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传统戏曲跨文化传播探究
代芳芳
【摘要】河南传统戏曲是中国戏曲中具有代表性,也最有典范意义的剧种。而推动中国戏曲走向世界的关键就是戏曲的翻译和传播。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通过对中国传统戏曲英译和跨文化传播的必要性的论述,探讨了翻译的功能观和戏曲文本的翻译策略选择,从传播主体、传播信息、传播媒介和受众四个方面提出了如何实现河南传统戏曲的跨文化传播。
【关键词】传统戏曲;翻译;跨文化传播
河南传统戏曲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风格,其艺术表现方式也丰富多变,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传统戏曲的跨文化传播担负着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使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我们倡导不同文明的对话,坚持文化先行,深化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我们倡导文化走出国门的新时代,如何成功地让世界人民认识和接受河南传统戏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是我们语言文化研究者和文化传播者的重要使命。
一、“一带一路”倡议背景及河南传统戏曲跨文化传播的必要性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源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觉醒。丝绸之路,不仅是独具规模的世界贸易之路,也是世界文明由独立走向相互交流和融合、由局部沉淀走向整体变革的历史推动力和精神源泉。在“一带一路”承担的合作内容中,民心相通主要通过文艺、思想交流、人员走访、媒体合作、志愿服务等途径来奠定和深化多边合作,这些活动在思想交融、情感维护、信用建构、共识滋养方面的价值不可替代。
河南传统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推动河南传统戏曲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走向世界的关键包括戏曲的文本翻译和跨文化传播。著名学者黄友义教授认为,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国门,取决于跨文化的传播和文本翻译的质量。我们需要加强戏曲翻译工作,更好地传播我国的戏曲文化,让更多的国家和民族欣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中国戏曲翻译和跨文化传播现状
(一)中国戏曲的翻译现状
国内外有一些学者对中国戏曲翻译进行了研究。对京剧进行翻译研究的有著名学者斯科特、魏丽莎、赵如兰等。他们对京剧英译的理论、对白、唱词、上下场诗、科介说明、音乐说明、双关语、专有名词等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研究。国内也有不少翻译学者对戏曲英译进行了研究。如曹广涛在《基于演出视角的京剧英译与英语京剧》一文中提出,京剧翻译应当考虑演出需求。还有众多的翻译学者对越剧《红楼梦》进行了英译研究,出现了许多不同语言版本的翻译作品。吴其云在黄梅戏的翻译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黄梅戏的翻译要保留原作品的淳朴流畅、真实活泼的语言特点,戏曲唱腔的翻译要考量音韵、音节和表演风格,最大限度地保留黄梅戏的语言特色[1]。石琦从接受理论的角度探究了豫剧的翻译,在其发表的《接受理论视角下的豫剧唱词英译——以豫剧〈七奶奶〉为例》一文中探讨了豫剧唱词的翻译策略,提出使用韵脚保留唱词的音韵美,并建议翻译唱词中原有的修辞方法。[2]
虽然中国的戏剧剧目数以万计,研究戏曲的学者也不在少数,但翻译出版的中国古典戏曲英译本并不多,外文出版的中国戏曲剧本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远不能反映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河南戏曲跨文化传播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河南传统戏曲跨文化传播存在以下问题:
1.传播主体欠缺
中国传统戏曲传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传播方式是舞台表演。河南传统戏曲的跨文化演出的传播者有我省戏曲剧团和海外当地自发组建的剧团。河南传统戏曲最为常见的跨文化传播方式是国内戏曲剧团到国外访问演出。另外,海外部分国家和城市也成立了当地的中国戏曲演出团体,他们演出的内容与传统中国戏曲有所区别,具有西方戏剧的演出特点。例如世界著名的百老汇改编和演出了很多我国的古典戏曲。经过国外剧团改编后的剧目基本上脱离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出特点,无法保留和诠释中国戏曲的全部元素,因此很难使海外受众感受中国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另一种传播方式是海外华人或戏曲爱好者自发组织和建立的戏曲剧团。这种剧团在许多国家存在,但未形成规模,影响力有限。还有一种方式是戏曲的文本传播,这需要译者多年的努力。
回顾豫剧跨文化演出的传播历程,其跨国演出大部分属于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活动。政府部门对中国传统戏曲的推崇和保护为我们的戏曲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但也存在弊端,不可避免地令戏曲传播的内容受政治意识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不能实现推动戏曲文化传播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河南传统戏曲的传播途径,造成戏曲文化并未真正走出去。
2.传播内容不完善
虽然中国戏曲在海外演出的机会日益增多,但在传播内容上仍然不够完善。在戏曲演出曲目选择上,有些剧团为了使演出内容符合海外受众的审美和需求,设计了类似于西方舞台剧的表演,虽然这种改变使海外受众容易接受中国戏曲,但不能完全展示中国传统戏曲的原有特点和魅力,因此并没有达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3.缺乏对受众的调查分析
传播者从事传播活动的目的在于對受众产生某种影响。跨文化戏曲传播是否能对海外人士产生积极的影响,需要我们系统地调查分析。然而,目前大多数戏曲演出的举办者往往忽略了对受众的调查和分析,只考虑如何将传统戏曲展现在海外受众面前,侧重于考虑文化输出的方式和内容,而忽略了调查分析受众的需求和演出在受众中的影响。笔者认为,在演出之前,有必要简要介绍相关的豫剧理论和知识,突出豫剧的独特戏曲特征,让豫剧所包含的语言艺术和表演特点传达给海外观众。
4.传播效果不够理想
中国传统戏曲的跨文化传播,大多是政府官方举行的演出活动,没有收集海外观众的反馈,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戏曲演出效果的研究。另外,我国戏曲的表演目的还只停留在展示中国传统艺术上,并没有真正使海外受众接受和理解中国传统戏曲独特的文化底蕴。在豫剧海外演出中,能吸引海外观众产生兴趣的是豫剧的特有服装和扮相。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海外受众对河南传统戏曲独特的唱腔和舞台表演风格并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其原因可以归咎为文化差异,但传播主体自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扩大我国戏曲文化世界影响力的战略高度来严肃对待河南戏曲的英译及跨文化传播问题,分析和探讨传统戏曲的独特语言特点和艺术风格,以期探索出在翻译和传播中保留我国戏曲艺术的完整性和原始性的途径和方法。
三、传统戏曲英译的理论依据和策略选择
翻译和人类历史一样古老,正所谓“洪荒造塔语言殊,从此人间要象胥”(马祖毅,l986:3)。翻译理论是在口译和笔译实践的基础上抽象、总结而得来的。笔者认为,功能翻译理论可以为中国传统戏曲文体的翻译提供策略上的指引和方法上的指导。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它是一种包含了多个群体在内的复杂行为。
我们可将戏曲文本翻译中戏曲翻译的目的和功能作为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的依据,最大限度地传递戏曲文本的原有信息。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观众的接受能力,使译文在非汉语的语言交际环境中被理解和接受。另外,还要全面考虑戏曲原作者的意图,结合观众接受度选择相应程度的语言词汇来翻译戏曲文本中的方言。
结合功能翻译理论和河南传统戏曲的语言特点,笔者认为戏曲翻译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缺省现象,这时应当尽量采用异化译法,尽可能保留戏曲文本特有的语言特点和独特风味,同时贯彻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避免文化误读。
译者还需具备跨文化意识,总结和归纳出汉语与目的语的不同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把握目的语语言表达的习惯。戏曲英译首先要遵循的原则是保持戏曲原有的语言特点和真实性。如果在戏曲英译中,只迎合目的语国家的人群而摒弃民族性的原则,就会扭曲戏曲形象,造成文化误导。
另外,对于以文化传播为目的的传统戏曲英译,笔者认为有时可以采用翻译加注解的翻译策略。对于汉语语言文化独有的称谓、谚语、双关语、成语等语言,或古典戏曲作品中富有意境和诗意的内容,可以加注释,最大限度地体现汉语语言的博大精深。
四、如何实现河南传统戏曲的跨文化传播
中国传统戏曲的跨文化传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中西方社会环境的差异,不同受众人群在理解戏曲作品的内涵时,受到本土语言文化的限制和影响,可能出现文化误读。
在“一带一路”倡议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笔者认为,中国戏曲的演出传播离不开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媒介和受众四个方面的相互配合。具体办法包括:
(一)推进河南戏曲对外传播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曲艺对外传播专业人才
河南传统戏曲要想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取得令人满意的传播效果,需要培养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专业人才,不断壮大戏曲文化对外传播主体队伍。河南省文化和宣传相关部门对传统文化传播的支持和鼓励,为河南传统戏曲海外传播创造了基本条件。河南省专业的豫剧演出人员可以为海外戏曲剧团提供唱功和表演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其进行人员培训、演出设计和剧本编排,在理论知识层面和戏曲舞台表演层面给予支持和引导,让海外爱好河南戏曲的人士真正学习到河南传统戏曲的精髓。
(二)在剧目内容的选择和演出形式上做到精益求精
观众是一个大众化的群体,他们的文化层次和教育背景不同,不可能体会每一句台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但他们能享受到戏曲表演所带来的艺术快感。对普通民众的戏曲表演,应当选择受众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剧目,调动观众的积极性和观看兴趣。对具备一定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的海外受众,可以选择最经典的和最有代表性的剧本,戏曲剧情中的人物冲突和情感宣泄能够引起海外观众的共鸣。
(三)河南传统戏曲要受到海外观众的欢迎,必须在保留戏曲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创新
我们需要对河南传统戏曲进行改良和创新,在满足政治外宣的前提下,提倡进行商业演出,在保留河南传统戏曲特色的同时缩小中西方艺术表演上的巨大差异。
(四)尊重国外受众的审美心理
我们提倡戏曲的跨文化传播,尊重海外受众的审美心理。在传播传统戏曲文化的同时,收集海外受众的反馈,了解其审美差异,在保留我们传统戏曲元素的同时尽量满足不同地区人群的审美要求,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笔者这里讲的研究受众的心理和需求,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外国人改变传统戏曲的本来面貌,而是要灵活运用跨文化传播技巧,规避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误读。在传播过程中,必须坚持文化传播中的主体地位,调查分析受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需求等,在跨文化传播时做到知己知彼。
五、结语
传统戏曲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财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河南戏曲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将河南传统戏曲成功地传播到海外,需要翻译者对戏曲文本翻译的字斟句酌,以及戏曲表演者和文化传播者多方面的努力。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传统戏曲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戏曲表演家、译者和文化传播者的共同努力下,相信河南传统戏曲的跨文化传播前景会更加美好。
(本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項目编号:2017BYY002)
参考文献:
[1]吴其云.架起通向世界的桥梁:英语黄梅戏《天仙配·路遇》翻译札记[J].黄梅戏艺术,1987(4):97-99.
[2]石琦.接受理论视角下的豫剧唱词英译:以豫剧《七奶奶》为例[J].考试周刊,2011(7):58-62.
(作者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
编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