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数据内涵外延,理解数据作用价值

    李维明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对科学发现、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理解数据的作用及价值,对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学会数字化生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要求通过“数据与数据结构”模块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据(包括大数据)的作用,并能够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描述数据的内涵与外延。

    ● 数据的内涵与外延

    什么是数据的“内涵”和“外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对“数据”作了如下定义: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是信息的载体,是计算工具识别、存储、加工的对象。这个定义从信息及加工的领域进行概括,更为接近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范畴。这就是数据的基本概念,也就是数据的“内涵”。

    近年来,移动通信和云计算等技术的革新潜在生成了“大数据”,这样,“数据”不再只是计算工具所处理的对象或信息的载体,还成为人们获得信息、推动信息社会发展的一项动力来源,这也就是“数据”概念的重要“外延”。

    ● 数据的作用与价值

    《标准》在必修模块中,也提到了认识“数据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价值”,但仅仅侧重于初步的感受。而在本模块中,则要求“理解”数据的作用及价值,并将其意义提高到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学会数字化生存”的高度。近期连续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明确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并列,并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全面提升数据要素价值,建立数据资源清单管理机制,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提供了政策依据、改革方向,由此可见数据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多么重要。

    至于数据的具体作用与价值,《标准》中提到了三个方面——数据作为新的原材料、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这就是理解数据作用与价值的切入点。在大数据时代,人们生产数据产品,提供基于数据的服务,都必须要有数据可供加工,这时数据就扮演着原材料的角色。例如,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商家可以获取用户浏览、收藏、购买商品的数据,并以此作为原材料可以分析出用户的购买偏好,从而精准地推送相应产品广告信息,进而获取利益。又如,某公司不销售发动机,而是将发动机租赁给航空公司使用,按照运行时间收取费用,该公司通过大数据监测发动机运行状态,将数据作为其生产资料,科学诊断和维护,提升发动机使用寿命,获得的经济回报高于发动机销售。再如,数据中心利用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为各行各业提供多样化的数据服务,发挥了基础设施的重要作用。如此等等都很好地体现了数据的价值与作用,所以有人把数据称为“21世纪的石油和金矿”,这是有道理的。

    ● 教学建议

    有关数据的内涵与外延、有关数据的作用与价值,不能只看看定义,而是要通过实际例子去发现,去了解,去认识,去理解。基于此,在教学中就应该通过项目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研究数据实际应用的案例,从探索中认识、理解数据的价值和意义。

    在项目教学实施方面,各版本教材都有不同的结合实例的项目案例设计。例如,某教材结合“数据与社会关系的调查”项目,引导学生提出项目学习方法和流程,确定主题,制订方案,开展探究活动;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数字、数值和数据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分析数据的社会应用;再通过物流数据,分析数据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了解数据与社会各领域的关系,理解数据在社会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又如,某教材通过“气象数据及其應用”认识数据的价值,了解数据的应用,走进数据的时代。由此可见,教材为项目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实际的案例和实施的素材,教师们只要认真钻研、灵活运用,就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更为具体的教学建议,在本期刊载的几篇文章中可以看到,这里就不再赘述。希望教师们明确数据的内涵与外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数据,作用与价值,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