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两岸企业共同开发国际市场问题研究

    陈森森 刘冰 丁倩

    摘要: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两岸企业发展提出挑战,本文认为新形势下两岸企业要合作开发国际市场,这不仅有利于双方更好应对国际市场需求变动和国际竞争,还有利于双方取长补短,培育共同利益。通过分析新形势下两岸企业合作开发国际市场中遇到的合作项目层次不高、交流合作流于表面、合作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提出合作技术创新、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落实政策法规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两岸企业;国际市场;创新;合作

    近年来,两岸经济发展相继进入转型期,一方面,大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战略因低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备受挑战,与此同时,台湾受制于市场规模的限制及国际竞争的压力,在全球价值链中逐步丧失传统竞争优势,两岸企业竟合趋势明显。早在2005年时任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在访问大陆时就曾呼吁两岸应进行策略联盟,共同开发和制造产品,合作赚世界的钱。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要“以互利共赢方式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在国际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结构悄然变化的今天,两岸企业合作开发国际市场是两岸企业提升国际市砙赫匚唬匦虏斡肴蚣壑盗吹?题中之义。

    1 新形势下两岸企业合作开发国际市场的现实意义

    1.1 有利于两岸企业更好应对国际市场需求变动和国际竞争

    金融危机后,西方发达国家多年来形成的赤字财政难以为继,海外进口需求减少,对大陆和台湾众多的中小外贸型企业发展形成挑战。与此同时,新型经济体发展势头迅猛,凭借丰富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成为跨国公司投资‘新宠”,这对原本在国际分工中靠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利用自身资源及劳动成本,享受国际分工中制造环节后发优势的两岸企业来说,无论从产品结构上还是在国际竞争上,都面临着较大转型压力[1]。随着研发技术不足、生产成本逐年提高,先前参与全球供应链中低附加值环节的两岸企业正面临来自西方发达国家高端产业的排挤和来自新兴市场低端产业的挤压,因此两岸企业通过合作,自主创新,联手进入国际市场,共同应对国际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的变动显得尤为重要。

    1.2 有利于两岸企业取长补短,培育共同利益

    当前,大陆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台湾重点规划的“六大新兴产业”及“四大新兴智能型产业”具有很大共同性,两岸企业联手进入国际市场产业合作空间巨大。通过两岸企业联手共同开发国际市场,一方面可以使台湾企业在岛内资源有限及经济增速放缓的双重压力下,借力大陆市场的通道和近年来的高速经济增长,与大陆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红利,实现存续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大陆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并利用台湾企业积累的丰富的国际市场经验和长期经营的国际市场通道,特别是服务业方面的有效做法,提升企业国际竟争力。[2]总之,两岸企业在竞合的原则下携手开拓国际市场,优势互补,有利于双方在国际竞争中打造新优势,掌握主动权。

    2 新形势下两岸企业合作开发国际市场的主要困境

    2.1 研发薄弱,两岸企业合作项目层次不高

    当前,两岸中小企业在参与全球供应链的过程中主要从事非技术性环节,如加工、包装等,基础研发能力较弱。台湾中小企业产品主要以模仿和改良创新为主,缺少自主创新,因担心产品被大陆企业模仿,所以与大陆企业在合作上多以生产要素合作为主,通常台湾企业会在大陆构建独立的研发体系,将大陆定位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生产基地或物流中心,将企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留在台湾。例如,台湾某知名电脑公司表示产品关键部件的研发都在台湾完成,只有包装材料这种低附加值的原材料才会在大陆寻找新供应商。因研发规划及投入不足,两岸企业缺少共同开发设计的国际品牌及相互认可的研发技术标准,产品雷同性大,进入国际市场结构单一,竟争力不足。

    2.2 互信不足,两岸企业交流合作流于表面

    虽然两岸同根同种,但由于半个多世纪的分隔,双方所沿用的经济制度、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所衍生的社会习惯存在一定差异,再加之陈水扁、蔡英文等执政当局对两岸经贸关系的种种限制,台湾企业对与大陆企业合作顾虑重重。加之台商在大陆投资企业基本都是中小企业,受台湾“群居链”和“抱团思想”的影响,[3]在企业合作中更倾向于利用在台湾本土已有的关系网络,与大陆企业合作有限。如在东莞,自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家台湾制鞋企业投资建厂以来,已有近千家台湾鞋厂涌入东莞,形成台商鞋业产业集群。此外,两岸企业缺乏合作的利益联结机制,双方合作动机及合作方式模糊,合作的总体规划和信息化综合平台缺失,信息不对称间题明显,导致两岸企业合作流于表面。

    2.3 制度缺失,两岸企业合作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虽然随着ECFA的签署,两岸已由单项投资转为双向投资,但由于大陆政府在经济中对两岸合作中各类财税、分配政策影响较大,台商投资风险较大。当前,两岸企业合作制度缺少整体规划。主要表现在,首先,投资保障协议尚未系统制定,不利于两岸企业双向投资的开展。其次,由于许多台商通过国际中的第三地投资大陆,但两岸企业租税合作及交流机制尚未建立,所以在合作的过程中难以判断是否存在重复课税问题,台商投资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再者,由于大陆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组成复杂,涉及法律、规章、条例解释、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等,在法律和规章中缺少统一的知识产权总则,不利于未来两岸企业在技术研发及合作创新时明确权责范围,保护共有知识成果。

    3 新形势下两岸企业合作开发国际市场的对策建议

    3.1 合作技术创新,建立两岸自有国际品牌

    当前,随着国际市场环境和竞争结构的变化,两岸企业发展中各自面临着源自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及市场资源瓶颈等转型升级的压力,为此,在技术上合作创新产品,已成为保持两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首先,要成立两岸企业研发联盟,共同设置两岸企业研发实验室及工作室,对两岸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产业和关键产品进行总体规划。其次,重点配合新兴产业,进行自主技术创新。两岸新兴产业是两岸企业摆脱国际分工中低端价值链的核心,对两岸产业转型至关重要,为此,两岸企业可重点在节能环保、绿色能源、生物科技、新兴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等两岸共同重点发展的产业合作人手,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大陆在基碵档募际跹蟹⒂攀坪吞ㄍ迤笠翟诓?商品化创新方面的优势,选择市场前景广阔且发展潜力大的产业共同创新研发自主关键技术,制定产业技术标准,突破关键技术。[4]最后,合作创新设计产品,建立两岸自有国际品牌。[5]在当前低成本外贸出口模型遭遇挑战的现实下,两岸企业必须在技术、品牌及服务等方面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因此,可通过两岸企业研发联盟,加强产品创新设计,融入东方文化,在创意包装、精品加工、品牌内涵等方面提升產品附加值,由原来的生产代加工变为共建华人自主品牌,共同开发布局国际市场。

    3.2 加强交流了解,搭建两岸企业合作公共服务平台

    信息不对称是两岸企业互信不足的关键原因,因此要健全两岸企业服务体系,设立专职两岸企业行政服务机构,统筹协调企业合作发展中的各项间题。各级服务机构应定期举办各类两岸企业合作论坛、投资说明会、商品展销会等活动,帮助双方更好交流。其次,搭建两岸企业合作的公共信息平台,对企业提供教育培训、知识产权、投融资、市场推广、政策咨询等服务,使两岸企业在互联网上可以一站式解决合作过程中的企业搜索、人才招聘、投资融资、供应服务、管理营销、政策咨询、物流服务、知识产权等问题。可定期举行两岸企业行业交流及跨行业交流活动,让企业定期信息交流,相互提供资源,达成合作共识。最后,加强两岸企业智库建设,可通过举办两岸企业家发展论坛、两岸民间精英论坛、两岸创业创新论坛等活动,汇聚两岸有识之士集思廣益,研讨交流与合作中的各种间题及对策。

    3.3 落实政策法规,优化两岸企业合作营商环境

    两岸企业深入合作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因此需要从制度层面人手,尽快制定和落实各项政策法规。首先,根据两岸企业的不同性质和规模,尽快制定具体的税费减免及投融资规则,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创业型企业制定优惠的税费政策,完善其投融资通道,建立健全两岸企业的投资保障协议。其次,建立两岸区域贸易协定下的争端解决专门机构,成立专家小组,明确权责范围,对两岸企业在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中的争端进行磋商、斡旋、调解或调停等活动,协助解决争端。最后,由于当前我国法律中对于企业侵权案件的单独法律法规详细文件还比较缺乏,因此为保护两岸企业的商业机密,加速合作进程,建议制定《企业商业机密保护法》、《知识产权侵权法》等文件,详细制定各类侵权条例,惩治两岸企业间的侵权行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参考文献:

    [1]荻夫.两岸产业合作的现状、挑战及推进路径分析[J].现代台湾研究,2016,(6):69-74.

    [2]王宏.新形势下两岸企业合作“走出去”问题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9):156-162.

    [3]李非,赖文凤.推动两岸中小企业的交流与合作[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1-11.

    [4]李沃墙.福建自贸试验区下两岸产业合作先行先试发展研究[J].发展研究,2017, (7):45-47.[5]戴肇洋.两岸产业交流之下企业合作策略[J].发展研究,2011,(10):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