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充《论衡·问孔篇》的批判性思维
董顺珍
[摘 要] 王充的《论衡》一书闪烁着批判性思维的光芒,对我国逻辑史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其批判思维源于当时社会多维度思想冲击及其自身三重身份秉性,有明显时代印记。本文将以《论衡·问孔篇》为文本,分析其批判性思维及其对我们当今社会的方法论借鉴意义。
[关键字] 王充;《论衡·问孔篇》;时代性;批判性思维;方法论意义
[中图分类号] B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1-0024-03
王充,字仲任,东汉思想家哲学家批判者,会稽上虞人(今浙江),著《论衡》一书,凡八十五篇(《招致篇》为存目佚文),对我国逻辑史理论与实践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自秦汉以来,逻辑思想的发展渐入低谷,但整个东汉时期是我国批判思潮的重要时期,以王充、王符、仲长统、徐干等为代表,范晔的《后汉书》将王充、王符、仲长统三位立为合传,后世学者更赞之为“汉世三杰”。其中王充最为突出,胡适曾说,“王充的哲学是批评的哲学,中国的思想不经过这一番破坏的批评,决不能有汉末魏晋的大解放。”他批判继承前人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论衡》一书使我国的逻辑思想重获生机,在我国的逻辑思想发展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引领了东汉时期的批判思潮,还对于我们当今世界为人处世有重要方法论意义。
一、王充思想的时代性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的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每一部文化作品,都会浓缩着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传承着其文化意蕴及时代精神,体现着作者的文化底蕴及自身秉性等意志。王充的批判性思维也不例外地闪烁着时代性的光芒。
多维度思想冲击。随着东汉各统治者推行政策的实施,儒学愈加神化政治化,已逐步偏离学术思想的轨道,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已经让位于政治价值、工具性意义,成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统治者在文化上实行专制,不同的思想往往被视为异端,思想界儒学一枝独秀,而法家等理论则被挤压、严禁,这种在意识形态上以一元拒斥多元,价值观上崇尚权威主义的现象,严重阻碍了民众的思想进步。
三重身份秉性。错综复杂的时代,加上其秉性,赋予了王充三重身份——失落者、批判者、创造者。王充不攀炎附势,不沽名钓誉徼名於世,是仕途上的失落者。王充对其时代的性与命、天人关系、民风、天人感应等思想进行分析、推理、反驳与批判,其批判者身份的定位显而易见。《论衡》中提出许多独特的进步观点,“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希望可以“核道实义,正定是非”,引导民众形成综合性批判思维,是个名副其实的创造者。
二、《论衡·问孔篇》的批判性思维
1.何为批判性思维?
“非形式逻辑及批判性思维运动”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北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众口难调,美国哲学学会九十年代将其定义为“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导致解释、分析、评估、推论及对判断赖以生存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批判性思维可以引导我们树立思考态度,尤其是理智的怀疑和反思态度来帮助我们养成清晰性、相关性、一致性、正当性和预见性等思维品质。批判性思维包括对各种信息的理解、识别、分析、综合、比较、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运用推理和论证能力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破”与“立”,具有创造性-综合性思维、批判性-分析性思维及实用性-情景性思维。
在中国古代也有批判性思维的萌芽,东汉二百年间涌现批判思潮,王充是该思潮的引领者。《问孔篇》中,他认为“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因此他知难知问,透过表面看到孔子言行中隱藏的矛盾谬误等,闪烁着批判性思维的光芒。
2.《论衡·问孔篇》的批判性思维
王充是位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富有批判精神的哲学家思想家。他《问孔篇》中慎取孔子十七“言”与“事”,运用批判性思维,结合矛盾律及充足理由律等逻辑规律,在内容及语言层面分别针锋相对逻辑地进行反驳论证,详论孔子之“仓卒吐言,不能皆是。”
(1)言行相违,前后相伐。
王充的批判性思维,突出表现在对矛盾律的深刻理解和在论证过程中的熟练运用。理论上,他提出了独特有深度的见解,认为矛盾律是“二家相违也,并而是之,无是非之分。无是非之分,故无是非之实”,“不得两全,必有一非”。实践上,王充《问孔篇》大量运用矛盾律分析指出孔子“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首尾相违”“不能皆是”。
宰我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予何诛。”是恶宰予之昼寝。
《春秋》之义,采毫毛之善,贬纤介之恶,褒毫毛以巨大,以巨大贬纤介。
孔子作《春秋》时指出不贬小以大,意指不用重话来指责小过,但孔子用指责罪大恶极的话来指责宰予白天睡觉,这是孔子写的与说的互相矛盾,言行相违,前后相伐。此外,文中还有其他例子,如孟懿子问孝中,王充指出孔子违背“周公告小才敕,大材略”的原则,亦归此类。
(2)无据见哉。
王充除善于运用矛盾律外,还初步提出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是指,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的或实在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论据充足是论证推理正确的前提,论据不足会导致“推不出”的谬误。
孔子曰“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缘继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案孔子之称公冶长,有非辜之言,无行能之文。实不贤,孔子妻之,非也;实贤,孔子称之不具,亦非也。
王充认为,孔子不能由公冶长没有罪而“被”坐牢而得出“公冶长可妻”的结论,因为无据见哉,犯推不出的逻辑谬论,违背充足理由律。
(3)事非实。
在内容层面上,王充认为为人处世需要遵循客观实际,遵守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问孔篇》中王充指出孔子的几处“事非实”的不妥之处。
孔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子曰:“予所鄙者,天厌之!天厌之!”
使世人有鄙陋之行,天曾厌杀之,可引以誓……子路入道虽浅,犹知事之实。事非实,孔子以誓,子路必不解矣。
孔子以“天厌之”来向子路起誓,证明自己没有卑鄙的行为,王充指出孔子的誓言不符合实际,因为从没有出现“天厌之”的先例。孔子的誓言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即“事非实”,也就根本无法消除子路的怀疑。
(4)意不解文不分,意结文不解
在语言层面上,论证过程需要注重言辞的准确性可靠性,意思明确,不可出现歧义,这是论证中语言层面的基本要求。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夫言不以其道,得富贵不居,可也;不以其道,得贫贱如何?……贫贱何故当言得之?顾当言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则不去也。当言去,不当言得。
此部分是王充从论证的语言规范方面点出孔子用词不当:混淆“得”与“去”的概念,使意思无法理解而又文字不分明,说明“孔子不能吐辞”,不会说话;含义纠缠不清而文字又不好理解,说明“孔子相示未形悉”,向人表示得不明白不详尽——意不解文不分,意结文不解。
三、方法论意义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批判性思维有重要的现实借鉴及方法论意义,在人类生活、学习及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作用是分清是非,提高思维技能,尤其理性思维,是人类探索真理的强大资源工具,既可展示思维技能水平,也可凸显现代人文精神,因而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全球意识并列为未来社会公民必备五大技能。
王充的批判性思维的启示意义是多方面的。一是过滤信息,科学决策:在信息爆炸、眼球经济时代,我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多是海绵式的,我们要用分析推理、提问思考的方式去筛选和消化信息,沙中淘金以得到可靠而全面的结构化信息;二是知難知问,核道实义:《问孔篇》开篇指出“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我们应尊重权威,但不可盲从;三是积极宿命,多谋多算:《问孔篇》批判了宿命论,宿命论是一种消极悲观主义,我们不该将宿命论当做消极的借口,应积极认识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事不谋不成;四是言行一致,事即是实: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客观事实,理论联系实际,切忌空言;五是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科学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杠杆和基石,而迷信是对自然和社会力量的畏惧和屈服,我们要在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而科学地改造世界。
[参考文献]
[1]王 充.论衡 [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谷振诣刘壮虎批判性思维教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刘叶涛批判性思维及其社会文化功能 [J].学术论坛 2009.
[4]周桂锢.王充哲学思想新探[M].河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
[5]李匡武.中国逻辑史[M].甘肃: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彭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