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本”思想的课外阅读实践

    陈丽韫

    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语文学到一定阶段之后自我发展的需要,精神成长的需要。教师要让这种需要自然地流淌到学生的素养中去,因此要秉持“学本”思想。“学本”就是学生“自学”“互学”“展学”的过程,是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一种课堂导向。“学本”就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视角,跟他们进行对话与互动。

    一、背景:“师本”课堂大量存在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上,“学本”的思想还没能完全贯穿下去,部分教师还会以自己为中心来组织教学。以课外阅读《创业史》为例,大多数教师还会用这些语言来组织教学:请同学们将《创业史》的1—4章的优美词语摘抄下来;将主要人物的性格粗略地概括出来。很明显,这些语言都是以教师为中心,都有很强烈的主观色彩。用这些语言指导课外阅读,则表明教师一直想掌控学生,掌控他们对课外文本的理解,教师一直以一个控制欲非常强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中。

    但对课外阅读而言,教师不要轻易发表个人的主观看法,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因此教师要尽量避免主观思想主导的话语,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就课外阅读而言,要给出一个任务型话题由他们去主导话语权。教师要善于引导话题,从而让学生动起来。

    二、实践1:自学,学生展示观点

    自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学,让他们在课外文本中发现问题,再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观点。如果教师直接讲解文本,学生就缺少了一个思考的过程,一个发现文本之美的过程。学生自学的时候,教师也要做好引领,使他们有明确的目标,让过程更有效。

    以《创业史》为例,教师先设置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在阅读时,去寻找答案。如这篇文章的主要线索是什么,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故事发生的背景,从一开始的字里行间学生就能找到文章主要围绕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而展开,进而由互助组的这种形式推断其背景为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接着教师又抛出第二个自学题,有没有看过或者听说过相同背景的小说。其实不要说主题阅读,就是一般的阅读,学生的阅读量也非常有限,大多局限在课内,教师也估计到学生没有读过。只是通过问题,告诉他们可以进行更多主题阅读,以形成阅读期待。在自学的过程中,有学生在图书馆查看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也是以美国内战为背景的。他们会迅速将这个信息传开,自学后发现更广阔的天地。

    教师不是以对错来评判学生的自学效果,而是关注在自学中他们展示的观点。如教师问,《创业史》的主题是什么?学生在读完之后才会有所体会,不同的学生所展示的体会不一样。教师要肯定他们的观点,然后鼓励他们再阅读并进一步完善观点。就这个问题,有学生说,展示了是梁生宝勇于创新,努力拼搏的精神;有的说批评了姚士杰的自私自利与圆滑处世。教师首先表扬学生能从文本中发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然后又期待他在更仔细的自学中,发现更多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之处。在进一步深入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这篇文章的主题其实更宏大。即将我国的农业运动放在我国西北地区一个小村落蛤蟆滩,进而写出了历史的发展趋势与走向。可见,自学就如引领学生“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三、实践2:互学,学生讨论沸点

    课外阅读就是学生阅读的文章都是教材文本之外的,都是课堂上没有接触过的。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关于生词不会读的、对话理解不了的、人物关系不清楚的;也有关于文本主题的、作者写法的、人物性格的、事理发展的。总之,问题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元的,不一而足。同时由于学生在课外的发展又不是整齐划一,有的阅读量大、有的知识面广、有的思考有深度,因而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是其他学生的老师,这为“互学”创设了条件。

    还以《创业史》为例,要想读懂一部文学作品就要先弄清文本中有关人物的关系。对初中生而言,这是有难度的,有学生读到最后都不能厘清人物之间的关联,因此教师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绘制人物关系简图。学生在读完一个章节之后就对人物关系做一次简要的小结,之后每读完一章,就完善一次。这其实也是一个互学的过程,有些次要人物有的学生可能忘记列出来,有些主要人物跟许多人都有关联,有的学生可能考虑不周全,这些都需要拿出来讨论,以让思维碰撞,进而取长补短,各得其所。学生先把遇到的人物逐一列出来:梁生宝、梁三老汉、郭振山、赵素芳等。接着将这些人物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串联起来,将“梁生宝”放在中心位置,以此为中心,罗列出各种关系。在组图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就可彼此询问。在秀兰与改霞之间,学生不知道用怎样的身份将他们连接起来。他们会重新将相关的章节再看一遍,然后再去问别的同学,如果都没有答案,他们会分章节再去探究,“互学”成了“互助”。当人物简图完成之后,学生之间相互交换,相互评价。有的学生在个别的地方可能需要修改,有的学生绘制的图表很漂亮,每一个学生在评价他人的时候,自己也有了新的生长,互学习变成了互生长。

    四、实践3:展学,学生收获疑点

    展学就是在自学与互学的基础之上,认识上有一个新的增长,能力上有一个新的提高,思维上有一个新的拓展。具体来说,展学就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就是进入布罗姆目标分类学习的最高层次,即综合、运用与评价阶段。展学階段同样以学生的自我探究为主,这是对先前最近发展区的一次改变。“开头,眼泪只是揩了又流,流了又揩,不断线地涌着。随后老汉竟用理智的力量,控制不住情感的冲击了,摆毕了供品,他竟完全被感情所驱使了,他竟不顾体统地哭出声来了。”这是文中的一句话,教师让学生在看完之后,自己提问。学生提出这些问题:这句话里面包含哪些描写方式;主要描写了老汉什么样的心情。接着学生又将问题进一步深化,如果你是文中的老汉,你也会如此伤心吗?如果你是文中的儿子,你也会不来上坟吗?应该说,这两个问题不再是直接能从文本中寻找到答案了,需要学生在找到相关信息的基础之上,将自己的情感与文中人物进行对接。当学生在提出简单的问题之后,他们的思维没有停止,而是进一步向前。

    展学,不是教师牵引着学生往前走,而是学生在自主探究之后,思维火花的自然迸发。他们忽然问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假如童养媳不死,文中人物的命运安排会有哪些新的变化。很明显,这是一道想象题,或者叫作推断题,需要学生在分析原有信息的基础之上,对文本中没有提到的事情做一个主观的、但是合理的想象。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的,是他们在有了一定认知积淀与能力生长基础之上的一次自我提升。

    课外阅读要成为学生自己的个性化学习与个性化生长,因此“学本”思想是让他们从课外阅读的被动者成为积极参与者。“学本”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展示自己对阅读的理解,强调的是每个学生都要发出自己的声音,都能有自己的想法。可以预见,“学本”思想下的课外阅读更能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与素养生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高新区胡集初级中学(22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