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后遗症”幼儿入园咋调适

    新冠肺炎期间,长时间的宅家生活,幼儿可能会因周围环境的突然变化产生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或因长时间的假期玩心尽发,以往的作息、生活安排尽数打乱。因此,疫情期的“长假”过后,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入园调适问题,快速把握全局,帮助幼儿回归正常的幼儿园生活。

    疫情过后,教师开展好入园“第一课”就显得至关重要,它会影响到幼儿后续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适应幼儿园生活并重回正轨。

    环境对人的身心具有暗示和引导作用。经历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生活变化,幼儿一回到熟悉的幼儿园,心情逐渐开始放松,势必会谈论起相关话题。因此,入园“第一课”不妨围绕疫情与安全开展生命话题的谈话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轻松、愉快、温馨的环境。如利用彩色气球、卡通人物等进行环境创设,点缀“欢迎回家”的字样。其次,形式上也不用过于拘泥,放松的氛围和随意的姿态可以使人紧绷的神经舒缓下来。教师可允许幼儿自由地围坐一圈,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此外,话题的内容也没有必要加以限制,幼儿可以自由地谈论自己家庭中的居家防护措施、隔离时期的趣事、对新冠肺炎的认知等。再次,教师也可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通过“新冠病毒这个坏家伙”“戴口罩的故事”等话题引发幼儿更多的讨论。这样不仅能自然地传递正能量,还能让幼儿发泄长期以来的乏味、烦躁与不安。最后,如果幼儿提出关于死亡的问题,教师也应不回避、不忌讳,有效地和幼儿进行沟通。在安抚情绪的前提下,利用大自然的事物进行生命教育,让幼儿从具体生动的事物中感受生命的可贵,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开展这样的入园“第一课”,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幼儿通过沟通、倾诉的方式,发泄内心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这种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的话题交流活动,能够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再加上同伴与教师的陪伴、倾听,能够给予幼儿一定程度上的安全感,让幼儿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从而尽快融入原本的幼儿园生活。

    除了入园“第一课”,逐步回归日常作息与安排,也是促进幼儿入园适应的重要途径。这次長时间的居家生活容易打乱幼儿的良好作息,惰化日常生活。比如,幼儿在家沉迷于电子产品,缺少休息与运动。教师可逐步恢复日常作息与安排,让幼儿以最熟悉、最适合的方式调整自己。

    入园后,教师可寻求运动契机增强幼儿免疫力,将勤洗手、多喝水、咳嗽要用胳膊肘捂住口鼻等良好习惯的培养融于一日生活之中。在等待整理环节,可利用儿歌、动画片等进行健康教育,让幼儿的经验得到渗透。午休时,可通过讲故事、放轻音乐帮助幼儿入眠。若有幼儿不能适应,教师不必强迫其入睡,可采用闭眼10分钟的方法耐心地引导。

    幼儿的健康成长从来不是仅靠家庭或幼儿园的单方面努力。在疫情过后的幼儿入园调适期,更需要家长的合作与信任。为了减少双方工作负担,并确保进行有效的合作,教师可以灵活组织家园合作与互助。首先,方式要有灵活性。考虑到安全问题,教师可利用微信、QQ等网络媒体进行家园沟通,减少不必要的直接接触。其次,对象要有针对性。教师在教育援助与关怀上可以倾向于更有需要的家庭,比如有感染患者的家庭和战“疫”家庭的幼儿,他们面临更大的心理挑战和困难,必要时可以帮助其联系心理辅导师进行心理纾解。再次,内容要有导向性。一方面是对于幼儿的身心变化和心理需求,教师要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并给予专业的指导;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家长的情绪问题,倾听家长在疫情过后的育儿困惑,避免其负面情绪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最后,频率要有层次性。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入园调适以及家园沟通情况,从起初的适度增加家园联系到酌情减少电话访问次数,直至回归正常的家园沟通频率。

    教师是能给予家长专业育儿知识的人,是幼儿除家人以外最亲近信任的人。因此,教师应当心怀幼儿,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有效解决幼儿的入园调适问题,让幼儿回归欢乐的幼儿园生活。

    (《中国教育报》2020年3月15日 王晓芬 居 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