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语境下体育品德素养目标的设计与落实

    陈辉

    摘? 要:本文是基于马扎诺认知行为模式,探索基于理解的大概念下的逆向模块(单元)教学方案设计和课时计划设计过程中,从体育品德素养目标的培养寓居于知识的学习过程,体育品德素养目标在大概念下的模块(单元)教学方案中开展整体设计,体育品德素养目标在课时计划制定中做到教学、评估一致性设计三个方面,对体育品德素养目标的设计与落实展开一些实践探索,以期为广大体育教师提供研究的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品德;体育课堂;设计与落实

    中图分类号:G623.8?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7-00-02

    对学科核心素养语境下3.0版教学目标设计的研究,探索的是一种切合学生知识学习过程的,能够实现教育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估相一致的目标设计方式。“十三五”期间本区域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主要研究的是基于马扎诺认知行为模式,探索基于理解的大概念下的逆向模块(单元)教学方案设计和课时计划设计,以此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本文是在模块(单元)教学方案和课时计划的逆向设计中,对体育品德素养目标的设计与落实开展的一些实践探索,以期为广大体育教师提供研究的参考。

    一、体育品德素养目标的培养寓居于知识的学习过程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 提出的: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中体育品德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依附于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在解决复杂情境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整体发挥作用,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其他两个方面密切联系、相互影响[1]。

    心理学家马扎诺认为知识的学习是通过思维系统与知识相互作用来完成的,知识领域中的任何一类(信息、心智程序和心理动作程序)都将经历认知系统(提取、理解、分析、知识运用)、元认知系统和自我系统三大系统,程序性知识都是来帮助学生学习和展示陈述性知识的途径[2]。

    具体说,学生面对一个新的体育学习任务的时候,首先是由自我系统来判断任务的意义并决定投入的程度。从体育品德的视角看,任务的意义包含对体育精神中的超越自我,体育道德中的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以及体育品格中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的感悟,也就是说对这些体育品德的感悟能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在解决了动机问题并决定投入学习之后,学习者会依据已建立起来的元认知系统决定学习行为的目标、方式和策略,并进行评估和监控。从体育品德的视角看,元认知系统主要能体现体育精神中的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道德中的遵守规则、诚信自律,体育品格中的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

    然后运用认知系统中存储的具体认知技能去经历认知过程并完成学习任务。从“知道、理解、能做”的视角看,体育品德是以“过程的结构”学习设计流程形式融入到认知系统中。

    因此,从《课程标准(2017年版)》培养体育品德素养目标的阐述与马扎诺认知行为模式理论可以认识到,体育品德素养目标的培养寓居于知识的学习过程,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方面的表现具体体现在知识学习所经历的认知系统、元认知系统和自我系统的相互作用中,并且伴随着新知识的获取、学习动机的提高、元认知体系的更新、认知技能的发展等更加稳定和成熟。

    二、体育品德素养目标在大概念下的模块(单元)教学方案中的整体设计

    钟启泉教授说过单元是课程的最小单位,由于体育品德是在解决复杂情境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整体发挥作用,并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其他两个方面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因而体育品德素养目标应在模块(单元)中进行整体设计。

    基于理解围绕大概念设计模块(单元)教学,就是指依据模块(单元)教学内容、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等寻找核心概念和思想,形成本质问题并将其转化为驱动型问题安排课时;而后确定高阶认知策略,設计学习实践活动,同时明确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和成果展示形式。

    因此在借助课程标准、教材等资料寻找关键概念或能力,确认与这些关键概念、能力相关的一系列基础知识和技能时,将学业质量水平中描述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方面的表现整合其中,并在体现确定学生掌握大概念要求的“所知、所能、所成”中充分展示,这样体育品德的培养就能寓居于模块(单元)知识的学习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体育品德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义。

    如在《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足球模块1中,以“运动与价值”作为“大概念”,以“足球运动的价值和魅力”作为学习要求(或本质问题),以“如何积极参加足球运动”作为主要问题(驱动性问题),以足球模块1中的内容要求作为技能、策略,并结合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学业质量水平描述来确定学生掌握大概念的学习要求所需要的“所知、所能、所成”或者说是“知道、理解、能做”:(1)自我系统目标:学生能确定本足球模块内容的学习对今后的学习、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能确信自己有能力习得足球模块的内容。能确定通过师生、生生交流探讨,可以帮助自己提高解决足球模块学习问题的能力。(2)元认知系统目标:能明确足球运动的规则、基本原理、足球技术战术等的具体应用过程,并能知道容易出错的地方。能发现自己在足球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及原因。能分析自己在足球学习活动中出错的原因。(3)认知系统教学目标:能对各种足球技战术进行分类,并探索归纳学习方法。能理解并掌握足球不同技、战术运用的原则和方法,并进行实践。能根据足球规则、技战术运用的原则、方法以及自身特点等进行比赛活动。这些模块(单元)目标中包含着对体育精神的综合认知,也可更详细描述。

    三、体育品德素养目标在课时计划制定中的教学、评估一致性设计

    逆向教学设计是美国课程与教学领域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包括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三个阶段。确定预期结果包括确定教学目标、明确预期迁移、预期理解以及了解学生的认知与技能掌握情况等;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包括表现性任务、其他证据和自我评价反馈;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包括教学方法、教学顺序和教学资源材料的选择[3]。

    因此,在根据模块(单元)教学方案逆向设计课时计划时,将体育品德目标寓于课堂教学目标和预期理解中,并在学生将会知道和学生将能做到的预期中进行明确其具体表现;在教学活动设计时,将适宜于评估的表现性任务贯穿其中,这样体育品德的目标就呈现学习和评估的一致性。

    以“课时:接球—运球—传球组合动作”为例[3]。

    (一)预期的结果

    教学目标为:(1)自我系统目标:学生能确定本组合动作的学习能提高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能体验到学练乐趣,能懂得相互尊重、团队合作、遵守规则、勇于进取等体育品德对今后的足球学习比赛、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能确信自己有能力学好本组合动作。能确定通过师生、生生交流探讨,可以帮助自己提高解决本组合动作学习问题的能力。(2)元认知系统目标:能明确足球运动的规则、基本原理、本组合动作的具体应用过程,并能知道容易出错的地方。能发现自己在本组合动作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及原因。能分析自己在本组合动作学习活动中出错的原因。(3)认知系统教学目标:能探索归纳本组合动作学习方法。能理解和掌握本组合动作运用的原则和方法,并进行实践。能根据足球规则、本组合动作运用的原则、方法以及结合自身特点等进行比赛活动。

    预期理解为:接球—运球—传球组合动作是一种进攻配合战术,主要明确传球有对人传球、对空当传球、过顶传球和转移传球;接球即跑位迎球,具体有靠拢接球、拉开接球、切入接球和摆脱接球。总结出两个问题:接—运—传组合动作是什么?接、运、传球的形式分为几种?理解接—运—传组合的特点及运用时机,能够在足球比赛中尝试使用。此时应思考什么情况下使用?比赛中是否会主动与同伴进行配合?接—运—传组合的运用受到防守状况、队友意识、摆脱能力、跑动线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此时需要结合上述因素思考为什么有的接—运—传配合可以取得成功,有的效果却很差?

    学生将会知道:接—运—传组合动作的概念与技术结构;不同接—运—传组合动作的运用时机和应用情境;接—运—传组合动作的有效执行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学生将能做到:做出正确的接—运—传组合动作技术动作;比赛中表现出积极的配合意识;根据球队特点,设计简单可行的接—运—传组合动作配合战术,能够做到分工明确,主动配合。

    (二)合适的评估证据

    1.表现性任务

    “小组展示”:小组合作画出接—运—传组合动作运用的战术图,一名学生用语言讲解摆脱防守接—运—传组合动作具体方式,其他学生用动作展示如何进行配合。

    “学以致用”:以小组自身特点为基础,制订简单易行的配合战术,在教学比赛中观察学生是否能够主动进行配合,接—运—传组合动作技术运用是否正确,配合后是否能夠取得有效进攻。

    “举一反三”:观察每个小组战术的执行情况,留意每个小组是否能够实现由简单情境下接—运—传组合动作配合向复杂情境下配合的转变。

    2.讨论任务

    随机提问:接球—运球—传球组合动作要点以及运用时机是什么。

    案例分析:以西甲经典配合视频案例为素材,小组讨论并分析经典之处在哪里,最后概括出组合动作的要义。

    3.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馈

    自评组合动作的技能掌握情况;组内互评组合动作配合执行情况,是否明确分工,主动配合。

    四、建议

    《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中将体育品德进行了5个等级的划分,并明确了高中学生体育品德培养的重点是积极进取、遵守规则、社会责任感[1]。但是在现实中,这些体育品德素养的描述有些是显性、有些是隐性,各等级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且只能依附于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而存在,因此评估适宜以个案的形式,采用过程性描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罗伯特·J·马扎诺. 教育目标的新分类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苏银伟.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逆向教学设计——以高中“篮球传切配合”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2019(08):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