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悬念,提升语文素养

    苑凤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可以采取巧设悬念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巧设情境悬念

    在情境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被激发,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尤其是在新课教学之前,教师在课前导入中利用情境创设的方法设置悬念,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父爱之舟》一课时,我说:“同学们,相信大家对父爱这个词都不陌生,并且都是在父爱中一点点长大的,老师也和你们一样。我记得小时候上学,因为离家远,需要住校,父亲经常来学校看我,给我带我爱吃的糕点,给我送换洗的衣服。由于路途遥远,父亲为了省下车费,每次都骑自行车来看我,风雨无阻。现在,我的父亲已经不在了,但是那辆自行车我依然保留着。虽然它已经破烂不堪,但它承载的是父亲对我满满的爱,所以我给它起了一个名字——父爱之车。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一样东西,你一提起它就能想到父爱呢?”在我设置的情境引导下,很多学生都举起了手,有的学生讲述了“父爱之伞”的故事,有的学生讲述了“父爱之书”的故事……这样的情境,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今天的课题。二、巧设矛盾悬念

    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要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能够在活跃思维的推动下进行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巧设矛盾悬念的方式,利用一些看似矛盾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并主动进行探究。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设置这样的问题:第一,既然这十万支箭关系着成败,而且时间如此紧迫,为什么周瑜还不让军士们给予诸葛亮帮助,也不给他提供造箭用的材料呢?第二,诸葛亮在这么紧迫的任务下为什么不想办法赶紧造箭,而是选择了去曹操那里借箭呢?第三,曹操真的会把十万支箭借给诸葛亮吗……教师设置的一系列看似矛盾的问题,激发了学生迫切了解文章内容的欲望,并在这种欲望的支配下進行自主性探究学习。三、巧设问题悬念

    语文素养的培养需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尤其是在课后,大部分学生在课后并不会对课上所学的内容进行思考,这对提升自身语文综合能力会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教师可以采取设置问题悬念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在课后自主思考,使知识得到进一步扩展。

    例如:在学习《亡羊补牢》这则寓言以后,学生了解到因为养羊人的愚昧导致羊一只只都丢了,无论别人怎么劝他,他都不肯修补羊圈,直至羊丢光了才去修补。教师可以在课程结束后给学生设置问题悬念,如:“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犯过养羊人那样的错误呢?学习这则寓言后,你们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吗?”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自然而然地去回忆自己的经历,并根据学习到的道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合理地设置悬念,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思考,培养思维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设置悬念,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