的档案征集活动,为支援湖北医疗队医务工作者建立“一人一档”,将广大医护人员参与一线救治的事迹永久保留。

    在征集、接收的大量档案资料基础上,联合“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制作上线“江苏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档案云平台”。该平台已收录文字及音、视频档案5000多篇,全方位、多角度地记录2820位江苏医务工作者的英雄事迹,弘扬了“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的崇高抗疫精神。

    合肥市档案馆将征集的一线档案资料深入编研,结合合肥市电视台联合打造电视品牌《档案今拾》,推出“讲述抗疫故事,弘扬抗疫精神”系列节目,诠释了医务人员医者仁心的奉献精神。

    2 疫情防控档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2.1 融入课程教材。高校要整合各方面力量,打破部门和专业限制,将疫情防控档案资源素材融入思政课、专业课,把“死”档案变成“活”教材。

    结合实际,系统整合,将疫情防控档案有机地融入教材。比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四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一部分,选用疫情不同时期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会议文件纪要和精准批示,对照疫情防控每一个阶段的具体成效,引导学生明确有效联防联控、有序复工复产,大力保障民生的档案数据背后是党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领导和核心作用。

    在专业课中,专业课教师要深化课程思政理念,深入挖掘疫情防控档案中本专业在抗疫斗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表现,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和认同感。比如,在华东交通大学的《应用翻译》课堂上,师生共同搜集抗疫双语素材,组织编辑抗疫课程思政双语教材,通过网络配音软件为视频配音,为武汉和祖国加油鼓劲 。[1]

    2.2 融入校园文化。高校可以通过宣传栏、LED电子屏、文化长廊、校园广播电视台等媒介展示抗疫先进典型事迹、疫情防控的科学知识、抗疫歌曲诗歌、标语口号等,将疫情防控档案融入校园环境。

    依托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举办抗疫先进典型事迹宣讲、抗疫精神演讲比赛、生命观辩论赛等,将疫情防控档案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依托大学档案馆(室)资源,系统开发、编纂校本疫情防控档案。例如,河南中医药大学的抗疫展厅通过实物、图文、音像等档案载体,回顾了历史上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积累的宝贵经验;介绍了学校利用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在新冠肺炎的科学防治工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2.3 融入网络空间。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高校要积极与网络技术领先的档案馆沟通,打通技术和管理制度壁垒,实现疫情防控档案的资源共建共享。加强高校门户网站建设,在网站首页开辟疫情防控档案专题,添加线上VR数字抗疫展馆的链接。

    充分利用学校和院系新媒体矩阵,面向全体师生征集疫情防控档案。例如,在学校官方微博上以“独家记‘疫”等专栏的形式,征集疫情期间的亲身经历或者身边人的抗疫故事,以日记、采访稿、漫画、图片、短视频等形式通过“两微一端”进行宣传和展示。

    2.4 融入实践探索。大学生作为此次疫情的见证者,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将实践贯穿到疫情防控档案的收集、管理和使用过程中。高校可以开设疫情防控档案编研相关选修课程,搭建档案编研第二课堂特色实践平台。

    立足高校档案馆建立疫情防控档案开放目录,在此基础上将疫情防控档案加以补充、整合和利用,结合学生社团组织举办疫情防控档案图片、实物展览,开展学校疫情防控宣传片制作,学校抗疫先进典型事迹采写,举办相关答题竞赛、知识讲座等。[2]

    大学生作为疫情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亲历者,全程参与到档案的“收、管、用”过程中,不仅是对抗疫记忆的反复强化和建构,在此过程中师生、朋辈间的互动和交流,更是唤起身份认同和群体聚合的重要“仪式”,从而不断加固大学生对于国家制度和主流价值体系的认同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合一。

    *本文系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社科联2020年度专项调研课题(青少年工作研究)“重大疫情应对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和载体研究”(编号:QSNYJ202000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