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属高校ESI学科发展提升策略研究
时黎 李俏
[摘 要] 学科建设水平直接反映高校的整体实力、学术水平,提升学科水平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战略决策。文章以广州医科大学为例,简单介绍了该校从组织架构、人才引进、制度改革、学科重组、机制创新、合作交流等方面加强ESI学科建设,阐述了基于ESI视角提升市属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增强学科竞争力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 市属高校 ESI;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局高校科研项目“广州市属高校ESI世界前1%学科发展策略研究(1201620521)。
学科建设水平直接反映高校的整体实力、学术水平,提升学科水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大战略决策。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总体方案》均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若干学科要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到2030年,更多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到21世纪中叶,一流学科数量进入世界前列[1-2]。
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是目前全球用于评价高校、研究机构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近年来,ESI学科越来越受关注,尤其在国家提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的战略背景下,更加引起了国内高校的普遍重视。学科是否进入ESI排名前1%已被国内外学术机构视为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标准[3],让更多的潜力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已成为国内各大高校进行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
2015年,广东省和广州市先后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ESI则是大学建设成效的重要考核之一。笔者以广州医科大学为研究对象,在高水平大学建设期间,基于ESI评价视角下,对该校采取的一系列提升学科能力的改革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改善学科能力提出对策。
一、2015年底ESI学科状况
2015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只有临床医学进入了ESI全球前1%,排名其余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的阈值不高,差距较大(见表1及图1),基本上每一个学科的引用次数差距均远超学科10年的总被引用次数。根据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规划方案[4],广州医科大学以整体建设纳入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到2020年新增2~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5年内要完成建设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二、研究举措
(一)ESI与ESI前1%分析[5]
ESI主要是对22个学科领域所发表的论文数量、论文被引用次数、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高被引论文数量、热点论文数量和前沿论文等6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了“总被引次数”和“篇均引用次数”来突出论文的质量,从而衡量一个学科的竞争力和平均水平。ESI前1%是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近10年的论文被引频次,按照22个学科领域对全球学术机构进行排名,并公布被引频次最多的前l%的机构。同一篇论文中出现的完成单位或参与单位均享有同等机会的论文被引频次。
(二)具体措施
通过分析进入ESI前1%的具体要素,主要就是科研产出论文的被引次数,学科发表或参与发表的论文质量越高,被引用频次越高,则越快进入ESI前1%。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科产出高质量论文?学校从组织架构、人才引进、制度改革、学科重组、机制创新等方面入手,最终提升学科整体竞争力,产出高质量论文。
1.组织架构
学校上下一致,目标明确,成立高水平大学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工作小组下设综合办公室,落实专人负责跟进有关事宜,尤其在学科建设方面,学科论文分析方面,更安排了专人全程跟进。
2.人才引进
人才是根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人才建设,向全球灵活招募优秀高层次人才充实学科队伍是建设一流学科的关键根基,引进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培育优秀的学科创新团队是学科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学校制定出台了《广州医科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同时成立高水平大学人才引进专家咨询小组,负责评价竞聘人员的学术水平、评定拟引进人才层次及相应待遇。2016年以来,学校在国际顶尖杂志上做招聘广告,同时通过在校职工积极转发招聘广告到朋友圈、通过网络宣传招聘、通过同行举荐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多途径地在全球范围内启动人才招募计划,以两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或相当级别人才等为重点,主要围绕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群及科研平台方向予以引进,引进人才有全职引进及柔性两种方式,采取聘用制、年薪制等多种灵活方式,并专门设置了绿色通道,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为引进人才提供高效、便捷的各类服务。
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学校的学科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引進的学科带头人把学科特色带起来,另一方面引进的人才把学校本土人才的科研积极性也带动起来,随着引进人才的不断加入,整个学校的科研氛围越来越浓厚。
3.制度改革
为确保引进人才充分发挥科研潜力,尽早产出高质量的科研绩效,学校多个部门联动,制定总体制度框架,明确责、权、利,在现有制度上有所创新与突破,通过新建立的制度保护新举措。先后制定了《广州医科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广州医科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数十份文件,逐渐完善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制度体系,健全人事管理制度。为了调动并激发本土人才的科研积极性及潜力,制定了《广州医科大学“南山学者”人才计划实施办法》《广州医科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引进人才考核及退出办法》等系列人事改革配套措施,通过实施“南山学者”人才计划,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同时把校内现有优秀人才纳入“南山学者”人才计划,加强对现有人才的重视和支持。明确人才考核的重点、程序,强调人才评价不仅要看过往的业绩,还要看来校后的业绩产出,实施动态管理,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结合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完善教师系列职称评审相关制度,对评聘暂行办法进行修订完善。教学职称评审条件根据教师工作性质及专长实行分类管理,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不同类型教师在职称申报条件上各有侧重,引导教师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发展。结合高水平大学建设,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开辟绿色评审通道。
4.学科重组
为了产出高质量论文,学校提出基础—临床共建新举措。从顶层设计出发,大胆突破传统建设思路的局限性,通过校内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跨校院等多种形式的学科共建,以解决临床问题为抓手,破除以教研室为教学科研单元、各自为政的格局,学校本部与附属医院一盘棋,科学研究以重大疾病为导向,突破单位界限;通过深入推动校本部各学院与各附属医院共建学科及学科平台开展合作,研究寻找新的研究增长点和突破点。临床研究论文因为基础研究的参与,论文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基础研究因为临床应用的加入,研究变得更加有意义,部分基础研究的样本更容易获取,既加快了研究结果的产出也提高了研究成果的质量。通过基础—临床学科深度融合,一方面基础研究充分利用了丰富的临床医疗资源,另一方面,附属医院可以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高质量的临床医学研究,产出一批较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5.学科提升
为加快学科建设的进度,学校推出实施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与提升计划。出台《广州医科大学高水平大学学术骨干培育计划实施办法》,重点围绕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群)、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含培育点)或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同时培育本土有潜力科研人员,尤其重视青年科研人员,学校培育100名左右的学术骨干,每人每年资助科研项目经费10万元,连续资助四年;根据《广州医科大学高水平大学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实施办法》,围绕学校重点发展的ESI学科/专业布局及相关优势学科/专业,遴选20个左右的学科/专业建设团队,每项每年资助100万元,连续资助四年;根据《广州医科大学高水平大学临床研究提升计划实施办法》,以整合学校临床医学研究力量和优势资源,培养一批国内外知名临床医学专家、产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临床医学研究成果为目的,全面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遴选了15个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每个项目每年资助50万,21个临床研究培育项目,每个项目每年资助10万,连续资助4年。每个立项项目均要负责人与学校签订详细的任务合同书,每年学校组织考核,不合格者直接淘汰。
6.合作交流
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与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开展项目,鼓励教师出国培训学习,拓展探索多样化合作方式,或以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为纽带,加强与国际上知名大学、研究机构或团队进行科研合作,或以访问学者身份参与合作,或参与国内外优秀的科研团队联合开展科学攻关。高水平大学在建设期间,学校先后与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加拿大麦玛斯特大学、澳洲西悉尼大学、荷兰拉德堡德大学和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签订友好合作备忘录并开启全方位合作;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医院、巴塞罗那大学医学院等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广州巴塞罗那国际医院(国内首个落地的中国—西班牙合作医疗机构)、巴塞罗那大学医学院—广州医科大学联合教育项目等国际合作项目。另一方面,学校在高水平大学建设期间,有计划选派多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突出创新能力及发展潜力的骨干教师赴境外做博士后、访问学者等,积极参与国际高水平学术交流、学术研讨会。
三、建设成效
2017年学校正式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通过一年的时间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及机制,从顶层设计出发整体有序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学科建设成效显著。2019年3月,药理与毒理学首次进入ESI前1%,学校新增一个ESI学科。同年11月,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进入ESI前1%,学校再次新增一个ESI学科。2020年1月,生物學与生物化学进入ESI前1%,同年7月,免疫学进入ESI前1%。高水平大学建设尚未结束,学校新增4个ESI学科。截至2020年9月,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进入ESI的潜力值为95.49%,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到2020年底,进入ESI的可能性极大(见图2)。高水平大学建设初期,临床医学已进入ESI前1%,目前临床医学已进入ESI前2‰。在ESI学科指标上,学校超额完成学科建设任务,建设成效显著。
四、存在的不足
通过一些举措,学校超额完成ESI学科建设任务,但在执行过程中也发现ESI存在评估的局限性,某个学科能否进入ESI前1%,完全取决于论文被引频次,只要在论文中出现的机构或单位,均可公平统计,共享同样的计数频次,这样会导致某个学科因为某个科研人员参与一篇高被引论文而被高估,结果有可能失真,所以正确使用ESI,不完全迷信ESI方可有效指导学科正确发展。另一方面,学科内部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学科之间的联动效应不够,部分引进人才的潜力尚未全部挖掘出来,本土人才的积极性还需通过制度的灵活创新进一步调动起来,学科内部需建立完善的学科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明确责权利,形成良性和谐的竞争氛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 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2010.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EB/OL].https://www. csdp.edu.cn/article/494.html.2015.
[3] 张伟,宋鹭.中国高校进入ESI前1%学科统计调查及对大陆高校学科建设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6):36-45.
[4]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实施意见[EB].2017.
[5] 王颖鑫,黄德龙,刘德洪.ESI指标原理及计算[J].图书情报工作,2006(09):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