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和策略
宋全丽
【内容摘要】古诗词短小精悍,韵律优美,意境深远,是提升孩子们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绝好素材。我们要在广大中小学中大力开展诗词教育进校园等活动,让朗朗读书声、悠悠吟诵声成为校园里最美的声音,让诗词文化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更好地推动诗词教育活动蓬勃开展,学校成立诗词教育领导小组,并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做到层层有人抓、项项有落实。我们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诗词创作活动,探索诗教艺术,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学校还要将诗词教学与开展第二课堂、校本课程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等活动,寻、诵、创、赏古诗词,让传统文化精髓与教育教学工作扎扎实实地融为一体,让诗词文化在师生的成长之旅中落地生根。
【关键词】 诗词 文化 素养 生活 德育 课程
中国作为一个诗的国度,从中国通史到四书五经;从建安七子到南北朝民歌;从唐诗到宋词元曲;每一段历史诗词都散发着灼热的温度,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中小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古诗词短小精悍,韵律优美,意境深远,是提升孩子们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绝好素材。在广大中小学中大力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推进国学经典进校园、诗词教育进校园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全面开展,让朗朗读书声、悠悠吟诵声成为校园里最美的声音,让诗词文化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历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中小学诗词教学过程中,我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和不断探索,逐渐品鉴出诗词教育的意义,总结出了有效开展诗词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诗词曲歌赋,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藏
中华诗词不仅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特有的文化瑰宝。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凝结着传统文化的智慧,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诗词进校园”活动不仅使传统文化得以拓展和延续,也使我们更加了解和认识了传统文化。
在“让诗词走进大、中、小学校园”口号的感召下,学校组织老师和学生去开启诗词之旅,去重温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词句,突出学校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宝贵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师生的心灵得以熏陶,教学的领域得以开拓。
二、诗词,本是生活的模样
制度与组织是推动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为更好地推动诗词教育活动蓬勃开展,学校层面要成立诗词教育专项领导小组,在各班级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从上至下的工作网络,做到层层有人抓、项項有落实。学校还要根据学生兴趣及特长组建不同类别的吟诵和创作诗社等社团组织,发挥团队力量,让师生生活在诗词中,诗词扎根在师生的生活里。
在制定学校诗词教育顶层设计中,要做到“五抓好”:(1)抓好活动落实,每学期定期进行诗词教研活动,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做到校内校外有活动,教室前后有名句,将诗教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营造浓郁的诗教氛围;(2)抓好网络建设,建立健全网络工作机制;(3)抓好组织宣传,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动员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全员活动;(4)抓好组织到位,着重抓好诗词教育和诵读指导两支教师骨干队伍。学校层面有人抓、班级层面有人管;(5)抓好典型引领,树立诗教活动中的好典型,让典型引路。还要通过实行“青蓝结对工程”,做好传、帮、带,做到比、学、超,从而实现领导到位、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
学校还要重视加强师资培训。每学期工作计划中都要规划教师诗词培训活动,从春秋时期子夏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唐代白居易的“相逢何必曾相识”到宋代晏殊的“人生何处不相逢”,历朝历代的经典诗词定期、分批组织师生逐一品鉴、学习。学校领导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诗词创作活动,探索诗教艺术,形成由会作诗词到作好诗词、由讲解诗词到传授创作技巧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学校还要鼓励教师们辛勤耕耘,提笔写诗,相互唱和。教育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写诗,发挥好领头雁的榜样作用,推动学校诗词教学工作行稳致远。
学校要将诗词教学与开展第二课堂、校本课程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水平,分成诗词小组,如创作小组、朗诵小组等。定期组织优秀选手举行诗词朗诵比赛、诗词考级、诗词大会等活动,让学生各投所好,各显所长。
三、润物细无声,校园里的诗词文化
在学校教学过程中,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秉承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逐步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仿创古诗词的兴趣。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例如花园里的紫藤、月季、柿子、桂花等不仅装扮着美丽的校园,更是学校的文化资源。学校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积极开展如“紫藤花香沁书香”、“花中皇后”靓校园、“醉美金秋甜柿红”、“香飘千里桂花开”等校园文化节活动,组织师生寻、诵、创、赏古诗词,在活动的过程中创设诗词意境,进行诗词教学。
在学校,应该定期开展教师主题培训,通过培训一是能够尝试解决不少语文老师在自身学习鉴赏古诗词以后,虽然爱上古诗词并自觉在古诗词教学中尝试吟诵和创作,但又会产生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问题;第二是能够循序渐进地激活老师们内心深处沉睡的诗词基因,引导更多的语文老师重新回到遵循汉语诗文音韵规律的轨道上来,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好读书、读好书,收获读书之好;三是能够助力学校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爱好诗词的教师,引领他们走进诗词经典,深入解读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和课外的中华经典,从而更有效的拓展语文教学内容,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全面优化师生的大语文知识视域。
四、他山之石,诗育德育两相合
诗词是一种艺术,品读诗词应从形象入手,从意境入手,所谓“情缘景发”、“意与境会”、“思与境偕”。正所谓“功夫在诗外”,只有广泛的阅读、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诗、背诗,慢慢学会仿诗、创诗。
学校的各种校园活动,例如开展益智手指操比赛和益智器具比赛的过程中渗透诗词教育,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指导学生吟诵诗词、创作诗词。
这几年,《中国诗词大会》已经家喻户晓,成为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詩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而通过这场节目走红的武亦姝也是成了一位知性网红明星。《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和《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被人们誉为“综艺清流”,让国人对于传统文化学习和书写的热情从根本上改变,兴起了全民对中国古诗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股热潮。因此,我们在开展诗词教学过程中,可以广泛借鉴这档节目。
经典诵读活动更是学校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在晨诵中,孩子们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将每天的晨诵活动打造成校园里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读书兴趣,学校还应多开展 “我是小小朗读者”和“诵读经典诗文,传承华夏文明”等诗词大赛活动。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享演绎经典诗文,把个人成长、情感体验与千古美文相结合,传递出文字背后的情感与价值。
五、更上一层楼,古诗文考级活动
学校要根据各年级每学期必背诗词篇目和相应的节日诗词节气,制作适合学生认知能力的诗词考级手册,制订详尽的实施方案和达标等级标准。让每一个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诗词诵读,诗词量达到200首以上;并使学生根据诗词量的积累,分别考取相应的段位。这些阶梯状的段级能够极大地激发孩子们进入初中和高中后诵读的积极性。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唐诗三百首》开始学起。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我们可以和家长一起陪读,建议先背觉得浅易一点的,短小一点的,慢慢再背长一些的,不一定要全部背完,先背两百首左右,然后再背《诗经》里面那些精短有意义的经典之作。根据个人的判断,也可以从《诗经》里面选出一百首左右的来让学生读读背背,背完这些后,再回过头背唐诗三百首里面长的、难的,问题就简单多了。
六、风光无限好,诗词系列课程
教育之魂是立德树人。学校在校本课程研发和实施过程中,注重节日课程的开展,挖掘每一个中华传统文化节日、节气中蕴藏着的海量诗词,将传统文化精髓与教育教学工作扎扎实实地融为一体,让传统文化在师生的成长之旅中落地生根。
在清明节可以举行清明诗会,带领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植物园踏青,让孩子们在诗行里感受节日的氛围;端午节可以分年级制订背诵诗目,进行端午诗词诵读展示;教师节可以开展 “和诗词同行”系列活动。开展教师节诗词创作与展示、教师节诗词朗诵会、采风与诗词创作等活动,让老师们在诗词歌赋中度过自己的节日。
国庆节可以开展国庆采风活动,也可以分年级向学生推荐诗词篇目:低年级的童谣、中年级的诗歌、高年级的诗词,让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仿写,集结成“我为祖国献首诗”诗集。使节日的纪念不仅仅停留在诗配画里,更停留在孩子们的心里。
“诗词进校园”活动,开阔和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阅读和鉴赏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记忆和应用能力,对孩子们一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益处。同时,开展好诗词教学工作更是国家的号召,是文明的延续,是教育的载体,还是民族精神的河床。中华诗词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深入开展,必将如春风化雨于无声处悄然增长着师生们的精神力量,指引我们奔向远方!
【参考文献】
[1]林美琼.浅议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J].名师在线,2020(14):61-62.
[2]卢杰.中小学生诗词教学的创新途径研究——以《中国诗词大会》为借鉴[J].中外企业家,2020(13):202.
[3]郑秀琴.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的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9(10):66.
[4]顾之川.古诗词与中小学语文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2017(04):34-36.
[5]徐思源,戚迎庆.诗性教育理念观照下的诗歌教育课程基地建设[J].江苏教育研究,2015(16):58-62.
[6]王义.语文课程中古代诗歌教学与中学生情感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2):19-20.
[7]张子春.诗歌教学的传统与现状及其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北京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