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教师的需求

    吴邵萍

    

    

    这些年来,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实施过程中,人们大都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为主体,追随儿童需求等,比较少关注教师这一主体。然而无论是提高办园水平、课程质量、社会及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满意度,还是推进儿童的发展,都依赖于教师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依赖于教师的专业水平。作为一名在幼儿园工作了36年,并在幼儿园园长岗位上工作了26年的实践者,我认为提升办园质量、课程质量、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的满意度,推进儿童发展的关键是教师。所以,在幼儿园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应该追随教师的需求,关注教师在课程建构与实施中的困惑,帮助他们解决困惑,推进他们与课程同步发展。

    走进教师心里,促使他们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需要管理者去研究教师的现状,接纳他们的真实想法,找到阻碍他们前行的因素,为他们搭建前行的支架,从而实现教师在课程建构与实施中的发展。我园在开放性园本课程建构与实施过程中,追随教师的需求,随时给他们搭建支架,做到了解并满足教师每一阶段的需求。下面根据我园开放性园本课程建构的历程,谈谈我们的做法。

    什么是开放

    在课程建构的第一阶段,我们通过对幼儿园课程研究的历史、幼儿园周边资源及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等的细致梳理和分析,提出了建构开放性园本课程。我们了解,在此阶段教师需要建立开放性的观念,清晰开放性课程在实践中的样态。所以,我们的核心工作是帮助教师树立开放性的观念,探索在实践中如何落实开放性课程的理念。

    要把开放的理念纳入教师的个人知识体系中并转化为教师的实践行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多年的研究历程中,我们抓住了开放与限制这一对核心概念。

    第一,明晰开放的含义。我们帮助教师理解什么叫开放、开放课程在实践中的样态是怎样的。我们首先组织教师学习讨论:你觉得什么是开放?开放课程应该是什么样的?在开放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应该是怎么样的?经过学习讨论,大家达成共识,认为“开放就是松绑,解除限制”。接着,我们引导教师思考:当下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哪些限制需要取消,怎么取消限制?当下的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有哪些环节需要开放,怎么开放?最后,我们让教师根据自己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在实践中进行尝试。实践尝试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组织教师相互观摩实践并交流。通过实践尝试,教师们渐渐地认识到在实践中并不能无限地开放,有开放必有限制,而开放和限制的程度是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自我管理能力、幼儿园空间场地及教师对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掌握程度等情况来决定的。通过实践研究和再学习,大家一致认为开放与限制是幼儿园开放性课程的核心概念,在实施课程过程中要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向幼儿开放最大的发展空间,以培养幼儿成为具有开放性生存智慧的人为目标,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第二,梳理开放和限制的反思流程。为了帮助教师充分理解开放和限制这一对核心概念,并将其自然地运用于日常教育行为和常态课程活动之中,我们梳理出了开放性课程的整体框架、每日一日活动中每一环节开放与限制的反思流程,让教师每日、每一环节的日常工作都有反思的依据,不仅帮助教师建立开放理念,而且提升了教师反思的质量。同时,我们除了引导教师自己借助开放和限制反思流程进行反思,幼儿园每周还会组织一次集体反思,反思生活活动、晨间锻炼、早操、区域活动、集体学习等每一个环节中的开放和限制的适宜性,将开放性课程理念落实于课程目标、内容、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全过程之中。

    我们通过学习、讨论、实践、反思、再实践等帮助教师理解开放的含义,为他们将观念转化为实践行为搭建了支架,帮助教师了解开放性课程的实践样态,从而使教师自觉地将开放的理念落实到幼儿在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我们需要“教材”

    在开放性课程实践的第一阶段,我们就提出课程是教师根据幼儿当天的兴趣和需要及时生成的,所以,教师不需要“教材”。但在实践中,这样的要求只有极小部分高水平的教师可以达到,并且,他们也感到压力大、负担重。他们常说:“太累了!”因为要达到上述要求,教师需要熟知各领域的关键经验,精通每一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精通每一领域的教学知识和规律。这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很难做到。所以,教师们常常说,我们需要“教材”,我们可以参照“教材”的基本课程框架和实施课程的路径。

    为此,我们和全体教师研讨幼儿园需要什么样的“教材”,我们认为,“教材”必须是帮助教师落实开放性理念的载体,它既能帮助教师落实开放性理念,又具有可操作性。另外,我们认为“教材”内容必须由幼儿园教师集体研讨确定。为此,我们用了整整两年时间,与教师们讨论和研究小、中、大班每一个学习活动的设计、实施,如何既能体现开放性理念,又具有可操作性。我们让实践过的教师谈他们的具体做法、实践中碰到了哪些问题,然后大家再讨论、调整。接着,请現在正在带相同年龄段班级的教师去尝试实践,然后大家再讨论、调整。在此基础上,形成每一个活动的具体方案。

    在形成文本时,我们尽力做到两点:一是凸显可操作性。将活动方案写成详案,且写清楚每一个延伸活动的具体操作程序;二是凸显每一个主题活动与一日活动各环节的关系。写清楚每一个主题活动与日常活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家长工作等的关系,及具体可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这样可以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带入开放性课程的实践之中,既解决了教师没有“教材”参照和借鉴的问题,又保障了开放性课程理念的落地。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即使有“教材”,教师也不会完全按照“教材”来实施课程,他们会依据班级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家长的资源及自己的特点,自然地将“教材”班本化,到后来,有些教师甚至完全抛开了“教材”。所以,我们不必担心有了“教材”教师就会千篇一律地按照“教材”组织活动、实施课程。相反,有了“教材”,可以保障教师实施开放性课程的保底要求的实现,帮助教师达成集体教学活动和一日生活、学习活动的有机融合,支持教师在幼儿一日生活、学习活动中有效贯彻开放性课程理念,给予教师生成和创新课程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及班级幼儿的兴趣、需要等灵活自主地决定课程的生成和预成的比例关系,而不是只听从他人的要求,机械地预成或生成课程。这就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创生课程的积极性、创造性。

    区域活动怎么设计

    在幼儿园实施开放性课程的过程中,有教师提出设计、组织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学习活动的难点是区域活动,他们不知道班里应该设置哪些区域,区域活动的内容、材料从哪里来,如何始终保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积极性,教师如何观察和指导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总之,教师不知道该如何设计、实施区域活动。这些问题不解决,教师就不可能主动积极地设计、实施区域活动,也就不可能实现幼儿自选区域、自选内容、自选学习方式、自我安排学习时间等差异化、个性化的学习。

    作为管理者,我们理解教师不知道区域活动怎么设计不是他们不努力、不专业,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教师每天的工作都高度紧张和烦琐,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二是教师没有认识到区域活动给幼儿发展带来的益处,没有弄明白区域活动和主题活动、集体学习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

    为帮助教师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首先帮助教师理清区域活动和整个课程之间的关系,理清区域活动内容和材料的来源。为了降低教师理解上的难度,我们把区域活动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集体教学活动进行联系,依据教师熟悉的教育内容体系,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的精神,划分为健康、语言、科学、数学、音乐、美术六大区域。我们没有设立社会领域区域,原因有三:一是社会领域中的规则学习和人际交往等内容可以渗透在其他区域活动中;二是社会性学习应当在幼儿真实生活中开展,不应该设立在一个单独的区域中让幼儿机械地学习;三是班级中每天都有专门的创造性角色游戏时间,社会性学习的内容可以自然融入其中。接着,我们组织教师按照每个区域的价值、环境的创设、规则的建立、内容和材料的确定及教师的指导等五个板块展开逐一研究,帮助教师明确区域活动的价值、明晰各个区域环境创设、规则建立、内容材料确定和教师指导的具体策略,促进教师对课程进行通盘思考,将幼儿在园一日生活活动、集体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等进行统一考虑、设计、实施,促使教师主动地组织、实施区域活动,实现幼儿个性化、差异化学习,让开放性课程真正落地。

    如,在开展主题活动“美丽的秋天”中,设计美术领域活动时,过去教师可能会设计一个集体教学活动,让幼儿运用水彩、水粉等画一幅秋天的景色图。而现在教师则会思考这个活动是采用集体教学活动合适还是放在美术区域中学习合适,教师认为放在区域中更能够满足幼儿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于是,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关于秋天的视频、图片、画册、绘本等放在美术区域中,让幼儿充分欣赏、感受。同时,教师将绘画纸、颜料、笔等材料和工具放在美术区域中,让幼儿自主表现、表达。这样,一方面充分满足了幼儿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作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促使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自然地将区域活动内容、材料、环境创设及教师指导等进行通盘思考,使区域学习真正落地。以前,教师觉得区域活动是增加负担,现在教师感受到实施区域活动反而减少了准备活动材料等方面的负担,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如何设计、组织区域活动。

    再如,教师在设计语言活动时,自然会将语言学习材料与语言区域活动内容进行融合,会把语言活动中用过的故事书、图片、绘本及操作材料等放进语言区域里,使之成为幼儿在语言区域的学习内容和材料,满足部分幼儿继续欣赏、阅读、聆听、表演的需求。

    还有,教师发现有一些科学活动可以先让幼儿在区域中充分地探索,待他们充分地操作并积累一定经验后,再来开展集体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共同遇到的问题等,效果会更好。

    正是因为我们从教师的角度进行思考与实践,帮助教师理解了开放性课程理念,搭建了活动设计的支架,自然减轻了教师设计活动、寻找区域内容、准备区域材料等的负担,帮助他们掌握组织实施区域活动的策略,让他们从认识和实践两方面体验到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从而使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实施开放性区域活动,满足幼儿差异化、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我们关照不过来

    在实施开放性课程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关照每一个幼儿,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期望教师了解每一个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尤其是在区域活动中的学习情况,并给予个性化指导和推进。然而,教师提出:“我们关照不过来!”他们说无法做到了解每一个幼儿、指导每一个幼儿、推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

    为了帮助教师解决“关照不过来”的问题,我们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增强开放性,提升开放性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权和成就感。我们主要解决了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解决因师幼比低、教师无法同时满足在每个区域和幼儿面对面互动的问题。在区域活动中,由于教师无法兼顾与各个区域幼儿的互动指导,我们通过提供平板电脑,让幼儿将自己在区域中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成果进行拍摄,这样不仅将幼儿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记录了下来,还满足幼儿反复回顾、欣赏及与同伴分享的需求,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成就感,而且便于教师活动后反复观看、分析、诊断并采取适宜的推进策略。如,在大班音乐区域里,我们提供了平板电脑,便于同伴之间相互拍摄,还提供了拍摄架,方便幼儿自拍,每个幼儿可以拍自己唱歌跳舞的情景。这样,幼儿不仅可以记录自己的学习和创作过程,还可以形成自己的“作品”,从而有了获得感、成就感。同时,教师可以借此了解每个幼儿在区域中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需求,进而给予针对性指导。

    幼儿还学会了用平板电脑进行“百度”查询,用“语音搜索”找到自己对科学、艺术等问题的答案或自己需要的图片等,这减少了幼儿对教师的依赖,使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持续地关注某一区域幼儿的活动情况,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找到更适宜的指导策略。

    第二,解決教师现有的知识技能无法满足所有幼儿需求的问题。幼儿需求多元、兴趣多样,教师的知识技能无法全覆盖。我们就通过多媒体等技术解决这一问题。比如,我们将舞蹈家、歌唱家及幼儿演唱、表演的歌舞作品通过PPT加链接的方式,编辑成节目单,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需求自主选择学习,通过反复欣赏艺术作品来满足自己感受欣赏和学习表现的需求。再如,幼儿对沙画、绣花等有兴趣,教师就把学习沙画和绣花的App下载在平板电脑中,然后投放在美术区域里。有兴趣的幼儿可以看视频教程,循序渐进地学习。我园大班几位对沙画感兴趣的幼儿,一学期自主学完了沙画初级教程,模仿学习了教程中各种沙画作品,自己创作了近30幅沙画作品。当然,在支持幼儿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学习的同时,我们对幼儿运用多媒体的次数和时间长度是有严格而系统的规定的。

    我们借助多媒体,不仅解决了教师知识技能不足、师幼比低的问题,还解决了幼儿园缺少男教师的问题。在我们提供给幼儿的App中,无论是美食教师、沙画教师还是舞蹈者等,大多是具有阳刚气质的男教师和男性艺术家,吸引了男孩子们进入相应的区域进行学习。充分利用多媒体,一方面让幼儿从小就能欣赏到榜样的作品,另一方面也让教师在寻找资源、分析作品以及观察幼儿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地实现了和幼儿一起学习。同时,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他们不需要依赖教师的指导,可以自主寻找学习资源,进行持续、深入的学习。多媒体教学方式给予幼儿个性化学习以强有力的支持。

    回顾建构开放性园本课程的历程,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只有关照教师的需求,切实理解并解决他们的困难,才能推进课程的有效实施,保障课程建构与实施的质量,实现幼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