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地区农用地盐碱防治思路探讨

    郑建宗 龙宝忠

    柴达木地区有农用地约60万亩,气候独特,环境原始,农业生产得天独厚,是青海省农业生产和绿色产品主要基地之一,其中小麦单产曾创造过超吨奇迹,巴隆青稞、红紫皮大蒜、宗加马铃薯、柴达木枸杞等营养丰富口味纯正深得消费者亲睐,在青海西藏乃至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但是,土地盐碱化以及盐碱危害已经成为生产中主要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牧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乡村景观建设,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如何防治盐碱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 自然概况

    柴达木地区位于东经90°05′~99°45′,北纬35°02′~39°20′,东北高,西南低,四周高,中间低,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和经纬地带性,区域性差异大。境域平均海拔2700——3200m,年平均日照时间3009——3532h,年≥5℃积温1180℃,年最高温度+28.8℃,最低温度-29.3℃,平均温度≥+2.1℃,日温差12.6——17.8℃。无霜期87——131d,年降雨量35——290mm,蒸发量1358——526.1mm,集中分布在6、7、8、9四月中。土壤形成因素单一,熟化缓慢,有机质含量低,盐分含量高,并随土壤类型不同而有明显差别,如棕钙土,PH≥8.40,有机质含量≤0.22%,全盐量达1.60%,农作物难以取得好收成,甚至不生长。

    二、盐碱危害

    盐碱指土壤中可溶性盐分含量达到对一般农作物生长有危害性的土壤。它对作物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增加土壤盐分,导致植被生理干旱和失调,通常使植株聚然死亡;二是水解产生致碱离子OH+和CI-、Na+等离子腐蚀根系毒害作物,其影响随土壤盐分含量高低而不同。根据对德令哈地区观察:轻度时,植株生长发育缓慢。以小麦分蘖支数为例,一般是无影响状态下分蘖总数的3/5——4/5,其在生长高度也有明显差别。中度时,植株生长十分缓慢,甚至不生长,叶尖发黄,分蘖数是未受到影响状态下植株分蘖数的1/2,甚至不分蘖。重度时,多数植株叶片失绿变黄、灰、铁锈色,暂时处于休眠状态,如灌溉不及时则死亡。

    盐碱对土壤影响表现在组织结构性不合理。盐分构成简单,在水溶液中水化半径小,亲和力低,形成大量的简单土壤胶体和游离状态离子,通常导致土壤有水时呈“稀糊糊”,无水时“干梆梆”,表层松紧度高,通气性差,同时,由于在蒸发作用表土易形成膜状盐盖,影响土壤与地面气体交换以及土温肥力状况,进而影响土壤理化和植株生长活动。2003年都兰县中庄村数户春播农田因降雨土壤表层板结,作物出苗率不足,直接影响到当年收成。

    三、盐碱活动特点

    盐分溶于水,在土壤溶液中形成阴阳离子,实现相对平衡。土壤中盐分容量与土壤水分呈正相关关系,土壤中盐分含量高则需要土壤水分量相对则高。土壤中溶液在土壤组织结构中随土壤水分饱和程度发生移动,当土壤溶液重力大于土壤对溶液的吸附力时,土壤溶液则向下移动,当土壤表层蒸发干旱土壤溶液则向上移动,移动结果将使盐分聚集于土壤表层或停留于土壤底层和流失地下。柴达木地区弃耕地土壤表层盐分聚集量常达土壤盐分总量的2/3以上。

    四、治理思路

    (一)坚持原则

    1.标本兼治,持续利用。在建设过程中,在解决当前危害作物的同时,要高瞻远瞩,从土壤改良基础做起,有条不紊地开展治理工作,保持农业生态系统功能正常发挥,实现绿地持续利用。

    2.因地制宜,经济治理。柴达木土地类型不一,各地盐碱危害主体因子不同;同一类型其危害不同,农作物抗盐碱性能有差别,因此,在治理中,要结合建设地盐碱危害具体情况分门别类进行防治。同时,结合当地状况,开发资源,就地取材,减少资力投入,提高防治收效。

    3.方法简便,科学有效。防治盐碱危害是群众性工作。方法要简单得当易行,方式要丰富多样,易于群众操作,治理目标明确,效果明显,做到通俗易懂,切合实际,突出根本。

    (二)防治策略

    1.保持植被与立地条件高度适宜。根据人工绿地功能作用确定植被建设种类,在此基础上,结合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人为设施条件确定建设品种,保持植被建设与立地条件相对统一,实现两者在客观上完全整合。

    2.建立灌溉与盐碱制动系统。根据土壤盐碱活动特点,利用水资源,制定排灌计划,控制危害:一是定期灌溉,通过重复冲洗,使盐碱危害始终保持在一定限度内;二是定量灌溉,根据土壤盐碱因子含量确定灌溉量,保持灌溉“水盐”浓度无害化,防止灌溉过程中盐碱次生危害;三是灌排结合,有条件的地区,在进行灌溉的同时,设置排盐系统,将溶解于灌溉水中的盐碱因子排出土壤,防止发生次生盐碱影响。

    3.保障植被营养与肥力供给平衡。严格遵守植物营养最小因子法则,探索土地报酬递减效应,盐碱地土壤肥力供给规律,优化营养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供给水平,保障作物营养供需平衡。做到:一是营养全价化,即根据植被营养需要科学合理配置肥料;二是营养适量化,充分估计盐碱对营养吸收影响,科学合理确定施肥量,确保作物吸收不受盐碱干扰;三是补充适时化,按照作物不同生长发育节律,建立营养供给机制,及时补充营养,满足作物生长需要。

    4.完善土壤肥力调节机制。以增施有机肥料为突破口培育和建设土壤团粒结构,建设土壤营养存释载体,充分利用植被残枝落叶、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粪便等有机废弃物,开发有机肥料,变废为利,建设和保护耕地;结合土壤质地状况,加砂改粘,加壤改砂,调节土壤气体交换组织,提高保肥保水能力;定期中耕除草,防止土壤表层板结,畅通气体交流通道,促进植被土壤呼吸,提高肥力利用效率;结合作物营养建设和治碱排灌,如期施肥灌溉,优化土壤水气热肥要素,营造植被生长发育环境。

    土壤是一个动态复杂系统,具有开放性,在治理中要因害而治,综合治理,实现与农作物生产吻合。在现实中有很多典型的成功事例,如德令哈等农场,当初土壤质地轻含盐量高,播种不出苗,栽树不发芽或发芽不生长,经过几年改良,作物生长茂盛,加上合理规划,农田景观如画。

    (作者单位:海西州草原站、德令哈园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