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逻辑及其实现进路

    关键词 “两个一百年” 新时代 内在逻辑 实现进路

    作者简介:郭姣姣,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D6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291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下简称“两个一百年”)由来已久,历经千帆。经过历史的沿革与沉浮,经过几代的秉承与拓新,“两个一百年”久经打磨,愈加完善。进入新时代,面对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党的十九大对“两个一百年”作出了更加全面、更有深度的战略部署,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擘画了一幅美好的发展蓝图和明晰的目标愿景,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时代之变而作出的深刻考量,也是中国共产党置身于重要历史交汇期而发起的强力动员,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决胜阶段最为关键,冲锋时刻愈显神勇。[1]当下正值第一个百年决战决胜、胜利在望的历史节点,深入了解“两个一百年”的演进逻辑,认真研习十九大关于“两个一百年”的重要论述,科学把握“两个一百年”的内在理路,对于完成既定目标、践行预设部署、行好规划指向、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一脉相承的逻辑演进

    作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行动指南,“两个一百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沿革和实践检验,其切中肯綮的目标指向和高屋建瓴的战略安排蕴含着与时俱进的生成逻辑和承上启下的内在理路。

    (一)“两个一百年”的生成脉络梳理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确定不是信手拈来,心血来潮的产物,它是立足于国情和时代的深刻考量,是经过历史和现实检验的科学构思。时代不同,人们的诉求不同,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任务也就不同。

    20世紀80年代,邓小平同志立足于现实国情,深刻的剖析社会现状,创造性的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他强调:“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2]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到总体实现小康再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循序发展,稳步推进的战略安排,切中社会现实,也切合人民需要。在“三步走”战略的规划指导之下,到20世纪末,“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提前实现,在此基础上,我们党把“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做了更加具体的规定,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建党一百周年时建成更加全面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百年”作为一个新的名词在这次代表大会上被首次提出,并在十六大上被写进党章,成为全党全国人们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随着时代的发展,认识的深化,十九大又对“两个一百年”作了新的规划和设计,并制定了“两个十五年”的具体方案,“两个一百年”的概念也更加明确,内涵更加丰富,其切实可行的实现步骤鲜明的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彰显着中国人民与时俱进、脚踏实地的探索精神和务实作风。溯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三步走”战略是“两个一百年”的逻辑起点和源头活水,而“两个一百年”是“三步走”战略的逻辑顺延和新鲜注解。

    (二)“两个一百年”的内在理路剖析

    虽然“两个一百年”的内容阐释和目标设定大相径庭,但是两者的前进方向和历史使命却共归一处。二者不是相互排斥的独立个体,而是互联互动,承前启后的命运共同体。“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间相互关照的内在逻辑和巧妙构思,既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匠心设计,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联系观的有力彰显。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突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 “两个一百年”是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不断扬弃旧有的、不符合现时生产力发展的内容和要求,不断吸收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因素和成果逐渐完善和发展起来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继承已有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最初的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体现着我们党对既得成就的继承和发展。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分两步走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从一步到位到分阶段实施,这既是对“三步走”战略的超越,也是对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承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目标设定和战略安排既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逻辑高度契合,也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高度契合。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突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观。“两个一百年”从提出到发展完善,自始至终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关照的,二者衔接有序,相续跃进。第一个百年所取得成就和成果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石,做好了保障,第二个百年的目标是对第一个百年的继承和超越,是对第一个百年发展成果的吸收和检验。二者相辅相成,渐进过渡,犹如一篇文章的上篇和下篇,其主题都是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来展开,既把握当下,又着眼未来;既立足国内发展,又关注国际形势,其科学设计和独特创举是对马克思主义联系观的深入贯彻和极致运用。二、一根共生的文化给养

    “两个一百年”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其提出和确立有着深厚的理论、文化和实践之源。追根溯源,深刻的剖析“两个一百年”的理论依托与文化底蕴对于理清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具有动中窾要的指导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两个一百年”提供最深沉的文化滋养

    中华文化历经千年,生生不息。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激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熠熠生辉,日益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作为中华民族最突出的优势和最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容,积淀着强大的力量。它所具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精忠报国,舍我其谁”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振兴中华”的民族气节,“脚踏实地,经世致用”的务实作风穿越千年,经久不衰,日益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成为中华儿女争相传承的精神瑰宝,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的向前发展。“两个百年”作为中华民族向前发展过程中制定的两个阶段性目标与规划,其制定和提出并不是毫无依据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立足中国现实、关照民生幸福、着眼长远发展,谋篇有序,久久为功,其理论创造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汲取。

    (二)红色基因、红色文化为“两个一百年”注入最强劲的精神动力

    红色基因、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中国最为灿烂的文化底色。它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之中,展示着中国人民不畏艰难,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引领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指向,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最为珍视的精神食粮。长期以来,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矢志奋斗中,我们形成了独具一格,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五四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等都鲜活的体现着革命先烈筚路蓝缕的峥嵘岁月,昭示着中华英豪无妄无畏的奉献精神,其折射的“独立、自强、民主、求富”的精神追求,是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奋起搏击的精神动力。这种文化久经沉淀,穿越时空,永不过时,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价值,不断地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注入鲜活的动力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努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业绩。这是我们对老一辈革命家最好的纪念。[4]新的条件下,传承和发扬红色革命文化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革命事业的回望,更是践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奋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两个一百年”锻造最科学的行动指南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面对“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党带领人民开始进行各项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从“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设想到“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构思再到“两个一百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时代课题不断深化实践探索,在全体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中,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逐渐完善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各项事业有条不紊,逐步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有了更加有力的保障,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了更加坚定的方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了更加切实的经验指导和更加可靠的行动指南。三、一帜相随的奋斗旨归

    道路决定命运,旗帜决定方向。“两个一百年”虽然在内容阐释和目标设定上有所不同,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之下,两者有着共同的发展愿景。其一帜相随的奋斗旨归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遵循,成为凝心聚力的强大理论武器。

    (一)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二者共同的价值追求

    “两个一百年”虽然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不同,但是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下,人民生活普遍贫穷,人们当时的发展诉求还仅仅局限于生产资料消费,温饱问题是当时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就是着眼于当时的社会实际而制定的科学规划。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状况也不断改善,人们的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基于此,十六大顺势而为的提出要建设六个“更加”的小康社会,同时也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前提和基础。进入新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教育、医疗、就业、环境、文化、社会保障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基于人民全面的、动态的、升华的发展需要,我们党也与时俱进的对“两个一百年”提出新的要求和规划,使其更加明确化和具体化,最大程度的满足人民的诉求和愿望,尽最大努力建成经得起人民认可和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如期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难看出,无论时代赋予什么新的要求和任务,“两个一百年”始终都是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讓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一目标来进行实践和推进的,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彰显。

    (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二者共同的前进方向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归根到底是要解决怎样使我们的国家尽快“强起来”的问题。[5]十九大对“两个一百年”作出更加全面的部署,详细的阐明了两个阶段的目标任务。科学分析两个阶段的目标任务不难得出结论,两者是有着共同的前进方向的,即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两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是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中国人民就实现了“站起来”的目标,从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到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民已经实现“富起来”的目标并向“强起来”迈出了一大步,为实现“强起来”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蓄力再发,乘势而上,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在“两个十五年”发展规划的指导之下,继续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集中全党全国力量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途程中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全面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用实力、能力和向心力来真正的解决“强起来”的问题,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打造名副其实,国际社会认可和称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二者共同的历史使命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久经磨难,砥砺向前。在“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复兴思想的指导之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改革开放,收回香港澳门,中国的民族复兴之路正在拼搏进取中徐徐前行。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继承新时期“两个一百年”的提法和既得成果的基础之上,再次重申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并明确提出要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推进。今年是全面小康实现之时,不言而喻,中国梦的目标也随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指日可待。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即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之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随之梦想成真。回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提出、完善和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者自始至终都承载着一个共同的历史使命,即不仅要站起来、富起来、还要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和领导权。但是,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6]。当前正处于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我们绝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停顿,必须信心百倍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扬帆远航,齐心协力的推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坚定不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油卯劲。四、一以贯之的实现进路

    立足时代前沿,回望百年征途。我们不难发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主题和内在逻辑。新时代、新作为,站在决战第一个百年的紧要关头,踏着向第二个百年过渡的历史鼓点,探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进路,形成可供参考、科学有效的理论体系成为当前条件下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不忘初心,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7]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逼之下,中国的有志之士纷纷提出各种思想来挽救民族危亡,但都无济于事,纷纷以失败而告终。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的中国人普遍受到这种主义的洗礼,开始接受并宣传这种主义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组织条件。在之后近百年的革命、改革和建设事业中,中国共产党没有完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照抄照搬,而是依据中国的国情不断地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涵,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之下,我们党敢为人先,与时俱进,勇于和各种左倾和右倾思想作斗争,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任务,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完全被改变,经济社会建设取巨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综合国力得到空前提升。鉴古照今,不难发现,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须臾的偏离和偏废就会造成近百年的发展成果前功尽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资本主义思潮和价值也逐渐渗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角落,思想多样性和价值多元化难免沉渣泛起。对此,我们要给予强有力的遏制和回击,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武装全党和全体人民,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善作善成。

    (二)牢记使命,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纵观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历史在变,时代在变,“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提法和内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唯一不变的就是我们的领导核心、我们的前进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百年的经验和教训都指向一个事实: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我们才能富起来,强起来,我们才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现实完全效仿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和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行不通的,是要面临亡党亡国的危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动实践中开出来的创新之路、发展之路、致富之路、求强之路,它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因此我们必须坚定正确的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自觉的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冲击,在培养“四个自信”过程中不断的实现“两个百年”的新图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征途中不断的开启“两个百年”的新篇章。2020年和2049年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抓住这两个关键节点,就抓住了主要矛盾。而牢记使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就是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最佳践履路径。

    (三)凝心聚力,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不动摇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9]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社会各阶层救亡图存运动的失败经验告诉我们,脱离群众,不能团结群众百害而无一利。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就,从挽救民族危亡到建立新中国,从实行改革开放到奋进新时代,中国人民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落后走向强盛,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日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得进步和崛起就是一部实实在在的群众斗争史,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始终承认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核心位置。进入新时代,习总书记更加鲜明的提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10]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一直重申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并对“两个一百年”做了更加全面、详尽的部署和安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的企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只有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凝聚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才有前进的强大动力和如期实现的现实基础,脱离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联系,忽视广大人民的现实诉求,就会丧失建设社会伟大事业的磅礴伟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去了主心骨,“两个一百年”也会中道废止,归于幻想。

    (四)同心同向,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领导核心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言:“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11]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艰辛但光明的民族复兴之路,它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带领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使中国人民开始富了起来。新时代,党带领人民继续向“强起来”的目标奋进,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矛盾,我们党明确宣告要实现 “兩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对于伟大事业的规划和清晰的展望,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和价值遵循。饮其流者怀其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不是等出来的、想出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披荆斩棘开辟出来的,在迈向未来的前进道路上,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未知征途中,我们必须紧紧的依靠党的领导,始终拥护党的领导,始终把党作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引路人和定盘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21.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4]习近平推崇的英雄精神[EB/OL].人民网,2018-05-25.

    [5]朱炳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逻辑[J].红旗文稿,2018(5):17.

    [6]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2.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3.

    [8]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7.

    [9]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1.

    [10]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5.

    [11]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2.