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亲密度与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关系:自然联结与亲社会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高健 王小禹 刘娟

    

    

    

    [摘 要] 创造性人格是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力。幼儿期是个体创造性人格发展的萌芽期,培养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可以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研究采用亲子关系量表、学前儿童自然联结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以及学前儿童威廉斯量表,对2667名幼儿母亲进行调查,以探讨母子亲密度与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关系及自然联结和亲社会性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母子亲密度、幼儿自然联结、幼儿亲社会性与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之间显著正相关。母子亲密度对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具有直接正向预测作用,并通过幼儿自然联结和亲社会性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自然联结和亲社会性在母子亲密度和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建立良好的母子关系,提升母子关系的亲密度,增加幼儿与自然的接触,提高幼儿的自然联结水平,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幼儿的亲社会性,均有利于促进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发展。

    [关键词] 创造性人格特质;母子亲密度;自然联结;亲社会性

    一、问题提出

    创造力包括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两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思维能力,更是一种人格倾向。[1][2]创造性人格是个体在进行创造性活动的過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较为稳固且统合的人格特征,[3]它是创造力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够促进和激发创造性潜能的实现。[4]幼儿创造性人格是指幼儿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心理特征和幼儿在活动中对自我角色、能力的意识的总和。[5]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公认的重要特质成分包括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和挑战性。[6][7][8]幼儿期是创造性人格发展的萌芽期。由于幼儿思维发展的局限性,其创造力更多地体现为创造性潜能及创造性个性的表达。[9]研究证明,4岁是幼儿创造性人格发展的关键期。[10]皮亚杰也指出,5岁以前是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发展的特殊时期,是创造力表现最活跃的阶段。[11]因而,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培养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有利于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影响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体差异性、后天环境以及社会关系。[12]研究证明,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发展受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影响,幼儿情绪性与创造性人格呈显著正相关,[13]拥有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幼儿一般具有独立自主、勇敢、爱冒险、爱探索、好奇心强、有毅力等个性特点。[14]所以,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发展尤其受到幼儿情感、个性以及社会性发展水平的制约。

    母子亲密度是幼儿情感及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体现,它是指母亲与子女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而母子关系即建立在血缘和共同生活的基础上,母子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包括母子之间情感和行为方面的亲和与冲突。[15]拥有良好、和谐、积极的亲子关系的家庭,具有较高的母子亲密度,其子女的偏差行为较少、社会适应能力与生活适应能力较佳,且认知能力、创造能力也较高。[16]国内也有研究发现,积极温暖、支持性的亲子关系与创造性人格特质存在正相关,而消极的亲子关系则与其呈现负相关。良好的亲子互动和教师行为能增强幼儿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塑造幼儿的创造性人格特质,激活幼儿的创造动机和热情,[17]可以促使幼儿在有潜力的领域展现出自身的创造性人格特质。[18]由此可以推测出母子亲密度可能会正向预测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

    自然联结可能通过认知和情感两条路径形成,它包含个体对人与自然一体化关系的认同,以及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结,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质量。[19]母子亲密度越高,意味着母子间的关系越和谐。在母亲的支持下,幼儿会积极对外界自然环境进行探索,从而建立良好的自然联结。个体的自然联结水平越高,就越有利于个体生命的成长和发展,还会促进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发展。自然联结水平高的个体可能会更具有冒险精神,更容易与人相处,具有更积极的心理特质,而这会为个体提供更多的应对困难和压力的方法,使个体更加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以及日常的麻烦。[20]温斯坦等人进行实验研究发现,个体经常处于自然环境之中,会增加自我超越的价值。[21]因此,高水平的自然联结可能会使个体更加具有冒险性和挑战性。还有研究表明,与自然接触可以提高人们的内部动机,增强内在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促进其对自身和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22]由此可见,自然联结会激发个体内部探索动机,使个体更加关注自身感兴趣和好奇的事物。此外,在控制了一般情绪状态和幸福感之后,与自然联结更紧密的个体偏好创新和整体的认知方式,[23]因为创新者会展开想象,产生尽可能多的想法,热爱自然者也会采用各种方式和自然发生联结。[24]上述研究中提到的冒险性、挑战性、好奇性和想象力皆属于创造性人格中的重要特质,这证明高水平的自然联结会促进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发展,但对于幼儿自然联结如何影响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内在机制研究仍相对匮乏。基于上述研究,幼儿自然联结在母子亲密度和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之间可能起中介作用。

    亲社会性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的关心他人、助人、合作、乐群、谦让、分享、讲礼貌等一切有助于社会和谐的情感和行为。[25]陈欣银等人研究发现,与父母建立积极亲子关系的幼儿具有更低的攻击性和破坏性,且亲子关系对幼儿亲社会性存在显著预测作用。[26]因此,母子亲密度越高,幼儿亲社会性水平越高。幼儿3~4岁时已出现符合社会期望并且有利于他人的情感和行为,4~5岁时情绪认知和心理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幼儿的亲社会性提高,由绝对的自我中心发展到他人中心,最后过渡到关系中心,即与他人分享和合作时,能顾及个人的利益,同时还能兼顾他人的利益。[27]这说明,亲社会性水平越高的幼儿,其移情能力越强,越容易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也会有更多慷慨付出的行为,从而使个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此外,在面临同伴冲突时,亲社会性水平高的幼儿自己会积极地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去化解矛盾,“转危为安”。[28][29]幼儿亲社会水平高,在同伴群体中会备受欢迎,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接纳与关爱。这会使得幼儿拥有自信,有利于幼儿勇敢探索外部世界。[30]由此可以推测,幼儿亲社会性会促进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发展。但目前很少有研究明确探讨幼儿亲社会性与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关系。综合上述研究,可以推测幼儿亲社会性在母子亲密度与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之间可能起中介作用。

    母子亲密度高意味着母子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而良好的母子关系是母亲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在良好的母子关系下成长起来的幼儿更喜欢与母亲对话交流,會从母亲那里获取关于自然和环境的知识,还会获得被母亲鼓励、支持、完全信任的情感经验等,而这有利于促进幼儿与环境的友好接触,提高幼儿的自然联结水平。[31][32][33]随着与自然之间亲密度的增加,幼儿的共情和帮助意愿也会有所增加。[34]高水平的自然联结可以促进幼儿亲社会性情感和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可见,幼儿自然联结与幼儿亲社会性可能存在积极关联。

    综上所述,增强母子亲密度可能会提高幼儿自然联结和幼儿亲社会性水平,进而影响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塑造。为了进一步探究母子亲密度、自然联结、亲社会性和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关系,本研究将探讨母子亲密度对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影响,以及自然联结和亲社会性在其中的多重中介作用。鉴于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母子亲密度显著正向预测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水平;自然联结和亲社会性各自在母子亲密度和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之间起中介作用;母子亲密度通过自然联结和亲社会性的链式中介作用对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产生影响。验证以上假设可以丰富亲子关系与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为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培养提供新的路径与视角。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首先,数据收集人员联系园长或直接联系幼儿园教师,说明研究主题及研究目的,征得园长、幼儿园教师及家长同意后,确定江苏盐城和山东滨州共27所幼儿园参与本次样本的收集,通过幼儿园教师向幼儿母亲发放问卷3342份,通过网络在线填写完成,回收有效问卷2667份,有效率为79.80%。其中,男孩1283人(48.11%),女孩1384人(51.89%),幼儿年龄范围在3~6岁之间(平均年龄4.58±0.90岁)。3~4岁组997人(37.38%),4~5岁组916人(34.35%),5~6岁组754人(28.27%);村镇幼儿园813人(30.48%),县城幼儿园811人(30.41%),市区幼儿园1043人(39.11%);家庭年收入5万元及以下者593人(22.23%),6万~10万元者1036人(38.85%),10万以上者1038人(38.92%)。

    (二)研究工具

    1. 亲子关系量表。

    采用皮安塔(Pianta)编制,邓小平修订的亲子关系量表(简版),[35]由学前儿童的母亲对其与子女的关系进行评估。该量表共15个条目,包含亲密性和冲突性两个维度,亲密性(7个条目)主要指亲子关系亲近与和谐程度,如“我与我的孩子之间存在相互关怀、温暖的关系”;冲突性(8个条目)主要涉及亲子之间的矛盾或关系的恶化,如“我的孩子容易生我的气”。量表采取5点计分法,分为“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5个等级,其中1、3、5、6、7、9、15题为亲子关系亲密性维度,选取以上7个条目进行母子亲密关系的施测,得分越高代表母子关系亲密度越高。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量表的模型拟合指数良好,χ2/df=2.45,CFI=0.994,TLI=0.990,RMSEA=0.023,SRMR=0.041,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47。

    2. 学前儿童自然联结量表。

    本研究运用索布科(Sobko)编制的中文版学前儿童自然联结量表,[36]用以评价学前儿童的自然联结水平,该量表包括享受自然(Enjoyment of Nature)、同情自然(Empathy for Nature)、对自然的责任(Responsibility toward Nature)以及对自然的觉知(Awareness of Nature)4个维度。享受自然(6个条目),是指孩子喜欢接触大自然,并且身处自然中会感到舒适和快乐,如“喜欢倾听自然界中各种不同的声音”;同情自然(3个条目),是指动植物受伤或死去时孩子表现出不高兴或伤心的情绪,如“看到动物受伤时孩子感到不开心”;对自然的责任(3个条目),是指孩子表现出保护环境的行为,如“细心照看植物和动物”;对自然的觉知(4个条目),是指通过各种形式感知或认识自然界,如“不论在哪里,孩子都会注意到野生动物”。量表共16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法,分为“不同意、略不同意、中立、略同意、同意”5个等级,等级越高代表幼儿自然联结程度越高。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量表的模型拟合指数良好,χ2/df=3.00,CFI=0.993,TLI=0.992,RMSEA=0.027,SRMR=0.039,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09。

    3. 长处与困难问卷。

    本研究采用古德曼(Goodman)编制,杜亚松等修订的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父母版)。[37]该问卷适合父母评估2~17岁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问卷共25个题项,包括5个分量表,分别为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同伴交往问题和亲社会性。前4个分量表构成困难问卷,反映消极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亲社会性作为长处问卷,反映儿童的积极行为。[38]量表采用“不符合、有点符合、完全符合”3级评分,其中1、4、9、17、20题为亲社会行为,选取以上5个条目(如能体谅别人的感受)进行幼儿亲社会性的施测,得分越高表示亲社会性的程度越高。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量表模型拟合指数良好,χ2/df=3.79,CFI=0.994,TLI=0.988,RMSEA=0.032,SRMR=0.015,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724。

    4. 学前儿童威廉斯量表。

    威廉斯量表是威廉斯(Williams)等编制,林幸台等修订的创造性人格测验量表。[39][40]该量表可用于家长及教师评估儿童的创造性人格特质,共50个题项,分为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4个分量表,所有条目均采用“完全不符合、部分符合、完全符合”3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越明显。威廉斯量表多用于中小学儿童创造性人格特质的评估,台湾有研究者将其用于幼儿园大班幼儿的测验,[41]大陆学者也有提及可将其用于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评估。[42]本研究对量表中语句的表述进行一定调整(如将题目中的学校改为幼儿园),以适用于家长对幼儿园孩子创造性人格特质作出评估。

    对量表进行项目分析发现,第4、9、11、12、13、15、16、17、35、48题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较低(r<0.30),予以删除。[43]采取探索性因素分析中的平行分析法,得出4個因子,分别为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之后对其进行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量表的模型拟合指数良好,χ2/df=4.60,CFI=0.985,TLI=0.985,RMSEA=0.037,SRMR=0.038,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46。

    (三)数据处理

    本研究运用JASP 0.12进行探索性因素之平行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并对母子亲密度、幼儿自然联结、亲社会性和创造性人格特质进行差异检验,使用SPSS 26.0对母子亲密度、幼儿自然联结、亲社会性和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进行偏相关性分析。通过Mplus 8.3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考察母子亲密度对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预测作用,以及自然联结和亲社会性在母子亲密度和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间的多重中介作用,并使用重复抽样2000次的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及置信区间的估计。

    (四)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

    本研究采用哈尔曼(Harman)单因素方法来检验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对四个研究变量的全部题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可析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12个,第一个公共因子的解释率为22.70%,小于40%的临界值。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量表的模型拟合指数不理想,χ2/df=20.27,CFI=0.590,TLI=0.579,RMSEA=0.063,SRMR=0.073,说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自然联结、亲社会性及母子亲密度的差异分析

    1. 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差异检验。

    本研究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平均分为2.29(SD=0.35)。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女孩的创造性人格特质水平显著高于男孩,t(2665)=16.04,P<0.001,d=-0.622。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龄组和不同区域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水平存在显著差异,F(2,2664)=4.35,P<0.05,η2=0.003;F(2,2664)=3.17,P<0.05,η2=0.002。多重比较Scheffe法检验发现,只有5~6岁组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水平显著高于3~4岁组,t(1749)=-2.95,P0.05,η2=0.002。(详见表1)

    

    2. 母子亲密度、幼儿自然联结及亲社会性的差异检验。

    母子亲密度平均分为4.59(SD=0.57),幼儿自然联结平均分为4.36(SD=0.61),亲社会性平均分为2.60(SD=0.37)。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女孩的母子亲密度、自然联结和亲社会性均显著高于男孩,t(2665)=12.26,P<0.001,d=-0.475;t(2665)=16.59,P<0.001,d=-0.643;t(2665)=33.54,P<0.001,d=-0.622。通过方差分析发现,自然联结存在显著的年龄和地域差异,母子亲密度在家庭年收入上存在显著差异,亲社会性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详见表2)。经多重比较可知,4~5岁组和5~6岁组幼儿的自然联结、亲社会性水平显著高于3~4岁组(自然联结P<0.05,P<0.05;亲社会性P<0.001,P<0.001)。市区幼儿的自然联结水平显著高于县城幼儿(P<0.001)。家庭年收入越高,母子亲密度越高,且各收入水平组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年收入5万元及以下组显著低于年收入6万~10万组和年收入10万以上组(P<0.01,P<0.05),年收入6万~10万组显著低于年收入10万以上组(P<0.05)。

    

    (二)母子亲密度、幼儿自然联结、亲社会性和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

    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地域、家庭年收入等人口学变量后,对母子亲密度、幼儿自然联结、亲社会性和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变量间呈显著正相关,详细结果如表3所示。

    

    (三)母子亲密度对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预测作用

    基于母子亲密度与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存在显著正相关,以母子亲密度为预测变量,以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为结果变量,建立结构方程直接效应模型,检验前者对后者的预测作用。统计发现,模型拟合指数良好,χ2/df=9.71,CFI=0.96,TLI=0.94,RMSEA=0.057,SRMR=0.043。(详见图1)路径分析结果发现,母子亲密度对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43,t=21.89,P<0.001)。

    

    (四)自然联结、亲社会性各自在母子亲密度与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之间的单中介效应

    以母子亲密度为预测变量,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为结果变量,分别以幼儿自然联结和亲社会性作为单一中介变量,建立模型Mn和模型Mp。检验结果表明,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良好,Mn:χ2/df=10.66,CFI=0.96,TLI=0.95,RMSEA=0.060,SRMR=0.041;Mp:χ2/df=10.18,CFI=0.95,TLI=0.94,RMSEA=0.059,SRMR=0.041。模型中路径系数β值介于0.16~0.58,t值介于6.75~24.81,均达到显著水平(P<0.001)(见图2和图3)。采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2000次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幼儿自然联结的部分中介效应为0.17,95%CI[0.14,0.20],效应量40%;幼儿亲社会性的部分中介效应为0.27,95%CI[0.23,0.31],效应量62.88%。

    

    (五)母子亲密度对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影响:自然联结和亲社会性的链式中介效应

    以母子亲密度为预测变量,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作为结果变量,自然联结和亲社会性作为中介变量,建立结构方程链式中介模型。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模型拟合指数良好,χ2/df=8.27,CFI=0.95,TLI=0.94,RMSEA=0.052,SRMR=0.040。采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2000次对链式中介效应进行检验,自然联结和亲社会性的链式中介效应值为0.077;置信区间95%CI[0.061,0.096],效应量为17.87%。

    

    

    四、討论

    (一)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及其差异分析

    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在性别方面存在差异,女孩的创造性人格特质水平显著高于男孩,这与以往的研究保持一致。[44]这可能是因为女孩语言发展通常要早于男孩,且语言表达能力比男孩强,而语言是幼儿进行思维表达的重要载体。[45]语言能力的发展能够增强幼儿对新鲜事物的感知能力,进而增强幼儿的好奇心。[46]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在年龄方面也存在差异,5~6岁年龄组的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水平显著高于3~4岁年龄组的幼儿。这也与以往研究相一致,即5岁时幼儿进入创造性人格特质发展最活跃的时期。[47]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心理逐渐向成熟化方向发展,言语和动作也不断发展,知识经验不断累积,进而促进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水平的提高。[48]此外,不同区域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村镇和市区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水平高于县城幼儿。由于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是自然化和情景化的产物,是一种人与特定环境互动而成的特质。[49]较于生活在县城里的幼儿,村镇和市区幼儿“见识”更为广阔。生活在村镇中的幼儿拥有更多拥抱大自然的机会,能够更多地与大自然进行亲密的接触和互动。在与大自然的互动中,幼儿不断接受新鲜事物的刺激,进而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生活在市区中的幼儿拥有更多接触现代社会高科技产品的机会,在观赏或者摆弄高科技事物时,幼儿的好奇心被激发。最后,不同家庭收入水平与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或许说明,家庭的经济基础固然重要,但父母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养方式才是影响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发展的关键软实力。

    (二)母子亲密度与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关系

    母子亲密度能显著正向预测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水平。家庭中亲子间的亲密程度和亲子和谐互动不仅会对幼儿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起重要作用,而且还会对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发展产生深远而又持久的影响。[50]和谐的母子关系会让母子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更加的积极和融洽,在母子交流互动中,激荡起幼儿思维的火花。此外,能与母亲建立亲密关系的幼儿,往往能获得母亲提供的各方面良好的支持,会更加的自信,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乐于探索并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在自身有潜力的领域展现出创造性潜能;而能够与幼儿建立良好亲密度的幼儿母亲往往采用民主开明的积极教养方式,[51]不对幼儿施加过于权威的控制,使幼儿处于相对宽松的家庭氛围之中,为幼儿提供进行自由创造的家庭环境条件。自由开放的家庭氛围,会使幼儿获得一种归属感,有助于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发展,而压抑焦虑的氛围可能会起抑制作用。[52]建立在亲子冲突或对立基础上的严控型教养方式对于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而开明宽容的教养方式则与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发展呈正相关。[53]

    (三)自然联结在母子亲密度与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之间的中介作用

    幼儿自然联结在母子亲密度与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之间起中介作用,即母子亲密度会促进幼儿自然联结的发展,进而促进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发展。与母亲关系亲密的幼儿会获得一种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当其走向大自然时,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会进行有效的迁移,使幼儿对大自然产生愉悦之情,沉醉于大自然的静谧美好之中。与母亲建立良好关系的幼儿,情绪一般比较平稳,对他人和他物更加友好和珍视,更懂得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而具有高水平自然联结的幼儿会更加懂得享受自然、寄情自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积极情绪又有利于提高幼儿认知的灵活性,使其联想的内容更为丰富,提出更富有创造性的问题,并能够更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54][55][56][57]此外,高水平的自然联结还体现在幼儿对自然有一种责任感,而责任感和崇高感能够影响创造性人格特质。当幼儿个体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符合社会标准并且对所生存的社会环境有所贡献时,其所带来的责任感和崇高感就会激发起创造动机。[58]幼儿要产生持久的、贯穿始终的创造性人格特质,就需要有关注外部环境的责任感,并且懂得关心和融入他人的内心世界,而个体对世间万物深刻的悲悯与同情之心是激发其创造活动的非常深刻的精神状态。[59]

    (四)亲社会性在母子亲密度与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之间的中介作用

    幼儿亲社会性在母子亲密度与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之间起中介作用,即母子亲密度会促进幼儿亲社会性的发展,进而促进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发展。积极的母子关系可以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60]能够与幼儿建立亲密关系的母亲往往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而民主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责任心的培养具有决定作用。[61]而且与母亲建立亲密关系的幼儿更能理解他人的感受,[62]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母亲的感受,更懂得“察言观色”,并且会倾向于采用温和的方式与人相处,懂得谦让,具有奉献精神。在良好的母子关系中成长起来的幼儿也更喜欢听取母亲的建议,更认同母亲的认知策略和社交技能等,[63]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他们灵活地运用从母亲那里学来的交往技能,妥善地解决交往中遇到的难题,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亲社会水平高的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更容易获得同伴的接纳,在同伴群体中有较高的“威信”,其心理情感需求也得到极大满足,从而更容易产生创造性的行为。[64]此外,亲社会性水平高的幼儿还有较强的移情能力,能够对他人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而这需要幼儿跳出自身惯有的认知框架,从多角度展开合理想象。具有高亲社会性水平的幼儿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更强的活动性和反应性,更容易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并乐于观察新异的事物,表现出探究的热情和好奇心。[65]

    (五)母子亲密度通过自然联结和亲社会性的链式中介作用对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产生影响

    本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母子亲密度通过自然联结和亲社会性间接影响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即自然联结和亲社会性在母子亲密度与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母子亲密度会影响幼儿自然联结,可能是因为在与母亲相处过程中,幼儿会对母子之间的生命联系产生深刻共鸣,并产生其他生命形式与自身生命相同、相似、相关的知觉,这种自我感知从母子间扩展到生态系统,使幼儿像对待个体自我一样对待大自然。在与母亲融洽相处的过程中,幼儿的自我认同会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其与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的疏离感会不断缩小,进而促进其自然联结的发展。[66][67]对自然亲密友好的情感也会迁移到人际交往中,让幼儿表现出更多亲切友好的交往行为。自然联结能减少个体的冲动行为,降低攻击性水平,使其获得更多与他人合作的机会。[68]而幼儿亲社会性又会影响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发展,因为在相处时营造的和睦交往氛围会为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发展提供轻松愉悦的心理环境。

    五、教育建议

    幼儿至青少年阶段创造性人格特质发展呈现出倒U字形,4~6岁是创造性人格特质发展的高峰期。[69]因此,家长在陪伴和引导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对其创造性人格特质的挖掘和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鉴于本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良好的母子关系,提升母子关系的亲密度

    由于母子亲密度能显著正向预测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因此,对母子关系进行干预就非常必要。一方面,国内外研究表明,亲子关系与父母双方的婚姻状况、亲子交流互动的频次以及父母教养态度等相关。[70][71]所以,家长要积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夫妻双方遇事多商量,减少争吵,为幼儿提供温馨的家庭环境。母亲还应积极主动地与幼儿进行互动,加强沟通与交流,走进幼儿真实的内心世界,增强彼此间的亲密性;同时花费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既要做孩子成长路上的指引者,又要学会成为孩子玩耍时的朋友。另外母亲还应采用积极合理的教养方式,温和且宽容地对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接纳孩子的不足,学会理解孩子,减少对孩子的惩罚和命令。

    另一方面,国外更多采用集体培训的方式,进行亲子关系的提升培训。[72]因而,幼儿园可以通过讲座的方式,向幼儿家长传递关于母子关系或母子互动的科学教育知识,让母亲了解母子关系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并教给母亲建立良好母子关系的方法。此外,幼儿园还可以组织一些母子之间的互动活动来增强母子亲密度。比如一些亲子类的体育活动“两人三足”、传递游戏以及“毛毛虫”游戏等。

    (二)增加幼儿与自然的接触,提高幼儿的自然联结水平

    由于幼儿自然联结在母子亲密度与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之间起中介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幼儿自然联结水平来促进幼儿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发展。提高幼儿自然联结又可以通过认知和情感两条路径进行。一方面,对自然世界客观的、具体的并且相对准确的认识,有助于促进个体自然联结的发展。因此可以从认知层面提高幼儿自然联结水平,让幼儿获得关于自然的认知經验。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之际,一些儿童文学作家、插画师等为孩子创作了绘本教育作品,很多幼儿园教师如山东大学实验幼儿园教师也一样为孩子创作绘本讲述病毒来源、传播途径、消毒灭菌的办法等。[73]因此,家长也可以有意识地利用这些资源甚至与孩子一起参与再创作,帮助幼儿了解除人类之外的其他生物是如何生长和繁殖的,了解人类对自然所做的事情和自然做出的反应,了解人们如何做才能得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这可能会帮助幼儿重新理解生命,重新评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形成有益于自然和人类自己的全新生态观,而这种生态观是人与自然联结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74]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情感途径提高幼儿自然联结水平,让幼儿获取关于自然的情感体验。具体来说,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到大自然当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幼儿在亲子游戏中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75]如饭后去室外散步,感受大自然昼夜的更迭;还可以跟孩子一起种植植物或者饲养动物,观察它们的变化,体验自身与自然环境变化的共存关系。

    另外,还可以将认知和情感两条路径相结合。例如,在一个与水资源相关的环境教育活动中,从认知和情感两个角度出发,可以分别设计两大活动:认知活动包括让孩子给水中的生物命名,自己查找相关资料并讲解水资源问题的基本知识以及保护水资源的方法等;从情感角度设计的体验活动包括引导孩子尝试赤脚过河,蒙着眼睛通过浅水区等,激活视觉之外的各种感觉,通过这种直接的、多感官的方式接触自然,加强自然联结。[76]

    (三)在提升幼儿自然联结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幼儿的亲社会性

    鉴于幼儿亲社会性在母子亲密度和创造性人格特质之间的中介作用,可以通过培养幼儿的亲社会性来促进创造性人格特质的发展。母亲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最好的老师。在家庭中,母亲应树立良好的榜样,待人和善,乐于助人,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与人交好的性格;还要培养幼儿的共情能力,萌发其责任意识,学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进入幼儿园之后,同伴成为幼儿重要的学习对象。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幼儿会接受来自不同同伴的评价,这些评价会促使幼儿反思自我,并调整自己的行为。诸多研究表明,受欢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要比不受欢迎的儿童多,[77][78][79]当幼儿受到接纳和肯定时,就会更加愿意表现出自身的亲社会行为。因此同伴间的亲切互动对幼儿培养亲社会行为具有促进作用。[80]家长应鼓励幼儿跟同伴进行互动、玩耍,为幼儿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并且教给孩子必要的交往技巧。此外,师生关系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81]因此,幼儿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抓住时机,适时地渗透爱的教育,还应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特别是绿色自然环境和和谐的人际环境,以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培养亲社会性行为还需要为幼儿创造机会参与志愿或服务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网络宣传以及新闻媒体等方式传递“好人好事”的正能量信息,或者制作有关的动画片,让幼儿认识到“帮助他人”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另一方面还要举办适合幼儿参与的社区爱心公益活动,比如提倡环保节能的公益活动、扶贫救灾的公益活动以及社区服务活动等,让幼儿在行动中体验助人的快乐。在早期生命教育开展“万物有灵”的主题课程时,除了让幼儿学会关心身边的动植物和自然生态之外,还应引入“关心弱势人群”的教育内容,以激发孩子的同情之心、关爱之情、利他之行。[82]

    参考文献:

    [1]HIRSH J B. Personality and creativity[J].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Second Edition),2015(07):770-773.

    [2]林崇德.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5.

    [3][12]刘文,李明.儿童创造性人格的研究新进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3): 64-67.

    [4]Dudek S Z, Hall W B. Personality consistency: eminent architects 25 years later[J].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991,4(3):213-232.

    [5][8]姜兰.父亲教养方式与幼儿创造性人格的关系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7:13,14.

    [6][11][47]陈红敏,莫雷.幼儿科学创新人格的架构及其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5(02):83-85.

    [7][16][17][35][42][50]邓小平.教师行为、亲子互动与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9-13,21,8,1,74,75.

    [9]Runco M A. Education for creative potential[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3, 47(3):317-324.

    [10]杨丽珠.儿童人格发展与教育的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190.

    [13][46][48][65]刘文,张嘉琪,车翰博.3~4岁幼儿创造性人格与气质的交叉滞后分析[J].心理科学,2020,43(3):645-651.

    [14]朱海娟.幼儿创造力培养过程中父亲参与的价值及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6:3.

    [15]刘晓梅,李康.亲子关系研究浅识[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90(3):74-76.

    [18]SNOWDEN P L, CHRISTIAN L G. Parenting the young gifted child: supportive behaviors[J].Roeper Review,1999,21(3):215-221.

    [19][74]李一茗,黎堅,伍芳辉.自然联结的概念、功能与促进[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34(1): 120-127.

    [20]CERVINKA R, R?魻DERER K, HEFLER E. Are nature lovers happy? On various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and connectedness with nature[J].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12,17(3):379-388.

    [21]WEINSTEIN N, PRZYBYLSKI A K, RYAN R M. Can nature make us more caring? Effects of immersion in nature on intrinsic aspirations and generosity[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9,35(10):1315-1329.

    [22]MAYER F S, FRANTZ C M, BRUEHLMAN-SENECAL E, et al. Why is nature beneficial? The role of connectedness to nature[J]. Environment & Behavior,2009,41(5):607-643.

    [23]LEONG L Y C, FISCHER R, MCCLURE J. Are nature lovers more innovati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nectedness with nature and cognitive styl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4,40 (12):57-63.

    [24][66]李娜.自然联结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正念的中介作用[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6: 8,10.

    [25]杜文轩.初中生人格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46.

    [26]陈欣银,李正云,李伯黍.同伴关系与社会行为:社会测量学分类方法在中国儿童中的适用性研究[J].心理科学,1994,17(1):198-204,254.

    [27][29]杨丽珠,张金荣,刘红云,等.3~6岁儿童人格发展的群组序列追踪研究[J].心理科学, 2015,38(3):586-593.

    [28][78]WARDEN D, MACKINNON S. Prosocial children, bullies and victim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ir sociometric status, empathy and social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J].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3,21(3):367-385.

    [30]杨雯雯.4~6岁幼儿社会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1.

    [31]Cheng J C, Monroe M C. Connection to nature: childrens affective attitude toward nature[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012,44(1):31-49.

    [32]Nisbet E K, Zelenski J M. Underestimating nearby nature: affective forecasting errors obscure the happy path to sustainability[J].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1,22(9):1101-1106.

    [33]Nisbet E K, Zelenski J M, Murphy S A. Happiness is in our nature: exploring nature relatedness as a contributor to subjective well-being[J].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11,12(2):303-322.

    [34]MAYER F S, FRANTZ M P. The connectedness to nature scale: a measure of individuals feeling in community with nature[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4,24(4):503-515.

    [36]SOBKO T, JIA Z, BROWN G, et al. Measuring connectedness to nature in preschool children in an urban setting and its relation to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J]. Plos One,2018,13(11):1-17.

    [37]BOURDON K H, GOODMAN R, RAE D S, et al. The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U.S. normative data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J].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2005,44(6):557-564.

    [38]許文兵,王孟成,邓嘉欣,等.长处和困难问卷中文版的信度概化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 (1):67-72.

    [39]林幸台,王木荣.威廉斯创造力测验[M].中国台北:心理出版社,1994:1-90.

    [40]刘晓陵,刘路,邱燕霞,等.威廉斯创造力测验的信效度检验[J].基础教育,2016,13 (3):51-58.

    [41]徐庭兰,郭静■.创造性艺术教学活动对幼儿园大班幼儿创造力表现影响[J].艺术学报,2007,11 (80):360-364.

    [43]邱皓政.量化研究与统计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313-315.

    [44]刘文,齐璐.幼儿的创造性人格结构研究[J].心理研究,2008(02):21-26.

    [45]苏小玲,魏勇刚.抑制控制对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3(01):32-37.

    [49]苏淑英.4~6岁幼儿创造力课程开发及效果评估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17.

    [51]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74-179,129-134.

    [52]SIMONTON D K. Political pathology and societal creativity[J].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990,3 (2):85-99.

    [53][69]HOWARD G. Creativity: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J].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988,1(1):8-26.

    [54]ASHBY F G, ISEN A M, TURKEN U. A neuropsychological theory of positive affect and its influence on cogni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1999,106(3):529-550.

    [55]LYUBOMIRSKY S, KING L A, DIENER E. The benefits of frequent positive affect: does happiness lead to succes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5,131(6):803-855.

    [56]盧家楣,刘伟,贺雯,等.情绪状态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2,34(4):381-386.

    [57]胡卫平,周蓓.动机对高一学生创造性的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1):34-39.

    [58]HOEVER I J, VAN KNIPPENBERG D, VAN GINKEL W P, et al. Fostering team creativity: perspective taking as key to unlocking diversitys potential[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12,97(5):982-996.

    [59]乌尔里希.成长的溪流:创造的七个阶段[M].刘润泉,译.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141-142,165-177.

    [60]COHEN J. A power primer[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2,112(1):155-159.

    [61]刘闯,杨丽珠.父母教养方式对3~6岁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07(01):56-59.

    [62]翟晓婷.3~6岁幼儿移情发展特点及其与母亲移情、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关系[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11.

    [63]孙炜炜.4~7岁幼儿的亲子关系与社会性行为、同伴关系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1.

    [64]陈佩昕.亲子依恋、情绪调节、自尊和自主性与幼儿创造性人格关系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8:5.

    [67]吴建平.生态自我:人与环境的心理学探索[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80-85.

    [68]ZELENSKI J M, DOPKO R L, CAPALDI C A. Cooperation is in our nature: nature exposure may promote cooperative and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behavior[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5(42):24-31.

    [70]朱俊卿.农村亲子关系模式及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5):1212-1213.

    [71]孟育群.少年期的亲子矛盾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J].教育科学,1994(04):15-20.

    [72]]阿娜尔·努拉别克.高中生家庭亲子关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9:5-6.

    [73][82]姜勇.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20(06):21-26.

    [75]郑黎丽.幼儿园亲自然园本课程的构建[J].学前教育研究,2019(06):89-92.

    [76]LIEFL?魧NDER A K, FR?魻HLICH G, BOGNER F X, et al. Promoting connectedness with nature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J].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2013,19(3):370-384.

    [77]GREENER, HAYES S. Peer assessment of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ur[J].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000,29(1):47-60.

    [79]ZIMMER-GEMBECK J M, HUNTER T A, PRONK R. A model of behaviors, peer relations and depression: perceived social acceptance as a mediator and the divergent of perceptions[J]. Journal of Social & Clinical Psychology,2007,26(3):273-302.

    [80]BARRY M N, WENTZEL K R. Friend influence on prosocial behavior: the role of motivational factors and friendship characteristic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6,42(1):153-163.

    [81]WENTZEL K R. Motivating students to behave in socially competent ways[J]. Theory Into Practice,2003,42 (4):319-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