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朗读课文训练的实施途径
薛亚平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朗读课文提出的目标要求,其中的关键词“学习”规定了朗读课文训练在低年级属于起步阶段,同时也说明朗读课文教学在低年级需要一步步扎实训练,不可操之过急,不可随意拔高要求。学生在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的不同训练中,达成学习目标。一、在“跟读”中读正确
读正确是朗读最基础的要求,也是最低的要求。即便如此,对于刚上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也不是一件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事情。因為正确地朗读课文与学生平时跟在别人后面学着说话还是有区别的,说话时所发出的音只要能让对方听出大致的意思即可,但朗读课文则需要准确地发出每个字的读音,而且做到与原文保持高度一致,也就是不添字、不丢字、不错字。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学生朗读入门阶段,需要示范领读,让学生跟读,这样才能把学生领到读正确的路上来。如《秋天》一课,全文不过六十个字。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如果教师没有把握好尺度,低估或者高估学生的朗读水平,都会影响学生今后的朗读水平。所以,教师要认真备课,找出课文中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字(注意“一”的变化),本课安排学习的字,还有其他不认识的字,尤其是学生不认识且又不属于本课学习的生字,教师还要进一步找出它所在的句子,在带读的时候直接带学生读正确该字的音,而不是让学生再去拼读。做好了这样的准备之后,进入课文学习时,教师可以先领学生读三遍课文;教师让学生尝试读一遍,哪个地方读不好标好记号;接着,教师进行范读,学生注意听自己读不好的地方教师是怎么读的,轻声跟读;在学习课文的生字之后,教师还要带领学生把句子的停顿读好,把“一”的变调读正确。二、在“练读”中读流利
所谓读流利就是要做到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给人自然的感觉。学生把课文读熟练不是一遍两遍就能解决的问题,多次重复读又容易使学生在厌烦中转而一味求快,结果读得像打机枪一样“抢”,流利的味儿就跑掉了。可见,教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熟练,也是一项技术活,需要认真组织。
如《项链》这篇课文,有两个自然段,学生通过跟读和自己练读达到读正确之后,教师可以分自然段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教师先让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重点指导停顿,前面的句子中,有用逗号表示停顿的较多,最后的句子比较长,这些在读的时候,需要灵活处理停顿,那就是有逗号的地方稍作停顿,语气上连接快一些;最后需要在没有标点的“撒下”之后停顿一下,以协调整个句子的节奏感。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再进行朗读时,采用同桌互读互听的方法,帮助对方读好停顿;读好了停顿感,学生自己练习流利地朗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有流利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练习,学生才能找到适合自己朗读的有效方法,流利地朗读课文。三、在“演读”中读出情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般都是以分角色朗读或者演一演来进行训练的。因此,教师需要把握编者安排训练的意图,组织学生分层次开展分角色对话或演一演的练习,让学生逐渐进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情境。
如《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中出现了小马与妈妈、老牛、松鼠的多次对话,对话中不同人物对同一件事的理解不一样,所表达出的感情也就不一样。这些不一样的感情体现在人物的语言中,读好人物的语言就读出了课文的感情。在教学中,一位教师不是在学习全文内容之中来一次分角色读整篇课文,而是在学习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时,让学生分角色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以体现人物对蹚水过河这件事的看法。在课文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就不断地训练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最后再来一次分多个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就容易读出感情来。
总之,在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课文的训练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认真扎实地一点一点地训练学生的朗读基本功,学生才能顺利地达成“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