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对我国城市发展启示研究
梁敏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更多的人向城市聚集,使得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在扩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是一本以普通人的视角审视城市发展问题的经典名著,其中很多思想对于中国的城市发展有借鉴之处,本文以该书为切入点,通过雅各布斯的城市多样性的视角,分析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应对之策,以及如何将这些措施运用到我国的城市发展当中。
【关键词】城市多样性;城市发展;启示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8-0060-02
一、 前言
2015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表明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经济有了巨大发展,工业化也取得了效果,但是与之不平衡的是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始终滞后于工业化,这势必会造成畸形的城市发展。我国1949年进入城市化,距今也就60多年的历史,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整整晚了近100年,这其中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中国在今后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参考他们的发展模式,使得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于理性化;劣势是中国的城市化只在起步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处于成熟阶段,巨大的差距使得中国一些城市管理者采取一切办法缩小差距,盲目的追赶让城市化的发展偏离中国自身道路。现在城市管理者面临的是怎么在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发展问题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使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更有利于人民的生活。
二、 《美國大城市的死与生》背景介绍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城市的发展被城市管理者理解为建筑的延伸和美学的显现,面对这种理念带来的问题,美国颁布了法律来纠正,企图改变工业城市的贫困面貌。二战后,伴随着经济的复苏和美国生育高峰期的到来,使得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城际高速公路的建造造成了城市的郊区化,市中心越来越衰落。
1954年《联邦住宅法》针对城市中心衰落的局势,要求对住宅区进行重建,并提出了“城市更新”的口号,重点放在发展城市的中心位置,为了美学的效果,建造统一规划的高楼、扩展街道、清理小商铺,改造贫民区。在改造过程中,拆除了老建筑,缩减了规模比较大的公园,在其周围建造了高级商业区和办公大楼。这些改造虽然给城市带来了经济价值和表面的活力。但是隐藏的问题却无法避免:如交通堵塞、城市污染、高犯罪率等。这时许多有识之士进行反思,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其中就包括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是雅各布斯在经历了这些诟病后从普通人的视角对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做出的反思,雅各布斯以其果敢的勇气挑战了正统的城市规划,给当时美国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雅各布斯在书中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了美国城市发展的问题和纠正措施,引起了普通大众强烈的共鸣,其人文关怀的视角对美国乃至全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划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当时正统地位的城市规划学院派相比,雅各布斯多少都有点边缘和非正规,但是雅各布斯以其深刻的城市日常生活体验,感受到了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点。[1](P.107)
三、城市的多样
本文从街区、街道的意义,城市的多样性,城市发展的建议三个方面诠释雅各布斯的城市发展思想。
(一)城市街区、街道的意义
在城市发展的初期,街道的主要功能是交通,因此街道的设计要为交通服务,设计的原则也是使交通更加通畅,基于此城市的街区要宽而长,尽量减少十字路口。现代主义规划的代表人物勒·柯布西耶认为,在城市中应改变沿街建筑密集的状况,应增加道路宽度及两旁建筑的间距,减少道路交叉口或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2](P.95)这种设计原则主导了当时城市化的建设,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但是随着城市扩展,人口和机动车的激增,这种机械化的道路设计带来了很多问题。
宽敞的街道有利于机动车的行驶,但是街道周边的狭小不利于行人的行走,减少了街道的人流量,特别是夜晚和人流稀少的时候,街道的犯罪率会大幅增高,居民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安全感的丧失让街道更加冷落。雅各布斯分析到,如果街道有利于人们的出行,那么街道的商店、饭店及其他生活服务设施会慢慢开展起来,这样穿梭在街道的顾客会持续增多,街道行人的目光从某种程度上说成为街道的安全监视器,雅各布斯称之为“街道的眼睛”,让犯罪团伙无处下手。充满商业气息和人行道的街道促使人们聚集于此,在长时间的“碰撞”过程中,会发生一些公共接触,这成为居民交往的渠道,使居住隔离的人们可以沟通,让陌生的人们经过多次的偶遇变得熟悉彼此,打开隔阂使得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街道安全和交往的功能是孩子同化功能的前提,当前两种功能显现时,街道就会更加具有人的气息,城市的活力自然能够吸引孩子在街道玩耍,街道丰富多彩的故事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同化孩子的心灵。丹麦的著名城市设计学者杨·盖尔(Jan Gehl)通过一组调查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虽然年龄不同,但大部分儿童的户外活动时间仍用在地区道路上或道路两侧。[3](P.143)
(二)城市的多样性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将复杂的城市规划简单化,认为单一的美学意义上城市规划是每个城市所必需的,会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活力,但是这样的规划理念会导致城市的千篇一律,城市的特色将会消失。雅各布斯认为如何将城市的不同用途综合起来应该是城市规划考虑的问题,每个城市有其特色,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规划城市,这样的城市规划才会适合居民居住、有“人情味”,才能满足不同群体。因此城市的规划就要具有多样性,雅各布斯总结了城市产生多样性的四个条件:
1.城市的基本用途必须混合。这样才能吸引不同群体在一起进行商业活动,商业活动是城市活力的来源,缺少了这个条件,城市将是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
2.街道尽量短。长街道给居民一种隔离感和无助感,但短街道有其天然的优势,雅各布斯认为,频繁和短小的街道是非常有价值的,它的通达性更好,能够给步行者以多种选择。同时沿街的商业点也会增加,促进多样性的形成。[2](P.95)
3.老建筑的多样性。老建筑体现了城市的文化特色,增加街道的活力。老建筑和新式建筑相容交错带给过往人们一种舒适感,城市的吸引力油然而生。
4.人口的密度要达到一定的度。这样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使公共设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高密度的人口会促进街区生活的活跃程度,增加城市的多样性。
(三)城市发展的建议
雅各布斯从普通人的视角给城市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雅各布斯建议城市多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的数量。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公共交通的发展,缩小马路空间,建设短小的街道,便于人们的出行,缓解交通压力,同时减轻城市环境污染的问题。
其次,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应把贫民区或低收入住宅区取消,这些也是城市的一部分,城市光鲜亮丽的背后是这些低收入住宅区的人们贡献的结果,他们是城市能够运转不可或缺的一员,因此城市的发展应该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
最后,城市管理要遵循多样化的原则,要立足于本地城市的特色,特别是城市的建設要体现城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雅各布斯提出了城市规划的目标应当是提高城市活力,促进城市多样化,在管理结构上,需要划分行政地区,将横向管理与垂直管理相结合,提高工作效率。
四、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城市建设是我国目前城市化的重中之重,规划得当能够促进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若规划不当将会引起许多社会问题,阻碍城市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还处在加速时期,很多城市管理者将政府业绩摆在第一位,不考虑大众的建议,特别是很多城市是在“拆”的过程中建设起来的,这些管理者认为拆掉一批贫民区,建设一批高楼就代表城市的发展,殊不知这些城市建设理念是将城市发展引向错误的方向。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里面的很多思想值得我们去借鉴。
(一)促进城市的多样性,保留城市的特色
城市特色是城市的“根”,是城市发展的宝贵价值,居住在这所城市的人们才能感受到城市的归属感和亲切感,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爱护城市,才能贡献自己的一切。古建筑、老住宅是城市特色的名片,发扬好这张名片的作用就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规划好这些建筑和新式建筑的位置,促进城市的多样性。如哈尔滨巴洛克的修建体现了城市的现代性,但是没有保留好城市的特色。
(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增强城市活力
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理念与实际行动相脱节,这从根本上反映了理念和行动的不一致性,口号很响亮但却不做。可持续发展城市是减少城市污染、交通拥堵、犯罪率低下的城市,是让人民感受到公平公正的城市。政府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要从各方面进行考虑,既要考虑到城市上层人民的需求,也要重视下层人民的利益;既要从经济方面,也要从生态方面;既要从政治方面;也要从文化方面。只有考虑了各个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会实现,城市的活力才能增强。
(三)重现城市本性,重视人性的需求
城市本性是城市的灵魂。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我们的城市建设者往往只考虑到了城市发展的速度,忽略了城市的本性,造成了城市建设的不适应性,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城市本性是建立在城市活力、人们的归属感、认同感、安全感、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的基础之上,缺少了这些基础,城市将是一部没有生命的机器。雅各布斯在这本书中分析街道的意义其实是要城市管理者重视人性的需求,体现城市是为人们服务,这与正统的城市规划者的“美学和科学”的逻辑正好相反,体现了雅各布斯“妇女眼光”的独特性。城市从根本上说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如果只考虑到了城市的美学和统一性,失去了城市作为人居所的主要功能,那么这个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就是失败的。只有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感受到了城市人性的一面,且从各个方面感受到了城市的规划者和设计者是在为他们着想,这样人们才会愿意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城市才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鲍磊.多样性、复杂性与自然化——读美国大城市 的死与生[J].读书时空,2005.
[2]宋云峰.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及其对我国旧城区复 兴的启示[J].随想杂谈,2007.
[3]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